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哲人罗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新闻采访也是如此,假如记者缺少新闻敏感,能产生轰动效应的新闻就会从自己的眼皮底下跑掉。那么,作为一个年轻记者,怎样才能在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客观世界中,抓到准确的、重大的和新鲜的新闻线索,写出有分量的作品?我想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采访实践,就新闻的捕捉技巧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不少学员觉得军营直线加方块,整天出操上课,生活工作机械单调,看不到有什么新闻可写。可是,同样的环境和条件,有的学员却能抓到不少活蹦乱跳的好新闻,而且,有的新闻写得还相当不错。这是什么缘故?面对差不多的情况,为什么有人熟视无睹,捕捉不到新闻,有入目不暇接,经常抓到“活鱼”呢?两者的差别就在于有没有“新闻眼”。正如法国著名雕刻家罗丹说的那样;“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些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新闻的学员,并不是靠撞大运“瞎碰”,而是比别人观察敏锐罢了。比如,立功——报喜。这类事平常得不能…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爱把鲜活的报道称为活鱼。可是,我们翻开报纸看看,鲜活的新闻到底有多少?版面上缺少鲜活新闻,这里有编辑的原因,也有记者的原因,更有媒体的体制、机制原因。总之,原因很复杂,解决起来也不那么容易。这里着重探讨一下几种不利于记者抓“活鱼”的情况。 一是“死鱼送上手,活鱼不露头”。 要抓活鱼,就得下水;要采写鲜活新闻,就得到正在发生或刚发生过新闻的现场去。因为在报  相似文献   

4.
有一句美学名言,许多人都熟知:“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套用这句话形容我们的新闻工作,可以说是:新闻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那么。怎样发现新闻呢? 经济日报记者许宝健写的通讯《从孟楼到孟楼》至少可以给我们这样一点启示:在对比中可以发观新闻,可以鉴别新闻的价值,还可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俗话说:有比较才能鉴别。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可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不都是火山爆发、飞机失事、火车相撞、油轮沉海那种地动山摇、振聋发聩的事实。有些事实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浅草才能没马蹄”;有些则属于“风起于青萍之末”,尚未形成狂飙之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经常参加会议的政务报道记者,很少有时间深入一线采访,还能不能写出“鲜活”的新闻呢?我的切身体会是:只要做个有心人,同样能采写出鲜活新闻。这里关键是看你有没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就像闪光的金子往往隐藏在粗糙的沙子里面,好新  相似文献   

6.
哲人罗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新闻采访也是如此。我想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采访实践,就新闻的捕捉技巧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群众普遍关心的就是记者该写的 群众普遍关心的话题,就是领导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记者应该报道的线索。进入90年代以来,在我国农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相似文献   

7.
一谈起好新闻,大家往往想到重大典型或突发性的新闻,诚然写好这类新闻获奖的机会较多,但这并不是每个新闻记者都能遇到的。对于多数记者而言,好新闻更多地来自日常生活,来自我们身边司空见惯的人和事。笔者从事新闻工作虽然时间不长,但每年均有作品获取新闻奖,而每件获奖作品题材都够不上“重大典型”,也沾不上“突发性”的光,平常得再也平常不过。所以,笔者认为好新闻多在平凡之中,关键是你如何去发现、如何去采访、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写作现实生活中的新闻无时无处不在,作为一名记者获得有价值的新闻材料,必须深入第一线去寻…  相似文献   

8.
“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艺术家罗丹的一句名言。艺术创作如此.新闻工作亦然。可以说,新闻记的第一技能不是写作,而是发现。发现.是事实转化为新闻的关键一步,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9.
新闻贵在求新,离开了一个“新”字,新闻就变成了没有新闻意义的旧闻。对于一堆新闻素材,只有抓住其中的“新”字,素材的矿石才能化为新闻的黄金。那么,新闻的新字都是指哪些内容呢?我认为主要有“四新”:即“新”选题、新思路、新角度和新手法。 一、新选题。新选题就是要选择新的主题。主题的新旧与否,是一篇新闻稿件成败的关键。如果你选择的主题是别人写过的主题,那么你据之写成的稿件就会成为“马后炮”不能发表。如果你选择的是别人不曾写过的新主题,你写的稿件稍差也可以经编辑修改后见报。对选好新的主题,我有三点体会。一是要寻找发现别人不曾写作过的主题。比如,在报纸连篇累牍报道政府部门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奔忙时,你就不要再凑热闹去写政府各部门怎样去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奔忙,而应该开拓新主题去写下岗职工转  相似文献   

10.
党报如何才能尽到传播好新闻的职责呢?我认为,关键是要抓一个“新”字,即要集中力量突破“新”,用“新”来带动时效,精练和报道质量,以“新”来带动“短”,带动“快”,带动“活”,当然,写快,写短,写活也是写新的要求,你能够写出好新闻,可如果不讲快,结果新闻就会变成旧闻,人们就不愿意看,如果不写短,动辄洋洋数千写,大量实实践证明,写新闻稿,只要抓住“新”,就可以快,就可以短,稿子就能写好写活。  相似文献   

11.
新闻怎样选择,有很多方法。我认为,新闻选择的关键在于抓“统帅”,抓“出发点”,抓“突破口”。 抓“统帅”——新闻选择的构思 “统帅”就是“纲”。纲举才能目张,同样,要想使采访能抓住主要环节,带动次要环节;使文章条理分明,就得抓纲,抓起指导作用的原则——纲领。 写文章,材料多了显得累赘,所以要“提炼”,要“择优录取”,要去“杂质”、抛“废料”。怎样才能把问题简明扼要地提出来呢?需要提纲挈领。“纲”就是“全局”。胸有全局,才能落笔有神,使文章“首尾开阖,繁简奇正,各极其度。” 古往今来,凡写作之人,均重“构思”二字。所谓构思,是作者在孕育作品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  相似文献   

12.
世界著名艺术家罗丹精辟地指出:“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艺术创作需要善于“发现”,而新闻写作也要善于“发现”。若要有所“发现”,必须培养新闻敏感。有了新闻敏感,就能写出别人“发现”不了的新闻。此类事例举不胜举。1960年3月4日,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格拉蒙完成采访任务后,晚上回到办公室偶然打开电视机,恰巧看到誉满全美的意大利男中音歌剧表演艺术家雷奥纳德·华伦突然倒在舞台上,他立  相似文献   

13.
“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艺术家罗丹的一句名言。艺术创作如此,新闻工作亦然。可以说,新闻记者的第一技能不是写作,而是观察发现。观察发现,是事实现场转化为新闻的关键一步,没有观察发现就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14.
真实给新闻以生命,但就某个方面而言,真实又使人们对新闻产生了某些片面看法:比如新闻就不如文学作品那样具有张力。笔者认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新闻同文学艺术等其他意识形态一样,具有作为意识形态方面的共性,同样应当具备很大的张力。新闻正是靠真、短、快、活、强等特点来实现自己的张力的。所谓新闻的张力,就是新闻作品所包含的信息量,也就是内涵和外延。新闻的“布虚留白”晚唐诗人司空图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这种常常用于文学创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个极有趣的现象:我们的记者都似乎讨厌各式各样的新闻发布会,因为这类会议大抵千篇一律,没啥好记;但我们的记者似乎又都乐于出席这讨厌的新闻发布会,这里也自有缘由,不待多说。讨厌归讨厌,但只要是去了会议,总要有文字见报交差——当然不仅仅是向编辑部向上司交差,还有一个向会议方面交差的问题,这也同样是不待多说的。于是便开始琢磨什么“会议消息的写法”,也真有写得好一些  相似文献   

16.
杨丽红 《新闻窗》2014,(3):80-81
联系,是新闻工作中一项隐蔽而带基础性的工作,这项工作的质量怎么样,直接影响着新闻产生的效果。由于新闻要新,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此,新闻要靠去“抓”去“抢”……否则就时过境迁,销声匿迹。因此,新闻要靠联系去打开通道,要靠联系这道桥梁去沟通连接广泛而丰富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7.
干新闻这一行的,没有人不渴望写出“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新闻精品来,但哪些是好线索、好点子、好题目,从何发现呢?综观中外名记者们的成才道路,我们不难悟出:在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并不缺少有价值的新闻,而是缺少发现重大新闻的能力。记者只有重视新闻发现、掌握发现途径、培养发现能力,方能成为一代名记者。 一、重视新闻发现 在新闻实践中,人们经常会发现这种情况:同样当记者,有的人手头新闻线索源源不断,好作品不断问世,短时间就崭露头角于新闻界;而有的记者却身在宝山不识宝,吃了上顿没下顿,线索枯竭,在事业上…  相似文献   

18.
与以往历次报道大型赛事不同,新华社报道团这次赴釜山采访亚运会还带着体育新闻专线用户的要求和建议以及一些特稿用户的“订单”。中国体育代表团此次提出了要多得金牌,更要注重金牌含金量的目标。新华社的亚运会报道同样如此,要做到数量大、品种多不难,难的是新闻产品的“含金量”要高。  相似文献   

19.
常见有人唠叨,“最近报纸没什么看头”,意思是没新闻或少新闻。是的,报纸应该靠新闻吃饭,我非常欣赏广东人至今还将报纸称为“新闻纸”。那么是否我们社会缺少新闻,以致报上少见新闻呢?非也!一个瞬息万变、不停变动着的社会,哪能没有新闻。新闻应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问题是我们的记者善不善于去抓取。去表现。这里用得上罗丹的一句名言: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晴(大意)。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要使报纸上新闻“苟日新、日日  相似文献   

20.
李文强 《军事记者》2004,(11):32-33
策划是新闻竞争得分的一个重要“砝码”。同样的新闻题材,宣传效果的好坏,策划是关键。为此,许多新闻媒体都把新闻策划作为新闻竞争的关键环节来抓。随着策划在新闻界的广泛运用,另一种现象——策划新闻也应运而生。策划新闻到底是不是新闻策划呢?结合这个话题,本从“事实在先,新闻在后”的角度,力求对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的区别、处理好策划与采访的关系、在新闻策划当中应注意的问题略表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