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关系1.区别2.联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质变化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有机物分解无机物能量变化光能化学能(储能)化学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热能(放能)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细胞利用场所叶绿体活细胞(主要在线粒体)条件只在光下进行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相似文献   

2.
所谓可逆反应是指在同一条件下 ,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因此 ,要判断ATP和ADP相互转化的反应是否可逆就必须看这两个过程在同一系统状态中能否同时发生。那些由不同的酶催化、发生于不同场所的ATP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不具备可逆反应的要求 ,是不可逆的过程。但是 ,我们不能以此当作证据来说明细胞内所有的ATP合成与分解过程都是不可逆的 ,否则就会犯以偏盖全的错误。在同一系统状态中 ,ATP水解时释放的能量完全可能被ADP捕捉而重新用于ATP的合成 ,也就是说 ,从能量的贮存和转移上看 ,AT…  相似文献   

3.
1 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ADP+Pi+能量酶1(≒)酶2ATP ATP作为生物体内的直接能源,在细胞中含量很少,但是转化十分迅速,从而使细胞中的ATP总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 尽管上述反应式用双向箭头连接,但是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不是可逆反应.因为转化过程中的反应类型、所需酶、能量的来源和去路以及反应场所都不完全相同.物质是可逆的,能量不可逆.当反应向右进行时,是一个储存能量的过程,能量来源有两个:①细胞呼吸过程中有机物分解所释放的能量;②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吸收的光能.  相似文献   

4.
第Ⅰ卷 (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 本题包括26小题,每题2分,共5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在叶绿体中,ATP、 ADP的运动方向是( ) A. ATP和ADP同时由叶绿体的基质向类囊体膜运动 B. ATP和ADP同时由类囊体膜向叶绿体的基质运动 C. ATP由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膜运动,ADP则是向相反方向运动 D. ADP由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膜运动,ATP则是向相反方向运动  相似文献   

5.
细胞是生物体内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器是细胞内的基本组成部分,不同细胞的功能差异主要是由所含有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决定的。关于细胞器的知识,它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后面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蛋白质的合成与分泌、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的最根本的基础。细胞器的知识点汇总如下表所示。种类分布结构组成特点功能线粒体动植物细胞(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除外)双层膜,内膜向内折叠成嵴,扩大了内膜面积,在嵴的周围充满着液态基质,基质和内膜上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含有少量DNA和RNA,具有一定的遗传独立性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产生ATP,细胞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约95%来自线粒体(动力工厂)叶绿体主要存在于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双层膜,内有若干基粒,基粒由10~100个囊状的结构(类囊体)重叠而成,在囊状结构膜上分布有叶绿素等色素和与光反应有关的酶。在基粒和基粒之间充满基质,含有与暗反应有关的酶和少量DNA、RNA,具有一定的遗传独立性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将光能转变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最后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养料制造车间、能量转化站)内质网绝大多数动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基质单层膜,形...  相似文献   

6.
一、等效平衡1.等效平衡的概念相同条件下,同一可逆反应,不管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只要按反应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投入反应物或生成物,建立的平衡状态是相同的.即化学平衡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化学平衡问题时,通常会遇到一类题: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可逆反应,无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还是从正逆反应同时开始,只要反应达到平衡时,混合物中各成分的含量分别对应相等的平衡状态,即等效平衡.这一类题主要有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高海平 《科学教育》2007,13(4):63-64
对于一个确定的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只与条件(T、c、p)有关,而与达到平衡的途径无关。即在相同条件下,无论反应是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或是从正逆反应同时开始;无论是一次投料还是分次投料,但达到平衡时任一相同组分的质量分数(或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均相等,则平衡时的状态互为等效平衡。  相似文献   

9.
1要透彻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 判断一个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从化学平衡的概念上看有两点:一是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二是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不变.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是化学平衡状态的本质特征,这是针对反应体系中同一反应物或同一生成物而言的;若同一反应中某物质的正反应速率与另一物质的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中系数比,也可证明该反应中某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了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过程中 ,发现许多学生对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反应(ATP 酶 ADP +Pi+能量 )单纯地利用化学上的观点来判断该反应是否可逆 ,因而感到非常有必要澄清部分学生的模糊认识 ,下面简要作一点分析 :1 从反应条件上看ATP的分解是一种水解反应 ,催化该反应的酶属于水解酶 (膜结构中主要由Na+-K+ATP酶催化ATP的水解 ) ;而ATP的合成是一种合成反应 ,催化该反应的酶属于合成酶 (合成ATP的酶主要存在于线粒体内膜、叶绿体片层膜和细菌质膜上的ATP合成酶复合体 )。由酶的专一性可知 ,前后反应条件是不同的。2 …  相似文献   

11.
2019年鲁科版化学教材必修2中这样表述: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随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平衡状态。由定义延伸平衡状态的标志:(1)正逆相等;(2)变量不变。  相似文献   

12.
<正>合理地运用化学平衡原理,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学习高中化学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同学们的综合发展。一、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的方法1.直接判定法。某一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在一定条件下等于逆反应速率,反应体系中所有反应物  相似文献   

13.
等效平衡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可逆反应,无论反应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达到平衡时,混合物中各物质的含量或物质的量相同的平衡状态.下面结合典型化学平衡,介绍等效平衡的判断规律及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一、等效平衡原理 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与途径无关,而与条件有关,对于同一可逆反应,当外界条件一定时,该反应无论是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或是从正逆反应同时开始建立,只要达到平衡时的条件保持不变,若加入的物质的量相当,则达到平衡后,同一组分的含量均相同,这样的化学平衡称为等效平衡.  相似文献   

15.
谢霞 《化学教学》2000,(12):33-33
学教学 1 997年第 1 0期 (总第 1 2 4期 )刊登了江苏省武进市高级中学应志南老师《二氧化硫部分化学性质的验证》一文。文中增加二氧化硫漂白红花的实验。实验效果很好。因此得出结论 :二氧化硫与品红溶液的反应是一可逆反应。笔者认为这一结论欠妥。原因是只有在相同条件下 ,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才能称为可逆反应 ,而鲜花中的天然色素与亚硫酸相互结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 ,据所悉资料表明 ,这种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在加热时或遇氧化剂时即分解 ,如二氧化氮或发烟硝酸或双氧水等强氧化剂能使漂白的物质…  相似文献   

16.
一、等效平衡的意义关于等效平衡的概念,有两个阶段的认识和理解。1.初级阶段要知道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与途径无关,而与条件是相关的,也就是对于同一可逆反应,当外界条件一定时,该反应无论是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  相似文献   

17.
第Ⅰ卷 (选择题 ,共 70分 )  一、选择题 :本题包括 2 6小题 ,每题 2分 ,共 5 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细胞质基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列生物化学反应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是A .葡萄糖的无氧分解 B .丙酮酸的氧化分解C .RNA的合成D .各种消化酶的合成2 肌细胞内运输氧的是A .血红蛋白    B .肌球蛋白C .肌红蛋白D .肌动蛋白3 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重要细胞器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 .两者都具有能量转换的功能B .两者都具有双层膜结构C .两者的基质成分与功能不同D .两者基粒所含酶的种类相同4 …  相似文献   

18.
一、等效平衡的含义化学平衡状态与条件息息相关,而与建立平衡的途径无关。对于同一可逆反应,当外界条件一定时,该反应无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或是正逆反应同时进行,只要达到平衡时条件保持不变,加入物质的量满足一定的配比,则可达到同一平衡状态,称为“等效平衡”,此时平衡混合物中各物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相似文献   

19.
化学平衡是高考的热点,也是难点。在解题时,建立“等效平衡”模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等效平衡”,就是相同条件下,同一可逆反应体系,不管是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只要按反应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去投入反应物,建立起的平衡状态都是相同的。即:在相同条件下,对于可逆反应: 此时,始态Ⅰ、始态Ⅱ达到的平衡状态完全相同。利用该原理可以巧妙地解决一类化学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对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反应(ATP 酶 ADP+Pi+能量)单纯地利用化学上的观点来判断该反应是否可逆,因而感到非常有必要澄清部分学生的模糊认识,下面简要作一点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