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6 毫秒
1.
徐理 《现代企业教育》2006,(22):114-115
本文分析了当今学校德育工作令人困惑的现状,反思了德育低效现象后面深层次的原因,研究了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笔者以为,只有树立“多种育德模式“的理想和建立“多种育德“模式,才是构架起师生对话,沟通的桥梁,才是达到和谐校园的通途.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当今学校德育低效现象原因的反思,指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只有树立"主体育德"的德育理想和建设"主体育德"的德育模式,才是学校德育到达高效的"通途".  相似文献   

3.
主体育德--学校德育的通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令人困惑的现状,反思德育低效现象后面深层次原因,研究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树立"主体育德"德育理想和建设"主体育德"德育模式是学校德育到达高效彼岸的"通途".  相似文献   

4.
“主体育德”是当前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必由之路。而“主体育德”既有德育的一般规律,也有“主体育德”的特殊规律。从发展的角度看,“主体育德”有唤醒与激活的本源性境界、交流与互动的发展性境界、主体建构的自律性境界,构成“主体育德”的三重境界。三重境界通常反映为三个阶段。但是,它们又经常是交互的与综合的。  相似文献   

5.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的部分,是育人的重要环节,笔者在工作实践中深深的感到学校德育工作应做到以下四点:学科育德、活动育德、环境育德、自律育德.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科技进步,学校德育面临着多元文化与信息碰撞的新挑战,不能“对症下药”而一度“疲软”。如何走出低谷?我们从历史与现实的德育实践中上下求索,逐步理出了一个思路:育人必育德,育德先育心,“心”与“德”相融,育德于心,成德于行。1996年秋,我们确立了“心理德育”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立国先立人,立人先立德。”学校德育是育德的主要实施途径之一。《礼记·大学》记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中国儒家经典明确阐明了“德育为首”的教育思想。但受应试教育思潮的左右,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再加上德育工作难以量化评价,出现了认知学习与行为养成的“两张皮”现象。在长期的小学教育中,笔者认为,育德应该走出书本,走出口号,让德育贯穿于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8.
德育工作有多种理论和模式。我们借鉴系统理论,将德育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对系统中各种资源要素进行加工与重组,使之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最终实现整体优化。从而构建起学校德育工作的“三育”、“三会”.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浅”、“薄”、“空”的问题,提升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在学校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主体育德的意识,使德育达到学生自主育德的目的方面作了探索,以期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10.
金杰 《现代教学》2013,(7):125-125
思想政治课作为高中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其核心价值就在于育德。要发挥好思想政治课的育德功能,就必须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学生发展规律。 一、知:实现育德功能的基础 思想政治课要实现育德功能,必须晓之以理。这里的“理”,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道德辨识能力。  相似文献   

11.
萧开廷 《中国德育》2006,1(2):74-75
田家炳基金会是田家炳先生于1982年在香港创办的非牟利慈善机构,二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捐助祖国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田家炳基金会除资助各地学校兴建教学用楼外,亦以推动和推广学校德育,提升国民素质为主要工作。田家炳先生坚信“中国的希望在教育”,同时强调“育德”比“育才”更重要。  相似文献   

12.
正学校德育工作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校长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理应是这项系统工程的"总设计师"。我认为,校长对德育的领导首先是德育思想上的领导,如何实现德育创新,打破学校德育"千校一面"的尴尬局面,实现"一校一品"的教育夙愿,创新德育载体是前提,提高育德能力是基础,提升育德智慧是关键。一、坚持"立德树人",践行核心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3.
育德是学校德育的本体功能,“减负”是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共同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经常讲的“零距离”,我的理解是,唯有发生在学生层面上的,并且与学生内心产生真实互动的德育,才是“零距离”。怎样用“零距离”托举德育工作的新天地,我认为要在下列三个“板块”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5.
正当下,"文化"已经成为教育热词,校园文化已经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校长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如何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应该是校长必修的德育课程。近年来,在构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我校把文化育德作为手段,文化育人作为目标,努力使文化育人润物无声,让校园文化滋养教育的生命。践行文化育德,提升德育品质,校长应是强有力的引导者和实践者。要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校长和德育工作者首先就要成为有文化的育德人,还必须懂得学校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并从哲  相似文献   

16.
搞好师生关系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必要条件。德育工作的宗旨是教育人,培养人,调动人的积极性,培养出新素质型的好公民。育德工作和操作机器完全是两码事。  相似文献   

17.
学校德育成为“千无所指”,人们认为它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或是负效的,那是因为学校教育忽视了它的育德功能; 重要的原因在于道德教育是专制性的,它无视学生的主体性。人匀认为德育应充分发挥它的本体功能-育德,育德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悟性,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人的主体性在教育中行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8.
王志洲 《中国德育》2007,2(4):22-26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必须遵循德育的平衡统一规律,即把学生道德形成之“知、情、意、信、行”的内在规律与教师育德之“晓理、动情、炼意、笃信、导行”的外在方法进行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育德是学校德育的本体功能,“减负”是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共同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在中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要达到以情优教的育人艺术,应以情育德,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艺术性,最终让学校德育工作有时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