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语教育观”是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主张语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教语同教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张国生《“大语教育”的思想和模式》95年河北中语会论)。“大语教育观”的提出是在改革开放后第一轮语教学改革的蓬勃之时,但是随着人们对语教学认识的不断深化,“大语教育观”的内涵也应该不断地丰富和  相似文献   

2.
广大农村中学的语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随意大,无效劳动多,教学效率低等问题。“三环节教学”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即可帮助语教师规范语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了教学质量,很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纵观语教育史,对“”、“道”关系的认识,基本上有三种见解:1.以为主。语知识教学是语学科的基本任务。2.以道为主。语学科有强烈的思想性,主要任务是进行思想教育。3.道并重。语学科兼具思想性与工具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在语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主题、教学步骤基本上是预先设定的、可预知的,但是课堂教学气氛的冷热、节奏的快慢,往往是随着教学而千变万化的;与此同时,学生也会随之产生变化着的求知愿望和要求。语教师要达到“调节”、“掌握”乃至“渲染”的目的,还经常需要临场应变、即兴发挥。精彩的即兴发挥会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甚至是“点睛  相似文献   

5.
当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学生终身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在语教学中受到普遍重视。课堂上,许多老师都能自觉退出自编自演的舞台,努力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这是小学教学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然而,仔细审视这些课堂教学,主体性是否真正落实到位,还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6.
语教学的“少、慢、差、费”,多年来不断遭到批评却改进不大。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毕业,语课上得最多,结果却是“语学得最没底儿”,所以,语教学改革最为迫切。而课堂教学是语教学改革的前沿,课堂教学结构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所以说,我们必须提高语课堂教学效率,争取以“最少”的精力和时间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高丽英 《中学教育》2006,(12):41-43
新一轮臻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语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生机。欣喜之余,笔又发现时下不少教师忙于应对日新月异的教育“新理念”,丽对层出不穷的教学“新策略”显得无所适从,课堂上张扬着新课标的旗帜。却出现了许多令人遗憾的现象。华中师大杨再随教授在《语本色和本色语》一中对课改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用“虚”“闹”“杂”“碎”“偏”五个字作了慨括。本就课堂教学的“虚”化现象把“管中窥豹”的失真之举列出一二,以求共讨。  相似文献   

8.
“大语”教育观认为发展学生的语言有着广阔的天地,不能把发展语言的工作仅仅局限于课堂上,不能把学生的语学习禁锢于校园之内。因而,我们要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课外活动和良好环境为两翼的新的语教学体系。对此,作为语实践活动中的引导教师,则可以借助学生的兴趣让语新体系的两翼齐飞,学生的学习小卡片就是让两翼齐飞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在几年的“大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开展“文学社”——“大语文”活动,本着一个宗旨,经历了两大步骤,采取了三种形式.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一个宗旨——以人为本 “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苏霍姆林斯基语)。语文教育应关注人文精神,关注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努力坚  相似文献   

10.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生成”是课堂教学中的必然,教师必须科学而艺术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课堂教学精彩不断,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11.
钱素娟 《师道》2005,(9):27-28
我国的教学研究与实施呈现出来的是阵风与季风的气候表征,常常会出现所谓的研究热点,而且层出不穷。就拿语课程来说吧。如果春季刮的是“语本体”风,夏天刮的也许就是“拼音教学”风了;倘若秋天刮的是“化传统”风,冬天刮的大概又是“母语地位”风了。在教育教学的研究上,中国的教师喜欢赶时髦,从众心理相当严重,很习惯于像革那样机械地喊口号,搞大游行。当下的课改景观真可谓风起云涌,蔚为壮观,热闹非凡。  相似文献   

12.
语教学中的“闲话”,架起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闲话”,能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语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学》2005,(6):F003-F003
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龙赛中学,聚集了一个身体力行语课堂教学改革的群体。这个群体的带头人,浙江省语特级教师崔国久校长于2001年提出“非预设性”语课堂教学形态这一创新理念,  相似文献   

14.
有些人,承认语学科的“工具性”,而又反对在语教学活动中进行“训练”;承认语教学的重要目的是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各种语能力,而又反对在语教学活动中进行“训练”……违背常理,不合逻辑。为什么?其妙莫名。  相似文献   

15.
南开大学学院的徐江同志在《人民教育》2005年第9期上发表了题为《中学语“无效教学”批判》的章,错误地认为中学语教学是无效教学,无情地批判了中学语教学,彻底地否定了中学语教学。对此,本人不敢苟同。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了解学生”的内涵在我们的语课堂体现不出来,除了认识上的原因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实践操作上的原因。大凡可操作的东西都是细化了的具体的东西,要做到对学生的起点知识和生成的知识状况加以了解,就必须先要把“学生的起点知识和生成的知识状况”加以分解,细化成一条一条可供教师观察和分析的具体步骤和内容。余应源、章熊等老一辈学多年来倡导并努力构建的言语训练科学化体系,正是以此为起点给语教师搭设一个基本的操作平台。但是近几年在鼓吹所谓的“人性”背景下,中学语教师把语知识和训练驱逐出课堂,整个课堂以大而空的讨论为导向,对学生“放羊式”地引导,在课堂上无论学生说什么都是对的,教师都加以表扬。这种不正常的现象竟然得到了不少教研员甚至课程专家的鼓励。忽视了学生语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语教学一定会付出惨重的代价,这从现在正在推行的语新课程改革可见一斑。新课改过于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过于强调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实现的“研究性学习”“创造性阅读”“多元对话”和“个性化写作”,无视语教学的现实基础,说实话我们的语教学连最起码的教学起点都没有找到,怎么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下面我们以一堂按目前评课标准评价比较高的课堂实录为例加以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应着力追求三种境界。这里所说的“境”,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格调。开放的语意境、自由的学习心境、互动的课堂情境,构成了语教学的“大境界”。语教师应在对课堂教学之“境”的追求中提升自己的课堂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8.
韦与仁 《中学文科》2005,(12):74-74
走进新课程,新的教学理念不断进入我们的视野,并日益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许多老师在实践“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这种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这对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有一定的效果。但在这种“问题”教学中,出现了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如上所述,迄今为止我们围绕着中小学语教学所展开的争论,大都是在“大语”观念的基础上展开的,因而这些争论都没有使我们在中小学语教学的实践问题上找到相互理解的渠道。  相似文献   

20.
从事语教学十数年,参加校内校外、本地外地的教学研讨活动也不在少数。有一个感觉十分深刻,这就是,眼下的中学语课。语味——特别是学生所感受到的语味——似乎有越来越淡之势。何谓“语味”?拙见以为,语味应该不脱离“语言”和“言语”之核心,不脱离字、学、化、采;舍此而旁鹜,则必然会没有语味或其味寡淡。魂兮归来,语的魂是语言和言语;血肉兮归来,语的血肉是真情诚意。回来吧,语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