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材的课后思考与练习题,大致可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类是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课文思想内容的思考题;第二类是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课文写作特点的思考题;第三类是帮助学生掌握与巩固课文“双基”知识的思考与练习题;第四类是按循序渐进的顺序设计的“双基”练习题。根据这几类习题的不同性质和要求,一般可采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处理: 第一类和第二类思考题,宜于结合预习指导,课前布置,课堂解决。课前预习,是讲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小综合”、“大综合”的出现,阅读引导也应突破传统模式,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在阅读中应引导学生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知识范围的拓宽,深入挖掘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真正做到“阅”和“思”的结合,培养高层次的阅读能力。现就拓宽、挖深进行历史阅读引导方面,略陈管见。 1.问题式引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阅读历史教材不能只了解课文的表层意思,囫囵吞枣不加思索是不能领悟课文的深刻内涵的,必须深入思考,大胆质疑。而这种意识的培养首先教师应该起示范作用。教师可在课前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  相似文献   

3.
目前,台湾地区高中不同版本的教科书有六套,与旧历史教科书相比,它们在编写理念上,有很大不同。其中龙腾文化事业公司出版的历史教科书(简称“龙腾本”)较为出色。它的编写理念和特点是:注重对历史人物的描叙;呈现反映时代风貌的重要知识;写出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整体历史”架构;重视发挥课文辅助系统在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一、巩固知识教师在讲授完本节课的知识后,适当的小结可以起到对所讲授的知识进一步巩固的效果。可以就不同的方面,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总结。1.知识的简单再现教师可以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概括,使学生对本课的重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2.知识的归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可在小结时对知识进行归纳。如《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7课《元朝的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可以这样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五个问题,其中的重点是元朝的棉纺织业、元大都以及漕运和海运。请同学看课本P117的思考题:“你认为元朝手工业最突出的成就是…  相似文献   

5.
陈永智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Z1):111-112
“实践——认识——再实践”这一认识规律为众人皆知,但常常被人忽视,违背此规律,学习新知识只能事倍功半。中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认识始于实践,要在实践中学,在练习中学,才能学好语文这门学科。一、在语文教学中,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不同文体的教学,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因文而异。如:说明文教学的一般程序为:第一,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二,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围绕说明的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等方面的思考题,圈点阅读思考,再展开小组讨论,互相学习,并结合平时的阅读写作实际作探讨,达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之效;第三,进行实践性作业,如阅读和写作。再如文言文的教学程序一般为:第一,学生初读课文,学会生字词;第二,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读课文,力求能疏通文意,教师在疑难处点拨;第三,学生再读课文,讨论思考题;第四,在充分理解文言文各种内涵的基础上,有表情的朗读、背诵课文。当然,不同文体的课文,在按此规律教学的基础上具体操作方法可以灵活变通。二、在语文教学中,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不同课型的教学,在实际操作上因课而异。如上复习课,一般不必一课一课的让学生复习...  相似文献   

6.
鉴于“引探教学法”以回答思考问题为主线,学生先学先讲,教师后讲后帮的特点,“引”要把握教学契机,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有层次,循序渐进。如我教学《蝙蝠与雷达》一课:一、初学课文,整体感知为了使学生的“探”能顺利进行,我布置了初学思考题:1.搜集有关蝙蝠和雷达的材料。2.飞机为什么能在漆黑的夜间安全飞行?3.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哪些实验?结果如何呢?3.蝙蝠是怎样用耳朵和嘴巴配合飞行的?4.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学生依照这些思考题学习课文,就可以做到探时有目的、有方向,也弥补了课前只学字词、肤浅读通课文的缺憾。…  相似文献   

7.
闲读课文具有半独立阅读的性质,它的教学任务主要是指导学生把在讲读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用于读书实践,鼓励学生自学课文,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兴趣和能力。为了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我们的做法是:1.独立自学,适当引导阅读课教学不同于讲读课,没有识字任务,词、句、段的训练低于讲读课。教学中可以凭借课后“思考·练习”中的问题,也可设计少量思考题,布置学生阅读、思考,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集中就几个重点问题进行检查、讨论,作适当引导。如:在闭读课文《陶罐和铁罐卜文的教学中,教师可抓住要正确理解放事的寓意这个难…  相似文献   

8.
课文思考题是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教学方法等问题,已成为历史教学所面临的一项新的研究课题。课文思考题,也有课内思考题、课文中间的思考题等若干不同的称呼,目前难以统一,不过,指的都是历史教科书课文旁边那些加框的思维型题目,而非传统的课后练习题,这一点是十分明确的。我国古代教育家早就告诫人们要学思结合。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明确了学与思之间的关系。战国子思继承了孔子的学习观点,在《中庸》中进一步提出了“慎思之”的学习理论。所谓“慎思”,就是学习要善于…  相似文献   

9.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因素,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致力于语感的培养。几年来我参加了“教学与学生形象思维发展的研究”的课题实验教学。我们以联想方法为主组织课文教学(主要是指阅读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语言文字及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景,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发展形象思维,扎扎实实地提高语感能力。 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低、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理解,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如:在教学九义教材第一册第五课《小竹排在画中游》,我根据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只注意事物的表面现象的特点,注意让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词语。例如在讲到“树木”一词,我这样设计提问:“许许多多的树,我们叫树木。一棵树叫不叫树木?”学生根据老师给的定义,理解了“树木”这个词的含义,准确回答了问题。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联想,让学生体会课文中描写的情景:“这些树一棵挨一棵,书上用了哪个词来写它们?”学生回答:“密。”我又问:“像这样密密麻麻的树,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为某课的教学目的争论不休,其实翻开后面的思考题,想一想就能确定。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应该成为确定教学目的和重点、组织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成为指导学生读书必须掌握的线索。一般地说,“思考和练习”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内容及写作特色方面的,一是语文知识的运用方面的。其中又有各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提出问题的。这类思考练习题,往往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一把钥匙,抓住了它,就能打开进入课文的门径。譬如《荷塘月色》这篇课文,它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倾向和意境?思考题一提示道:“作者对当时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历史新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本身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密切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教育心理学上看,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者学习新内容的基础,学习的新内容只有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发生联系,产生“同化”或“顺应”时学习才会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独立阅读课(属于三类课文)是在一、二类课文教学的基础上,全面检查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课型。教学这类课时,如何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而教师只做一些必要的指点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做了一些尝试,具体步骤如下。阅读前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后思考题和补充自学题,明确阅读要求;阅读时要求学生借助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完成思考题;阅读后组织全班学生围绕自学题展开讨论,并借助必要手段(如:表格、书面作业等)检查阅读效果。下面,我仅就如何设计自学题,如何检查阅  相似文献   

13.
高中《生物》教材中,每节内容都有许多相应的“旁栏思考题”。这些题在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重在启发学生思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已成为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一、“旁栏思考题”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1.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有些“旁栏思考题”是针对本节有关的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或某些现象提出疑问的,用它来导入新课,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2.启迪思维,巩固所学知识。“旁栏思考题”往往是紧扣课本知识提出问题,因此它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3.反馈练习,查漏补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培养学生用“读、画、思、注、议”的方法去读书,初步尝到甜头. 一、读.课上每读一遍课文,教师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并提供带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如《江姐》一课,学生精读课文时,教师提出的思考题是:这一篇文章反映了江姐哪些高尚品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是怎样分析的?每一篇课文都坚持这样做下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二、画.就是做记号.如前边所提的那些问题,学生读书时,就要把有关答案画下  相似文献   

15.
一、案例描述 南国初秋的下午,天空湛蓝得不带一丝杂质,和煦的阳光斜射人教室,温暖而明亮。这节课上,笔者正在上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变革与争霸”中第二课时——“战国篇”。在学生静静地听着“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的同时,笔者出示了“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个道理在今天还有没有意义?”的思考题让学生思考。思考题涉及了一个非常好的诚信题材,它也是本节课的价值观教学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长城》(六年制第十二册1课)是一篇写景状物的看图学文。本课共有两幅彩图,一幅是长城的远景,另一幅是长城的近景。对照图中景物,课文描述了长城的“长”和长城的“高大坚固”,从而说明雄伟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一、观察《长城》是一篇看图学文,首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观察,弄清图中的景物: 1.作者站在什么地方按什么顺序观看长城?  相似文献   

17.
1992年秋季普遍使用的新编的《中国历史》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形式多样,活泼生动,图文并茂,很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新教材的“课前提示”一栏,以启发设疑的形式把这一课的重点直接点出,引起学生的兴趣;课文中的思考题部分能培养学生弛立思考能力:课本中的小字、图画部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尤其是课后习题部分,改变了过去  相似文献   

18.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因为这是培养初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呢?课标要求通过教学让学生积累基本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感知从初识而逐步过渡到较为准确的了解和把握,进而能对其作出较为正确的评价。遵循历史课标的原则,我在教学《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一课中,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了解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并初步掌握评价人物的方法。教学片断一:学生的认识:“秦始皇是暴君。”师:(展示秦始皇画像)图画上的人物是谁?他是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9.
新理念指导下的朗读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尊重学生朗读表达的多元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课标》)学生个体的知识与生活经历不同,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各不相同。因此,朗读指导中,教师不应拿着自己的一套标准去要求学生,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中学教师普遍注重启发式教学,尤其是读书指导法和谈话法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被广泛运用.而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作用,离不开课堂思考题的引导作用.教师在备课时,往往要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等,设计一些思考题.然后教师在课前将它们印发给学生,让大家根据题目预习课文;或者将这些问题穿插于45分钟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课堂提问;也可以在课后布置下去,指导学生的复习.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对课堂思考题进行研究,以便充分发挥它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一般来说,课堂思考题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