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飞蛾 《阅读》2024,(Z2):78-81
<正>人文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一共五集,每一集围绕一位诗人展开,主题分别为江湖、故人、长安、边塞和仙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歌赋里的美景,开启一场“云”文艺之旅,感受中国山水之美吧!江湖·杜甫诗人西川羡慕杜甫无与伦比的用诗歌书写现实的能力,于是努力追寻杜甫的足迹,踏上了他晚年寻找安身之所的旅程。  相似文献   

2.
杜甫一生曾经种药、采药、晒药甚至卖药,如此“药生活”是杜甫在秦州期间一个重要的生活内容。杜甫体弱多病,草药常常是他的养生之资;杜甫一生困顿,草药时为他的生活之资;杜甫热爱自然,草药也是他诗歌意象的一个重要资源;杜甫深具儒家爱物济民的思想,他喜爱草药是因为草药为仁者之物。杜甫面对草药时的心态主要是审美的而不是经济的。草药在杜甫笔下更多的是诗人精神生活的一个表现物,是他内心深处道家隐逸意趣与儒家仁爱思想结合而成的一种象征性寄托。  相似文献   

3.
陈娟 《阅读》2023,(82):18-19
<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唐代独特的时代风格造就了许多著名诗人。继杜甫之后,中唐时期又诞生了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就是有“诗魔”“诗王”之称的白居易。“诗魔”白居易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合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我们来读他的一首闲适诗《观游鱼》。  相似文献   

4.
陈娟 《阅读》2023,(82):18-19
<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唐代独特的时代风格造就了许多著名诗人。继杜甫之后,中唐时期又诞生了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就是有“诗魔”“诗王”之称的白居易。“诗魔”白居易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合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我们来读他的一首闲适诗《观游鱼》。  相似文献   

5.
杜甫是客观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一代国史”的伟大诗人.他在悲剧性的政治生涯和“诗史”般的创作中,始终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为崇高的政治理想,始终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真挚(《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情怀反映现实,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虽然他屡遭排挤和打击,但他从未消沉和遁世,始终以积极入世的态度参与政治,关心皇朝的盛衰和民生疾苦,表达了深沉的忧国忧民思想.  相似文献   

6.
杜甫是写怀人诗卓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这不只是因为怀人为题材的诗歌在他的全部诗作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更重要的是他具有流寓生活的亲身经历,使得他的怀人诗内容丰富、真切感人。他把流离中的所思所感通过艺术概括再现在诗歌里,为读者展示出一幅真实的生活画面,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和所开拓的新的境界确实是独树一帜的,当时的怀人诗中,无论从作品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来看,杜甫的诗都是有代表性的,这些诗不仅在当时充实了琳琅满目的唐诗坛,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可贵的诗歌财富。杜甫的怀人诗,在艺术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色。胡应激在…  相似文献   

7.
“目生活”是人类一个重要且高雅的生活方式.古人之行万里路者,意在离开本土本位,面对新天新地,拉开自我距离,形成审美观照.杜甫一生浪迹天涯,“目生活”堪称丰富,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杨伦《杜诗镜铨》说杜甫“饥饿穷山,流离道路……蒿目者民生,系怀者君国……”语中“蒿目”,即指杜甫落荒而走的“目生活”,对此,陈贻焮《杜甫评传》的表述是“即目抒情”.杜甫在陇右别开生面的江山行旅,给他带来了独特丰富的“目生活”,也给他带来了别开生面的诗题诗想.睹物生情而心领神会,是杜甫院右诗歌“目生活”达到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8.
论杜甫的谏臣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甫忠君似乎是自宋以来人们的共识。但杜甫并非那种“一饭不忘君”的愚忠之辈,他秉承先儒的“君子”理想,把“道”作为君臣关系的基点,以“道”评君,以“道”讽君,以“道”行己。在杜甫的创作和生活中,君道和臣道把握得较准确。他的忧国忧君,实则忧道忧民。所以杜甫并非“一饭不忘君”,而是“一饭不忘民”,他是以君子之道,行直臣之忠,尽谏臣之职  相似文献   

9.
山东大学中文系编注的《杜甫诗选》,江苏人民出版社发行的由陈美林、金启华编的《杜甫诗选析》、还有《唐诗鉴赏词典》,对《兵车行》的“尘埃不见咸阳桥”一句都作了同样错误的注解。虽然它们有的说是车马,有的说是战士和送别的亲人行路扬起的灰尘,但都认为杜甫写行军时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渭水的咸阳桥都看不清了。这些书的作者没有从诗句的语法构造来正确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意思,不免把自己凭空设想的意思强加给杜甫。他们显然没有细心研究古人对这句诗的注释。“尘埃不见,言出师之盛,”是钱谦益对头四字的笺注。仇注杜诗也收录了这条笺注,表明他同意和重视这九字的笺注。凡截取哪几个字加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多余的话》不是瞿秋白同志严格解判自己内心世界的自白,因为在关于自己的政治立场、政治意识、政治态度这些主要问题上,他说的并不是真话。该文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倾向是不健康的,因而不能给予肯定和赞扬。但是林彪、“四人帮”诬蔑该文是“叛徒的自白书”,纯属诬陷不实之词,该文与叛徒自白书有着本质的区别。他写这篇作品的目的不是为了苟且偷生,而是为了迷惑敌人,争取脱身,以便为党为人民多做一些工作,写这篇作品,是瞿秋白同志犯的一个错误,人们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训。  相似文献   

11.
翟和喜 《阅读》2012,(3):18-18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这是竺可桢爷爷说的话。他是多么严谨,多么严格啊!  相似文献   

12.
有唐一代,文学、艺术全面繁荣并互相影响,题画诗创作兴盛,爱好绘画艺术的诗人杜甫,被公认为唐代题画诗创作的“第一人”。从盛唐到中唐,政治与社会、文化都经历重大转折,绘画艺术精神也同步发生重大变革。杜甫身处这一时期,高度关注绘画,以“诗人之眼”赏画、论画,其题画诗体现诗、画会通的美学思想:以“神”“气”论画,追求“传神”,强调“立意”;以画“遣兴”,在题画诗中表达山水隐逸的趣味与立意。杜甫的绘画艺术理念,体现出诗歌思想的影响,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绘画实践变革的动向。杜甫题画诗及其绘画观念入宋以后深得推崇,不仅影响了唐代画史的建构,也对“文人画”理念的生成与绘画创作实践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咏梅诗     
戴建中 《阅读》2007,(1):17-17
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别号“梅花屋主”。他不仅擅长画梅,还写过好多咏梅诗。(一)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相似文献   

14.
杜甫具有深刻的孤独感,而且越到晚年,对于孤独心境的提炼也愈益自觉。“乾坤一腐儒”就是他对自己与整个世界的关系经过反复思考之后的最后概括。这种思考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艺术思维,并成为后期不少名篇创作灵感的来源。  相似文献   

15.
胡宇 《阅读》2015,(Z3):42-43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作文就是说话,用笔说话。”这就要求我们习作要像平常说话一样,怎样说的话,怎样办的事,就怎样写,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言为心声。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新颖,才有生命力。本期的四篇文章,处处彰显了小作者的真性情。一、丰富体验,说真话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点感受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我们只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哪怕文中的语言并不优美,哪怕文中没有用任何修辞方法,但只要写的是真话,就是一  相似文献   

16.
艾青是一名优秀歌手,他用深沉、激越的歌喉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艾青是一位思想者,他用凝重、睿智的思索剖析了历史的真理。文章试图从“诗人必需说真话”、“我生活着故我歌唱”、“我们不仅看着.而且在思考着”三个方面诠释艾青诗集《归来的歌》的特有内质,从而挖掘其诗作的情感的真实性、鲜明的时代性和丰富的哲理性。  相似文献   

17.
“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是社会生活中积极向上的行为。鄂教版语文教材中编排的唐宋古典诗词,不仅反映出古人的智慧与浪漫情怀,还留给当代中学生吟咏不尽的蓬勃力量。杜甫是其中一位重要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着那个时代最高的艺术成就之一,对后世影响很大。那么,运用怎样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体会到杜甫传递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名郡天水与诗圣杜甫有着一段不解的奇缘。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可以说是杜甫一生中最艰难的一年。乾元元年六月,杜甫因疏救房瑁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从此永远离开了朝廷。是年冬,诗人由华州赴洛阳。二年春,由洛阳回华州,据沿途见闻感受,写了“三吏”、“三别”等名篇。  相似文献   

19.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对于诗人杜甫来说是极为不寻常的一年,"一岁四行役"的经历使他的生活和创作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中陇右时期是他生活的转折期,也是他诗歌创作的转型期。杜甫这一时期的诗作具有与其他时期不同的鲜明个性,其价值和地位已为愈来愈多的人肯定和认可,而其成就的取得则和陇右的地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他的陇右之行和诗歌创作又对陇右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两者之间关系及相互作用的探究,有助于对杜甫诗歌的深入研讨和对陇右文化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田园诗,源远流长。把田园生活大量写入诗篇的,陶渊明发其端,后代的唐朝也有不少田园诗。但是其情况是迥然不同的。盛唐时期的田园诗,是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产物,而陶渊明的诗则作为魏晋时代黑暗社会现实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是社会动乱的反映。杜甫在《忆昔》一诗中,曾描写“开元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