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俗话说“七分采,三分写”,新闻写作是新闻记者将采访得来的新闻素材加工成新闻成品的过程。这一点上,网络新闻的写作与传统的新闻写作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不同的是传统的新闻写作是以“白纸黑字”的线性文本结构为主,而网络新闻的写作则是以网状的多媒体和超文本结构为主。所谓“超文本结构”,是指文本的构成不仅有文字,而且有声音、图片、动画、甚至电影  相似文献   

2.
韩远 《记者摇篮》2007,(8):72-72
进行新闻采访,获取客观新闻素材是必然的第一步,然后是对素材进行选择加工的过程,最后完成新闻稿件的写作。其中,获取客观新闻素材是能够完成新闻稿件写作的基础,从某一方面来讲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新  相似文献   

3.
将客观发生事实或现象用主观倾向性的语言和特定叙事方式进行复制、再现的新闻写作环节,需要遵循一些符合法律专业精神的规范意识:有一定材料依据的“可能情况”推断不能当作已经发生的“既成事实”材料处理;考虑作品叙事情节的完整性必须基于客观发生的事实而力戒“合理补充”缺失细节与环节;作品应呈现事实的尽可能样态而非为了预存报道意图对事实材料人为过滤与取舍;关键性事实材料不扎实,或涉及应受保护的个人隐私内容,以人物“化名”处理作为策略难以有效规避侵权纠纷;客观直接引用事件当事人评价语词或语言表达的修辞运用谨防言辞性侮辱.  相似文献   

4.
申玲玲 《军事记者》2008,(11):30-31
新闻传播是一个线性工作,采访、写作、编辑、传播、检视是它的典型过程。而采访在其中举足轻重,业界流行着两句行话:“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正是对采访无可替代的重要性的精炼表述。  相似文献   

5.
甘社会 《新闻世界》2009,(12):38-39
我们常说,新闻是一种写作。是写作。就要讲究语言的运用。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评价新闻作品的质量高低.在事实真实准确的前提下,语言表达的“精准”程度显得十分重要。记者采访得来的“新闻素材”能不能变成“新闻报道”,能不能变成“新闻精品”,关键要看有没有厚实的写作功夫,  相似文献   

6.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前提,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一种职业性的调查研究。不少有经验的业内人士都有‘‘新闻报道是七分采三分写”的体会,可见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根据自己对新闻采访学的研究和采访实践,我认为新闻采访对记者来说,要有“耳聪、目明、口巧、脑活、腿勤”等五个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当我提出新闻稿件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时,不少同志脱口而出:“那自然是写出来的!”我说:“这个回答顶多是说对了一部分。”新闻稿件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任何新闻稿件都是先采出来,然后才能写出来。但是,不少年轻记者和通讯员只看到新闻稿件是写出来的,却不理解它首先是采出来的。因此,对待一篇新闻在写作上下的功夫较大,而忽视或不重视采访。即使出去采访也像蜻蜒点水一样抓些一鳞半爪的材料,回到办公室闷头写上半天或一天。结果是,尽管在写作上下了不少功夫,也难出“精品”。穆青同志曾说过:“手里没有好的素材,文字再考究,也弄不出好东西。”笔者刚步入新闻工作岗位时,就有过这样的教训。那是40年前的一个秋天,在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当  相似文献   

8.
新闻写作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有个性、有特点,要力争开第一腔,写出独家新闻.这是由新闻的固有特性决定的.没有新意,没有个性特点的人和事,是写不成新闻的.面对着一大堆采访来的新闻素材,怎样正确地选择其中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是一个常常使初学新闻写作者感到为难的问题.看看这个观点蛮好,那个例子很生动,还有几个数字也有分量,结果什么都舍不得放弃,统统写进稿件中去.这样写出的新闻稿件,发出去多半是泥牛入海没什么回音的.  相似文献   

9.
要写出好的新闻,七分靠采访,三分靠写作.采访是一个获得新闻素材的过程,获得的信息越多,越全面,越直接,在后期写作时就越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媒体依然能够站稳脚跟,这与传统记者扎实的采访功底分不开,他们综合运用多种渠道获取新闻素材,最终将精彩纷呈的新闻报道呈现报端.如何有效管理与运用新闻素材,考验着每一个传统媒体记者.  相似文献   

10.
要把稿件写得充实,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来自哪里呢?这就要记者、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地去进行材料的搜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这样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累两千行素材。如果用一百行素材写一百行报道,就会失之肤浅。想写出深刻的报道,必须用两千行素材垫底。”(辰浓和男:《用脚去寻找》)采访技巧,是新闻采访经验的结晶,是记者智慧地获取新闻材料的一门学问。新闻界的行话说:“七分跑(采),三分写。”采访是新闻报道的第一道工…  相似文献   

11.
采访是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同时又是新闻写作的关键。一篇稿件如果采访到位,落笔时不仅会得心应手,而且写出的稿件丰满充实,富有说服力和感召力。相反,采访如果不到位,其结果就大不一样了,坐下来写稿时,往往会因为素材上的“缺东少西”备感吃力,而且,因受材料占有不足,素材收集不够的局限,硬挤出来的稿件不仅干巴空洞,而且质量肯定不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新闻媒体在越来越多履行传播信息、报道消息、舆论监督等社会职责的同时,因新闻侵权被告上法庭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作为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作为本单位新闻稿件的主要源头,记者如何在采访、写作中既游刃有余地完成报道任务,又有理有利地使自己和单位避免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13.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前提,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一种职业性的调查研究.不少有经验的业内人士都有"新闻报道是七分采三分写"的体会,可见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根据自己对新闻采访学的研究和采访实践,我认为新闻采访对记者来说,要有"耳聪、目明、口巧、脑活、腿勤"等五个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关于新闻写作的主题确定,作为教科书的《新闻采访学》中写得明明白白:必须“从杂乱无章、千头万绪的素材和现象中提炼出一个主题思想……只有在采访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思考、分析、比较、综合,提炼出一个主题以后,才是采访过程的完成。”书中还强调:“有的报道之所以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常常由于缺乏一个正确、鲜明、集中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5.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新闻采访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新闻写作的质量,如果采访时不深入,不细致,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掌握的事实材料不确切,不充实,到写作时,“米不够”就“假来凑,添枝加叶,搞“客里空”;或者采访时满足于第二手材料.不亲自到现场.不核实查对,就急于写成报道,往往写出的新闻质量不高,没有真实反映出客观事  相似文献   

16.
新闻采写有几个过程,首先是获取客观素材,然后是一个主观判断、素材加工过程,最后写作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获取客观素材是最基础的,从某种角度讲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报道要有新意,必须在这个环节中能善于运用创新思维,为写出一篇好的新闻作品打下基础。一、用逆向思维看问题1、避实就虚,凸现受众的关注点。我们采访的惯性思维往往是一头钻人"实"的事实中,这样虽然能给受众提供一些有效的信息,但很难吸引读者,因为没有  相似文献   

17.
杨庆福 《新闻界》2000,(1):55-55
笔者在10多年的业余新闻写作生涯中,平均每年有200篇稿件见报,其中半数以上都是反映“小人物”的新闻。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反映“小人物”的稿件命中率非常高,而且也能登大雅之堂,上省级、国家级的大报。到去年底止,笔者已经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新闻稿件187篇,反映“小人物”的稿件就有119篇,其中在省部级报刊发表53篇,国家级报刊发表7篇。我觉得通讯员多写身边小人物是大有作为的。这里就如何写好身边小人物,与各位通讯员朋友切磋。 要善于与“小人物”交朋友。通讯员深入基层采访时,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被采…  相似文献   

18.
新闻写作的角度,就是指新闻写作时选取或表现新闻事实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同样一条新闻,挖掘的深浅和表现的角度不同,表达的思想意义不同,新闻价值也不同。选择角度既要求符合写作要求,又要注意写出新意,这是新闻"新"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样一条新闻,这个人写可能就枯燥无味,另一个人换个角度写就会引人入胜。那么,新闻写作的角度应该怎样去选择?抓特点,找角度特点,是一篇新闻稿件的魂,围绕特点选角度,就要注意报道对象的特征,写  相似文献   

19.
郝娜 《记者摇篮》2010,(7):16-16
精品新闻,就是精心采访、精心写作、精心编辑出的好作品。成功的采访是写出好新闻的基础和前提。业内人士有“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之说,可见采访是写出新闻精品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0.
如何让新闻出新?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采写、刊发的稿件,谈三点体会:深入挖掘、巧用素材、迅速及时。深入挖掘为什么说深入挖掘出新闻呢?因为,深入挖掘是新闻出新的前提和准入条件。常听有人抱怨碰不到好的新闻素材。笔者认为,这主要是深挖细掘不够所致。新闻是客观事实的反映,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性工程,只有深入挖掘,才能发现“真金白银”,并写出“出新”的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