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蜚声·斐声     
蜚声·斐声错例:她以精湛细腻的表演技巧斐声影坛,成为当今受观众喜爱的电影明星。辨析:"斐声"应为"蜚声"。"蜚"有两个读音,即fēi和fěi,读fēi时义同"飞",如"飞短流长"亦可写作"蜚短流长"。"蜚声"指扬名,多带处所宾语,如蜚声文坛、蜚声海内外。"蜚"读fěi时是古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结合深圳电台《898早新闻》的新闻实践,提出广播在应对多媒体竞争时的制胜法门——突出“先声”元素:声正气足心明亮、声宏音宽内涵丰、以声感人音调美、先声夺人争时效。  相似文献   

3.
蔡帆 《声屏世界》2017,(2):33-34
良好的音调控制要有足够的高、低音调节范围,也就是足够的音域大小,而"音调"运用技巧的好与坏,在播音主持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调"运用得好,可以让主持人对稿件内容和情绪的把控更上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4.
韵书是指以审音辨韵为目的著作,具有字典的功能,是古代的同音百科字典。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韵书是魏左校令李登编撰的《声类》十卷,其后是晋安复令吕静仿《声类》而作的《韵集》六卷,惜以上两书都已亡佚。  相似文献   

5.
《乐记》是先秦儒家论乐的系统论著,其"和"的存在维度表现为"天地之和"、"内心之和"、"伦理之和",是对古代以音乐、舞蹈等实施礼乐教化传统的延伸。"和"自身有一个从声和、音和、乐和到心和、人和和政和的演变过程,具有多方面包容性。  相似文献   

6.
诗歌、散文是有韵味的.因为诗歌有意境,它塑造的是一种空蒙的、灵动的、音符跳跃般的需要无限遐想的意境;因为散文有意境,它营造的是一种悠远的、恬淡的、宁静的,站在山上观风景需要慢慢品味的意境. 什么是意境?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明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清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二:"云栖修篁夹道,意境殊胜."端木蕻良《关山月的艺术》: "画梅花的,总是强调暗香疏影这般意境."有意境,有韵味,人们就爱读.  相似文献   

7.
清代毕沅的《释名疏证》第四卷《释采帛第十四》:"绢,短也。其丝(纟臣)厚而疏也。"《疏证》:"今本(纟臣)皆作(纟臣),讹。段云:‘(纟臣),古坚字,当从纟,臣声。’《玉篇》引成公四年郑伯(纟臣)卒,今《春秋》作郑伯坚,(纟臣)亦(纟臣)之讹。《玉篇》音古千、古两二切。《初学记》一音古费切,费乃贤之讹也。" 按,《疏证》所谓段云"(纟臣),古坚字"实误,与《说文》紧字下段注不符。"(纟臣)"即紧字,"(纟臣)"是紧的别体,"(纟臣)"并非古坚字。今按《说文》卧部紧字下段注为:"紧急双声,此字别作(纟臣)。《玉篇》引成公四年郑伯矩卒。古千、古两二切。考《左》作坚,《公》作臤,《谷》作贤,则别本作(纟臣),切古千必矣。臣声与臤声一也,而顾书讹作(纟巨)。《释名》云:‘绢,(纟巨)也。其丝(纟巨)厚而疏也。’  相似文献   

8.
成语“戛然而止”往往误写成“嘎然而止”。 嘎,音gā,象声词,形容嘹亮而短促的声音。戛,音jiá,古意为敲击。 “嘎然”,意思是“嘎的一声”的情境。“戛然”,在古文里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嘹亮的鸟鸣声,如苏东坡《后赤壁赋》就有“戛然长鸣”一语;二是指声音突然停止。如清代李绿园《岐路灯》第十回:“那些看戏的轰然一笑,几乎屋瓦皆震,忽的锣鼓戛然而止……”。《人民日报》1988年10月8日8版有许士杰先生《听红线女演唱会》七律一首,内称:“激越戛然情未尽,华灯明月照清渠”;《文艺报》1992年2月4日5版有陈梦麟先生一文,内称:“戛然而止,大  相似文献   

9.
2010年《银潮》第5期有篇文章《何镜堂:"东方之冠"的建筑大师》,讲述了何镜堂参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的心灵历程。其中说道:"参赛意味着挑战和风险,万一被淘汰出局,折戟尘沙,便有可能会影响其声名。""折戟尘沙"应写为"折戟沉沙"。沉,本指没入水中,与浮相对。引申为沉埋、埋没。戟,  相似文献   

10.
日前,《人民日报》一篇《执政者要在众声喧哗中倾听"沉没的声音"》引起了热议,更引起了执政者的关注。"沉没的声音"是指淹没在强大的声场之中的弱小声音和一些"说也白说",即意愿虽表达,问题未解决的声音。媒体如何打捞"沉没的声  相似文献   

11.
冷冶夫 《当代传播》2003,(3):89-89,88
在我国的电视发展史上,学术研究素有"声画关系"之争.因为这一论争最初是针对"画面加解说"的纪录片制作模式展开的,把纪录片简单分为"声"、"画"系统本身就打着时代的烙印,所以,按照一般的理解,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理解,这个"声"指的就是"解说词".  相似文献   

12.
关于"档案自然形成规律"的通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荣声、玉声同志: 你们好!阅读了二位在《山西档案》1998年第6期上发表的文章(编者按:指《"档案自然形成规律"的历史贡献与局限》),总的感受是材料丰富,研究深刻,许多观点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13.
我参加配音语言艺术创造已有十几年了,记得有一次, 我和一位老同志一起配戏,这是一段震撼人心的感情重头 戏。这位老同志声情并茂,配得非常投入,我站在身旁听着, 不禁潸然泪下。然而,当再次监听的时候,发现配出来的声 音形象竟与画面上的人物形象不相贴,刚才感人肺腑的声 音,配到画面上,怎么会变得如此地干巴?如此缺乏真实感 呢?这就是我想谈论的配音语言艺术中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 实。 所谓生活真实是指实际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它所体现 的生活逻辑,生活情理。配音语言艺术里所指的生活真实, 主要就是指配音演员真挚深切的…  相似文献   

14.
媒体噪音是从物理学借鉴过来的一个新词汇。尽管新闻界目前还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但笔认为,它应当包含这样几个意思:音调不健康,音色不优美,音质不纯正,音频不同步。总之,媒体噪音是指媒体非规范操作而导致的不健康、不和谐、不客观、不公正的杂乱之声。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印发的《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规定》,必须认真研究媒体噪音及防治问题。  相似文献   

15.
黄英 《兰台世界》2013,(16):141-142
<正>"亲亲相隐"是中国古代法律的一项基本制度。根据《大百科全书·法学卷》所下的定义":亲亲相隐是指亲属之间有罪应当互相隐瞒,不告发和不作证、不论罪,反之要论罪"。亲亲相隐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法律伦理在刑事法上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历史上存续了两千余年。纵观亲亲相隐的发展史,其经历了思想主张、刑事政策、上升为法律原则、法律  相似文献   

16.
许林 《新闻实践》2008,(5):12-13
眼下,从"华南虎"、"藏羚羊"到正在遭到质疑的"广场鸽",人们感到了假新闻照片频频现世,爆料声、质疑声、声讨声在互联网上不绝于耳。接着,有人检讨,有人辞职,有人被解聘。当然,也有人信誓旦旦,有恃无恐地宣称"没有造假"、"没有合成";还有人不屑一顾地指责质疑造假"非常无聊",是"进行恶意炒作";更有甚者,对质疑具有公众意义的获奖照片的舆论监督者以"法律的武器"相要挟。  相似文献   

17.
漫议通感和移情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感--耳中见色,眼里闻声 自从钱钟书的著名论文<通感考>发表以来,通感已经成了人们熟知的术语.在文学中的通感手法随处可见,最脍炙人口的当数自居易的"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于声息乐止之后突然爆发的最后一缕琵琶声,如同银瓶乍破般清脆,如水浆之冲激声,铁骑刀枪之铿锵高亢,这样的声音,无法让不在现场的人听到,所以用文字来描绘视觉形象,勾起人的听觉联想,以此作为弥补.这种音如流珠的"目听式"作法古人久已有之.所谓目听,就是不从听觉感受上描写声音,而是由听觉转化为视觉构图,耳中见色、眼里闻声,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目听的心理基础就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通感功能.钱钟书在<管锥编·大音希声>中也指出,通感这种修辞手法就是"以耳识幻感补益眼识实感."<庄子·人间世>说:"耳目内通而外于心智",这种耳目内通而心无挂碍的心理状态,即是指的通感心理功能.也就是<文心雕龙·比兴>中说的"以声比心","以响比辩"和"以容比物"的审美方式的恰当例证.新闻写作深深地植根于古典文学的沃壤,对古典文学的吸收、借鉴也应该包括对通感手法的自觉运用.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广播节目的最大特点是声音的制作和传播,在诸多广播节目类别中,广播剧以其声音形式的多样化而独具特色。古人云:“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又云:“音,声也,生于心,谓之音。”广播剧的特点正是“闻声而知情”。要录制好一部让听众满意的广播剧,录音师除了要具备熟练的操作设备的能力以外,还需要能够准确地理解编剧、导演的创作意图,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在编剧、导演、演员几度艺术创作的基础上,塑造出一种闻其声如见其人的听觉艺术效果。2001年底我台举办了一期广播剧艺术创作培训班,中央台著名导演胡培奋指…  相似文献   

19.
"电子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辨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电子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电子图书馆是指以电子化数字化文献为主要馆藏的图书馆,而虚拟图书馆则用来指具有大量文献资源的Internet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20.
曾几何时,一提到主播的声音生产实践,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字正腔圆的音声形式.这种代表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审美文化的声音生产实践的框架与惯例即为国家声音美学.它以社会主流文化为最大公约数,发声状态饱满,音声语势上扬,声音掷地有声,营造出宏大叙事和集体主义的声音景观.智媒时代,网络空间中喊麦、吐槽、恶搞配音以及谐音戏仿等声音形式与传统媒体主播的准确、规范、悦耳的有声语言表达风格不尽相同.一方面,这些亚文化的主播声音对象征文化领导权的"主流—精英"的国家声音美学造成干扰、解构及抵抗,形成反主流的音声符码——噪音;另一方面,受众的听觉接受模式和交往行为有可能在高倍语速、高分贝音量、剥离情感的AI语音播报等声音景观中被重塑.因此,再造具有审美影响力和文化领导权的专业主义主播声音景观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