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言文中表示比较的句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用“与……孰……”“、孰与”表比较。如:①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意思是:我与徐公比谁更漂亮呢?②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智囊全集》)意思是: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看廉将军比得上秦王厉害吗?”二、用“孰若”、“莫如”“、不若”表比较。如:①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孰若”可译作“哪如”。全句意思是:做两个主人的奴仆,哪如做一个主人的奴仆呢!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意思是:徐公比不上你漂亮啊!③莫如以…  相似文献   

2.
《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轲日:‘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人教版教师用书对此句翻译为:“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  相似文献   

3.
先看第一册。在《两小儿辨日》中,“孰为汝多知乎”原注释为:“为,以为,认为。”笔者认为应注释为:“为,同‘谓’,说。”在《乐羊子妻》中,“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原注释为。廉,廉隅,方正。”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谁能知道“廉隅”是何义?又有谁能理解“廉”为何作。方正”讲?故笔者认为注释应通俗些,注为“廉,不贪,廉洁。一个洁身自好的人不接受别人施舍的食物。”在《卖油翁》中,“但手熟尔”原注释是“不过手熟罢了。”笔者认为句中“但”字的含义无着落,故当注释为:“只(不过)手熟罢了。”  相似文献   

4.
句式(译意)不亦……乎?「.不也……吗?」得无(无乃)……乎(与)?〔.该不会……吧?〕〔.恐怕……吧?〕何(何以、何故)……为?仁.为什么……呢?〕孰与……?〔.与……相比……?」与其·,·…孰若……?〔.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l……?]如(若、奈)……何?〔.把……怎么样呢?〕 例句(译句)▲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你那么纯正聪明却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吗?▲日食饮得无衰乎?—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求,无乃尔是过与!—求,恐怕该责备你吧!▲是社极之臣也,何以伐为?—这是鲁国的社程之臣啊,为什么要攻打它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诸…  相似文献   

5.
何不炳烛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①有为人臣而戏②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④?”平公曰:“善哉。”(《说苑·建本》)【注释】①安:哪里。疑问代词。②戏:取笑。③安敢:怎么敢。安:怎么,疑问副词。④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行走相比,哪一个(更好)呢?孰与……乎:与……相比,哪一个……呢?古汉语固定句型。孰:哪一个。昧:暗。【思考】晋平公为…  相似文献   

6.
《荀子·天论》篇有“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一句,对其中“于”字,一般注本都不加注释。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把此句意译为:“与其思慕万物而使它成为能供自己使用的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语》九年级上册《隆中对》里有一句:“将军……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课本对“岩阻”作了注释:“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但未注释“保”。其他的古选本也未见有注释。也许编以为它就是“保住”的意思,与今天的意义无别,所以无须注释。其实,这种理解是以今律古,并不贴切。  相似文献   

8.
对弈     
“我下象棋就比你厉害,怎么样?你有本事下赢我!”“我本来就比你厉害嘛!”……我和姐姐在争吵着。  相似文献   

9.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王)召有司案图”一句,中专各类专业通用《语文》第一册对“有司”的注释是:“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这个注释与《辞海》、《辞源》基本相同(前者见缩印本162页;后者见1476页).《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指官吏”.《新华词典》注:“旧时指官吏.”但均未说明这样注释的理由.笔者以为上述注释欠妥.  相似文献   

10.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是《捕蛇者说》中的一句话,教材注释将此句译为:“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其中“搜刮”和“毒害”无论从柳宗元当时的政治处境还是从本文的语言风格上来看,都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1.
这个句子表示什么关系江苏王向东一、“尽管……还……”和“尽管……还是……”不同吗?我们先来看三个例句:1.尽管身体比较弱,我还是要求参加长跑。(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基础训练6》的“四、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带点的词。”)2.尽管秦王再厉害,蔺相如还是不...  相似文献   

12.
《小石潭记》中有一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课本对其中较难的“坻”、“屿”、“止莲”作了解释,惟独对“岩”未注。相关的古选本也很少见到注释了“岩”的。也许编们都认为它就是通常的“岩石”之义,无须注释。其实,这样理解值得商榷。中的“止莲:课本已经注释为“不平的岩石”。如果后面再来一个“岩(岩石)”,岂不重复?在这里,“岩”当注为“洞穴”之意。  相似文献   

13.
“何芋是甘”语出周容的《芋老人传》。课文注曰:喜欢吃什么芋。这是动宾倒装的句法,表示强调。显然,注释者把句中的“是”当作表示宾语前置的助词来理解的。我认为不妥。首先,它不符合古汉语中如“唯命是听”“唯余马首是瞻”等。“唯……是……”的固定动宾倒装句式,也不符合“何陋之有”“何罪之有”等“何……之……”的习惯用法。其次,把“何芋是甘”看作宾语前置加以注释,则与文意也相违背。  相似文献   

14.
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大铁椎传》有这样一句:“……饮食拱揖不暂去。”其中的“不暂去”,课本注释为“一会儿也不离开”。但是谁不离开,不离开什么地方,注文未提及。揣摩注者的意思,大约是指“健啖客”在吃饭行礼时不离开,有的同志就根据这种理解,认为这一句是描写“客”  相似文献   

15.
《烛之武退秦师》中有这样一句话:“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句中的“鄙”字,课本注释为:“鄙,边,这里作动词用。”没有说明是怎么动法。但根据全句的注释“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来看的话,“鄙”似乎应释为“把……当作边邑”,亦即“以……为鄙”,“鄙远”即“以远为鄙”,由此,许多参考书都把此“鄙”看成是意动用法。  相似文献   

16.
《小石潭记》中有“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句。关于“清洌”的注释,很多版本都释为“清澈”。①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第四册,注为:“清澈”。②教育部委托五省(区)编写的教学参考书中译为:“清澈明亮”。③《中学古诗文对照注释》(广西民族出版社)注为:“清澈”。我以为以上注释不够全面,“洌”在通常情况下当“清”讲。《说文解字》释“洌”为:  相似文献   

17.
乙常青 《初中生》2006,(7):18-18
言中表示比较的句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用“与……孰……”、“孰与”表比较。如: ①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意思是:我与徐公比谁更漂亮呢?  相似文献   

18.
汪隽 《学语文》2007,(3):32-32
人教社2005年第1版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句中“御史”一词,课本注为:“战国时对史官的称呼”。这个注释的意思自然让人有两种理解:一是战国时称史官为“御史”,二是战国时的“御史”就是史官。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并非全然如此。课本注释不当。  相似文献   

19.
1、不少古汉语著作说主谓结构间的“之”字的作用是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让其作复句中的分句或单句中的某一成分。其实,这种带“之”字的主谓结构独立成句的也有。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吕氏春秋·去私) 廖序东先生的《文言语法分析》(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对此已经论及。但是,对能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的“之”字(以下简称甲类)和不能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的“之”字(以下简称乙类)的辨识问题,到目前为止似无人论述。本文拟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古籍中“孰与”连用是常见的。大多数语法书都把它视为一个整体,或称之为习惯格式,或称之为固定结构,大都忽略了对它作语法分析。有的语法教科书甚至想仅用一个“何如”,加以训释。这样处理似乎简单明了,但往往掩盖了“孰与”同形异构的实质,混同了“孰与”不同结构的语义,妨碍了对文意的理解,从而削弱了指导阅读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