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巧暗示润物细无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学家早就发现,要使人们的心理活动受到影响,最好按照一定的方向去行动,尽量少用命令的形式提出要求。例如,有的孩子偏食,不肯吃青菜,父母就不宜用命令的方式,强迫他吃,可以自己先大口大口吃,并且说“这青菜真好吃”,还可以谈论青菜的营养价值高。这样,孩子多半也会随着吃一些青菜了。其实,这就是暗示的作用。暗示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它是指在无对抗情绪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或行为产生影响,使其产生与暗示相  相似文献   

2.
蔡丽霞 《考试周刊》2009,(45):206-206
暗示教育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向被暗示者提供信息,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或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从而达到与暗示者的意志相吻合的目的。积极的暗示会在学生的潜意识中积累与沉淀,产生心理变化,从而激发行为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情况下,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4.
心之所向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一道新菜上桌,你初品并没感到什么新鲜滋味,待主人一一介绍后,似乎还真体会出了新奇;如果有人说你今天面带莱色,眼珠发黄,是不是患了肝炎啊,你马上真的感觉肝部有点隐隐作痛其实,这是一种心理暗示在作怪。对于心理暗示,心理学上是这样解释的: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  相似文献   

5.
一、心理暗示的概念 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按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他的思想、行为与自己的意愿相符合.具体在体育教学中就是指教师采用言语、手势、表情、动作等对学生正在进行的行为进行含蓄、间接提示,使他们在暗示中自觉地按照教师的意图或规范的标准进行修正,在整个暗示和修正过程中无痕迹地进行.  相似文献   

6.
所谓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通过语言、表情、行为或某种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从而使他人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的意志相符合。暗示可分为他人暗示与自我暗示两种。本文重点探讨他人暗示,即教师如何运用暗示手段对学生施行德育。据笔者所知,由于暗示对提高德育质量具有特殊的功用,因此,广大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十分喜欢使用它,其方式十分广泛、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诸种。  相似文献   

7.
暗示在《心理学》中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其实很简单,我们只要发挥其积极的一面,而其他大可以忽略不计,如何来做,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8.
巧用心理暗示○刘俊英暗示是在非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符号或行动、表情、服饰等非语言符号,用间接的含蓄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方式去活动。如史书上记载“刘项相争”之时,范增于鸿门宴上“数目项王,并举所佩玉...  相似文献   

9.
心理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积极的心理暗示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对进入青春期的学生,用好暗示教育意义非凡.本文着重论述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学生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及如何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相似文献   

10.
暗示是在非对抗条件下,通过言语、行为、表情或符号,对他人心理或行为产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向去行动。人们的举止言谈总有一定的目的、意图,这些目的、意图通过暗示的方式来表达,使人从中得到领会,做出反应。 暗示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具有其本质特点。首先,暗示是一种心理现象,所以一般称为心理暗示。暗  相似文献   

11.
所谓心理暗示,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和信念。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合理、恰当地运用心理暗示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根据日常教学经验,简述了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暗示时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庄琴 《考试周刊》2010,(35):228-229
根据心理学,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相符合,这种现象称为"暗示效应"。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暗示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救治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关键在于接受心理暗示的个体自身如何运用并把握暗示的意义。其中,对学生的"暗示"可以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积极的暗示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心态;消极的暗示是学生心灵的腐蚀剂,让孩子情绪低落,产生自卑和自弃心理。  相似文献   

13.
人们用某种形式把某种观念传递给对方,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按一定的方式去思考、行动,称之为暗示;如果暗示者的暗示引起被暗示者相反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则称之为反暗示。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可暗示性,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反暗示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心理潜智,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教师既要用巧妙的方式有效地克服反暗示,又要充分利用反暗示,以发挥正暗示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洛扎诺夫在《暗示学》中指出,反暗示有三道防线,即逻辑防线、感情防线和伦理防线。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克服和利用这三道反暗示防线,是能否正确运用暗示规律,进行有益于语文学习的关键环节之一。下面我们由两节写作实验课及笔者与教师的问答,看反暗示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4.
苏永坚 《中学文科》2007,(11):152-152
一、暗示心理学理论 暗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暗示心理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所谓暗示,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手段、方式和方法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暗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用言语的形式、文字和非文字形式,也可以用手势、表情或其他暗示以及用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等方法来进行。暗示可以由他人施授,也可以来自自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心理暗示?《心理学大词典》上是这样描述的:“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  相似文献   

16.
一、暗示的概述及作用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信息.暗示学专家们也常把暗示定义为环境与个人之间的不停交流,通过它可以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可以激发人的潜能.暗示对人的影响是直接渗透的,比理智更加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它的作用快而突发.暗示有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两种,暗示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有语言暗示、行为暗示和环境暗示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可暗示性,洛扎诺夫将人的可暗示性认为是“人类个体之中一种普遍的品质,由于它,才使人和环境间的无意识关系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教育孩子时都知道,当他觉察到你在说服或改变他的思想和行为时,往往在心理上竖起一道屏障,对你的教育进行挑剔;当他和你存在情绪障碍时,直接的教育方式常会使他产生逆反心理,出现抵触情绪,而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时,暗示不失为—种良好的家教方式。暗示,指在无对抗条件下,借用某种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  相似文献   

18.
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它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评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心理学家表明,普通人群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具有较强的心理暗示接受能力,在某种信息源的暗示和刺激下,人的潜意识中会在一定程度上不自觉地用这种信息支配其下一步思想和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育活动中,暗示作为一种心  相似文献   

19.
心理暗示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它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或行动产生影响,对学生不会产生心理压力,却能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影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巧妙地运用心理暗示能够收到良好的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20.
广告的暗示     
在现代生活里,广告无所不在,而我们常常说的广告实质上是经济广告。经济广告是公开而广泛地向人们介绍商品、劳务等方面信息的一种传播方式。它借助一定媒介,运用语言、文字、图画、声音等,作用于消费者心理,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好的广告言简意赅,离不开暗示。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用某种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思想。暗示得当,可以起到“明示”起不到的作用。研究广告暗示的特点和规律,无论对于受众接受广告,还是学习制作广告,都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