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评有关帛书《老子》的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后,已有不少文章进行了研究,许多好的论述,对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老子》大有裨益。但也出现了一些不符实际的论述文章。对这些论述提出异议,进行商榷,对于重新评价帛书《老子》,运用文化遗产,为四化服务,是有必要的。下分三个问题:一、对于帛书《老子》的评价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抄本,甲本当写于秦代,乙本当写于汉高帝时,相隔时间最多不过四十年,距今都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都是《老子》的较早写本,这份文化遗产,确实是值得珍贵的。  相似文献   

2.
睡虎地秦墓竹简通假字略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字通假是古籍中普遍存在的用字现象,它的存在给我们阅读古书造成了障碍。通假现象起源很早,甲骨文中已经存在。但中国的传世典籍大都属于日本汉学家大田辰夫所说的“后时资料”,即经过了转写转刊的资料,由于后人在传抄刊刻过程中的“规范”,这些资料都已不能反映其最初的文字面貌。而地下出土文献恰恰相反,没被后人删改过,属“同时资料”,在汉语史和汉字史的研究上具有比前者更大的价值。o据调查,今本《老子》5500多字,其中用通假字30个,不足0.6%,与出土文献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相比出入很大。帛书《老子》乙本共用通…  相似文献   

3.
敦煌吐鲁番两地共出土六种《三国志》古写本,其中少数字形的辨认还存在问题。通过研究出土《三国志》古写本中的四例疑难字形,可以为《三国志》等传世文献整理以及出土魏晋文献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1973年出土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春秋事语》所记内容多有与传世文献互见者,帛书《春秋事语》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独具意义。在对《春秋事语》文本进行整理的同时,研究者着重于帛书性质、帛书与相关传世文献关系以及帛书的文体特征等问题的讨论,取得了很多成果。  相似文献   

5.
帛子《老子》假借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是研究古字的活化石,中大量使用的假借字,为我们从断代史角度研究秦汉之际汉字使用情况,研究汉字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本通过对帛书《老子》甲乙本中所使用的假借字进行收集、分类和考察,试图揭示秦汉之际假借字的使用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6.
通过学习清华简《系年》了解到出土简牍帛书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继而通过了解其研究历程,总结出土简牍帛书和考古学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7.
《老子》其书两千多年来,历代学者都对其哲理进行过研究。从韩非的《解老》、《喻老》至当代高亨的《老子正诂》、任继愈的《老子新译》,其版本以百种计。在注释、分析、校勘、翻译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诸家各有所见,又各有所长,对进一步深入探讨者子的思想,大有俾益。但是由于版本不同,句读、注释、翻译也各异,因此,必然影响对老子思想的正确理解。一九七三年十二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两种抄本,可以说是最古老的本子,是我国两千年来极其珍贵的文献,为研究老子的哲学思想提供了罕见的资料和根据。由于帛书年代日久,烂脱甚多,伪误也不少。应当以帛书为蓝本,  相似文献   

8.
人们在总结传统语源学研究成果时,对只明言声音关系或意义关系、实际上却是“声义同(近)”的材料重视不够。本文以《广雅疏证》作为突破口,考察统计了“声同声近声通”在该书的使用分布情况,分析了它的含义,发现《疏证》的“声同声近声通”除纯粹说明声音关系外,还可能指同源词、通假字、异体字、联绵词或名物词的不同书写形式等。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帛书《老子》与今本《老子》的某些文字不同,只是文字运用上的岐异,其古音是相同或相近的,代表的词语其实是相同的,不能拘泥字形,强为说解。造成这些文字运用歧异的原因分别是:连绵词的多种写法,本字与通假字,古今字。  相似文献   

10.
一、论通假字的对立面通假字的对立面是什么?当代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一、所通的是本来有的字王力《“本”和“通”》:“所谓‘本字’,指本来有的字.人们不写本来已有的字,而写一个同音字,那才是假借字.如果作者所处的时代这个字还没有产生,那就无从‘通’起.”这里说的“假借字”,通常说作“通假字”.这里说的“本来有的字”,应该是指产生在第一次使用的某一同音字之前的为标记词而专造的字,以及本无其字的假借字.  相似文献   

11.
竹简《老子》1993年10月出土于荆门市郭店1号楚墓,比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早100余年。文章通过与竹简《老子》共存的其他简文,竹简《老子》的分册分组及其具体内容与帛书《老子》、传世本《老子》所构成的演变关系,以及郭店1号墓的考古学年代几方面,对竹简《老子》的年代进行了分析。认为竹简《老子》抄定于公元前377年后,约入葬于公元前300年,与帛书传世本《老子》构成了由此及彼的演变关系,反映了《老子》诸版本形成的原始状态。  相似文献   

12.
以敦煌吐鲁番出土《三国志》古写本俗字研究为基础,从社会历史原因、汉字自身演变以及使用者的认知因素等三方面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写本俗字的兴盛原因略作管窥。  相似文献   

13.
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道篇》:“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通行本和现存河上公本《老子》“浴”都写作“谷”。《帛书》本和古河上本等作“浴”,证明这里的“谷神”主要指溪谷之神。当溪谷注满了生命之水,进入了一种永恒境界之时,它就跟万物的生殖器官“玄牝”(原指女阴)合二为一,成了天地  相似文献   

14.
施谢捷 《文教资料》2001,(4):123-127
七、马王堆帛书《式法》“天一”篇释文校订 《文物》2000年第7期载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帛书〈式法〉释文摘要》,发表了《式法》其中七部分的释文及相关的部分图版。此种帛书过去或称为“篆书阴阳五行”,同时出土的还有一种,被称为“隶书阴阳五行”,二者内容类似。有关部分的图版此前也零星发表过一部分。[1]我们将已发表的篆隶两本相关内容对勘,发现《式法》“天一”部分似乎没有很好地参考隶书本,致使帛书碎片拼接复原失当,相应地在释文方面出现了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错误。今不揣浅陋,依据已发表的相关图版,…  相似文献   

15.
《老子》作为先秦著作,流传很广,版本众多,其中出土的郭店本和帛书本为《老子》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从内容的多少、篇章、异文和行文逻辑对比郭店本和帛书本,发现不同,找出造成不同的原因,印证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音同音近角度切入力图探究《风俗通义》通假字的语音关系,笔者通过梳理、查证、认定等大量考据工作,最后从训诂角度认定了全书59个音同音近借用通假字,同时进行了声韵皆同、声同韵近、声近韵同和声韵皆近四个大类的分析,从而全面展示《风俗通义》的通假面貌。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今年第二期刊登的《对〈中学文言文通假字百例〉的意见》,就《百例》中部分所渭通假字提出了质疑,并简要地谈了通假字与异体字、繁简字及古今字的区别。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提得好!它有助于读者对通假字这一概念的正确理解,划清通假字与古今字、异体字等的界限。目前,有不少公开出版或内部发行的“语文复习资料”和语文刊物刊登的《百例》之娄。对通假字的既念使用的情况是相当混乱的。这些资料和文章,很喜欢用一  相似文献   

18.
《成才之路》2010,(33):F0003-F0003
泻血疗法在中国古代被称做刺血疗法,是一种既方便又直接地治疗疾病的自然疗法。 最早记载用刺血疗法治病的文献为马王堆汉墓三号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和《脉法》。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中,刺血疗法在全部162篇中约有40余篇对针刺放血疗法都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9.
《周易》居“六经”之首,乾卦又位列《周易》六十四卦之首,历来为学者所重视。借助出土文献,如马王堆帛书《周易》、双古堆汉墓《周易》、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周易》,对《周易》乾卦今古文问题进行探讨,不仅可以彰显乾卦经文今古文两种不同文本的形态,还有助于深化对《周易》文本早期形成史和早期易学史的研究,进而推动经今古文问题研究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20.
出土战国文献中出现疑问代词“何”的主要有《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郭店楚简》、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战国纵横家书》、银雀山汉简中的《孙膑兵法》,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讨论了出土文献中疑问代词“何”的数量与频率、询问功能与句法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