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电视观众的收视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受众收视的个性正在得到尊重和强化。受众的收视习惯正在向多平台化、移动化、高清化、多维化、跨国界化、互动化和跨时间化方向发展。由此,电视行业也正在经历一个全面数字化、多平台化、移动化、高清化、全球化、市场化、多维化的时代;传媒的地域和语言界限将逐步淡化;内容的创作过程受众也参与了进来,内容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资本运作全球范围内已成普遍之势;现存的付费电视与免费+广告的视频运营方式还将长期存在。在此背景下,一个平民视频狂欢的时代正在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公交移动电视是以公共交通工具为平台安装的户外数字电视,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具有覆盖面广、反应迅速、移动性强等特点。近年来,公交移动电视快速发展,已成为百姓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而对于受众收视需求的把握是公交移动电视运营的基础和关键。为了客观、深入了解受众对于公交移动电视的收视需求状况.特以太原市场为目标,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式,对受众的收视状况、收视意愿、收视评价等方面进行探析.旨在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公交移动电视运营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韩建中 《声屏世界》2011,(12):58-59
公交移动电视是以公共交通工具为平台安装的户外数字电视,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具有覆盖面广、反应迅速、移动性强等特点。近年来,公交移动电视快速发展,已成为百姓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而对于受众收视需求的把握是公交移动电视运营的基础和关键。为了客观、深入了解受众对于公交移动电视的收视需求状况.特以太原市场为目标,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式,对受众的收视状况、收视意愿、收视评价等方面进行探析.旨在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公交移动电视运营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白晶 《记者摇篮》2009,(5):92-92
电视法制节目作为一种新的节目类型出现,迅速成为继新闻、娱乐节目之后的第三大电视节目门类。从中央到地方,各个电视台纷纷推出法制节目,导致同类节目竞争激烈,节目定位重复率高,导致许多法制节目遭遇收视瓶颈。面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首先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从文化层次、专业与否、收视心理对法制节目受众进行细分,分析每一类型的受众的具体收视需求,以不同类型受众的不同收视心理和收视需求为出发点,策划、制作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法制节目。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一个沟通与对话的时代。电视谈话节目作为一种将人际传播引入大众传播的节目形态,为普通大众进行更广泛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与此同时, 当今中国社会的变迁带来受众信息观念和收视观念的巨大变革,也为谈话节目的兴起提供了契机,而这种节目样式自身  相似文献   

6.
李宇 《传媒》2014,(11):61-64
正电视观众作为媒体的使用者或消费者,正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而改变着媒体使用方式和消费习惯。目前,随时随地收看节目、多屏并用、社交功能第二屏等成为重要的收视行为特征。观众作为传媒市场的核心要素,直接影响着传媒市场的运营模式与传媒公司的发展策略。通过多平台、多终端提供多维度收视服务,满足用户随时随地收看视频的需求,这是当前电视市场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研究全球电视观众收视方式的现状,从多屏化、社交化和非线化三个方面来分析电视观众收视方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6,(10):37-40
互联网语境下,以"互联网化"为主要表征的运行思维在电视娱乐节目之运营全过程中不断凸显,并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着昔日的受众与今日的用户,进而改变着电视娱乐节目的运行和收视。在此情势下,以官方APP、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博、官网构成的社交营销矩阵,正在成为电视娱乐节目营销和传播的新平台,将节目影响力进行全方位转换正在成为节目最大化的新形式,而娱乐节目也正在成为上星频道间完成强弱分化的新标识。  相似文献   

8.
从本世纪初,以央视为代表的各地电视主流媒体相继开始了编播、制作、发射等技术系统的数字化改造。近年来,随着机顶盒的日益普及,人们对电视播出内容和播出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电视媒体的数字化播出系统及观众的收视习惯,天津电视台也从节目制作、播出、包装等多个方面入手做出调整。本文试从电视台节目编排策略方面入手,探讨数字化播出条件下,如何提升节目的收视率和整体收视效果。  相似文献   

9.
从本世纪初,以央视为代表的各地电视主流媒体相继开始了编播、制作、发射等技术系统的数字化改造.近年来,随着机顶盒的日益普及,人们对电视播出内容和播出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电视媒体的数字化播出系统及观众的收视习惯,天津电视台也从节目制作、播出、包装等多个方面入手做出调整.本文试从电视台节目编排策略方面入手,探讨数字化播出条件下,如何提升节目的收视率和整体收视效果.  相似文献   

10.
伴随电视节目娱乐化发展的强劲势头和受众对节目的收视选择,主旋律节目收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如何制作出让广大受众接受,又能够弘扬正能量的主旋律节目,对军队电视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相似文献   

11.
金钰 《记者摇篮》2014,(9):26-27
电视专题节目,作为现阶段电视受众收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历经了节目探索式播出、井喷式扩展、同质化不良竞争、节目受众萎缩与市场逐步细化等诸多发展阶段。虽然目前的电视专题节目播出量正在逐年下滑,但其收视比重却相对稳定并略有提升。依然是受众较为关注的节目类型。专题类节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过程,要求其节目在创作技巧与手法上不断提升,以保证专题  相似文献   

12.
《往事》:营造电视谈话节目新风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谈话节目,作为一种与日常生活高度接近、极具真实感的节目形态,在西方已有多年的历史,在不断创造令人叹为观止的高收视率神话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时代风尚和大众的行为方式。在电视谈话节目中,嘉宾(叙述人)与主持人、受众面对面交流,同专题片、文艺片、影视剧相比,它少了一些编导的主观意图、主观价值取向对生活原生态的干扰,去掉了受众与事物本真状态之间的一层磨砂玻璃,是对生活原生态的更为真实的展现,缩短了电视节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与纪录片相比,它的制作在选题确定之后便相对简单,制作周期也比较短,更符合电视…  相似文献   

13.
王瑞 《青年记者》2020,(8):77-78
当下,电视文化类节目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各卫视平台也竞相制作可看性强、视觉技术创新的电视文化类节目,用以替代原有的综艺娱乐节目,从而带来了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复兴。尽管发展势头良好,但电视文化类节目的现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娱乐元素在文化节目中的融合方式当下流行的几大类文化节目中,娱乐元素的融合方式主要有幽默化表达、多维化交互、故事化演绎三种。这三种娱乐元素共同作用,为电视文化类节目带来了全新的“文化综艺+”模式,赋予了传统电视文化节目生机。  相似文献   

14.
刘俊娜 《新闻传播》2006,(12):55-55
随着各国电视机制的转轨,电视制作也从“生产文化型“转向“消费文化型”,商业化比重越来越大,加之电视受众的收视耍求越来越多样化,对媒介的选择空间也随之增大。电视行业仅在短短几十年中便日新月异,从传统的宣传式播放到今天的各种传播形式、节目类型盛行,网络电视、数字电视、虚拟电视、移动电视、真实电视等众多电视产物也相继推出。可以看到,电视传播正在朝着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何欣蕾 《声屏世界》2016,(11):22-24
为了解电视法制节目受众的收视行为,以及受众对电视法制节目的真实评价,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电视受众的基本情况、收看电视法制节目的行为及其态度。该问卷调查借助网络问卷调查平台“问卷星”,将设计好的问卷录入后,生成网络电子问卷,在“问卷星”网络平台发布,为电视法制节目的改进与发展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6.
公交车载移动电视的出现,改变了人们收听收视和获取信息的习惯,发展速度很快,但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受众对公交车载电视不满的原因主要是其节目内容和收视环境不能满足受众多方面的需求。作为在公共场合播放的媒体,公交车载电视面对多层次的社会群体,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不能放任自流。  相似文献   

17.
从2006年开始,一种全新的节目形态——电视栏目剧开始出现在国内广大电视受众面前,并以其真实性、本土化、参与性、方言化等特点,风靡大江南北,收视一路走高,创造了不俗的业绩。  相似文献   

18.
赵曙光 《传媒观察》2007,(10):32-34
随着电视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和新媒体生态环境的急剧改变,受众的媒体接触习惯和需求重点的变化令电视人难以琢磨,导致栏目平均生命周期缩短,改版成为电视栏目的常态。电视媒体的节目形态创新与观众需求的变化互相激荡,推动收视热点不断  相似文献   

19.
电视行业向来十分重视自制节目和外购节目的质量,并常常作为工作重点来抓,而对节目在播出中的编排重视不够。这里的编排是指对一个频道每天、每周、每月所要播出的所有节目的安排。正如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电视节目也需要排版──即编排。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在不同时间里对不同节目的编排和受众收视习惯之间的关系,然后寻找一些科学的编排节目方法。观众的构成状况和收视习惯是节目编排的重要依据。观众的构成是指某一特定的电视节目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的观众人口构成。观众中的男女比例、年龄段及文化层次等特征决定着他们各自的收视习…  相似文献   

20.
罗红辉 《视听界》2013,(5):42-45
2013年夏季档,东方卫视《中国梦之声》、湖南卫视《2013快乐男声》、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北京卫视《最美和声》等歌唱类选拔节目相继播出,对于制作播出该类节目的电视台和制作公司来说,这是制作之战、模式之战、编排之战,也是平台之战。这个“平台”除了电视荧屏的正面交锋,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多屏对决也如火如茶。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以及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化、社交化视听消费行为渐趋主流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