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下棋巧对联     
苏东坡和黄庭坚都是宋朝文学家,两人见面,常互相对对子,以此来增加谈话的兴趣。有一次,两人在松树下下围棋,苏东坡刚投下一子,忽然树上一颗松子掉在棋盘上。过了一会儿,又落下一颗。苏东坡盯着松子,随口说道:  相似文献   

2.
苏东坡和黄庭坚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达一代文豪,被世人称为“苏黄”。他们两人情谊十分真挚深厚,彼此之间互尊互敬,不仅生活上相互关心,学业上还是相互切磋、敢于直言的诤友。有一次,他们俩在一起议论诗文写作。苏东坡说:“鲁直,你的诗文,有物好作相比呵!”黄庭坚问:  相似文献   

3.
惠洪和黄庭坚有两度交往,二人初识于南康,第二次则由于黄庭坚晚年遭贬,与惠洪遇于湘中,并有一月之谊。惠洪求名心切,曾伪造山谷赠己诗以张大声名,由此遭到后人的诟病。他与《江西诗社宗派图》中其他人亦多有交往,而诗、禅乃为他们交谊的纽带。  相似文献   

4.
张耒和黄庭坚以唱酬的方式交流思想,抒发情谊,其创作互动也可谓切磋诗艺,提升了诗歌的交际功能,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各自诗作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5.
苏轼和黄庭坚作为北宋文坛领袖和宋代江西诗派的宗师,都深受东晋隐逸诗人陶渊明的影响。他们自身精深的禅学修为使其在论陶诗之时引援佛禅,亦为后代评论者"引陶入禅"[36]开启了先河。  相似文献   

6.
法国文学家福楼拜说:“我们不论要描写些什么事物:要把它表现出来,只有唯一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唯一的动词;要赋予它性质,只有唯一的形容词。我们应该苦心探索,非找出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相似词千万不要以为满足,更不可因为搜索困难随便用一个词来搪塞了事。”这段话的意思是要我们精心选择词语,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表达意思。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无不在词语的锤炼方面下过功夫。宋代的苏小妹曾写出这样两句待:“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让苏东坡和黄庭坚  相似文献   

7.
苏轼是北宋中期最伟大的全能文学家,也是以欧阳修为首的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学主张,一方面继续反对晚唐五代、宋初的不良文风和古文运动内部出现的新流弊;一方面提出许多富有美学意义的新观点,登上了宋代文学美学的最高峰。他的散文在唐宋八大家中属佼佼者,既有宋文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他的诗达到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并和黄庭坚一起被尊为宋诗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文同(字与可)诗文中“的子平”当为苏轼,确是因为党祸未除的原因使然;而苏钧也确有其人。但不能混淆了两者的关系“,子平”为苏轼说,应该仅仅限于文同的诗文中,而在苏轼和黄庭坚诗文中涉及的苏子平则可能是指苏钧。  相似文献   

9.
黄庭坚诗歌的主导风格,人们多用“奇崛拗峭”或“生新瘦硬”来概括,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全面考察庭坚的诗论、诗作、和前人某些评论,不难看出,拙朴清新、平易自然的倾向,在黄诗中也时有流露。主要表现为:有的诗显得生动形象、清新流畅而又含蓄蕴藉,情味盎然;有的诗于奇峭中见拙朴,于不和谐中寻求和谐;有的诗于瘦处出清新,从清新中又透露出峭拔的气势。之所以产生这种倾向,既有前人与其本身的理论依据,又有他个人的思想、生活遭遇等因素。虽然它只是黄诗风格中的一个侧面,但对于帮助我们理解庭坚的诗论与创作有时不大统一有较大作用,是深入研究黄诗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李商隐和黄庭坚都是备受青睐的用典名家,或好以典渲情,死典活用;或喜以典达意,翻案原典。用典方式的不同,造成李商隐的诗歌“文浮于意,华而不实”,黄庭坚的诗歌意思着实,雅而博奥。好用典故,既使其诗名炽盛,又使他们累遭抨击。  相似文献   

11.
米芾与镇江     
正米芾与镇江有着解不开的情结、说不清的缘分。甚至可以说,米芾能成为开宗立派的一代书画大师,与镇江的滋养有着密切关系。米芾祖籍山西太原,迁徙襄阳,后居镇江40余年,留下了许多著名法帖。就书法而言,他的行书造诣最为高妙,尤重意趣与个性。米芾善于转益多师,集古为新。据其自述,他在听从苏东坡改学晋人前,主学唐代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几家。其中,  相似文献   

12.
宋人论诗,并称苏、黄,说明苏轼和黄庭坚的亲密关系和他们在宋代诗坛上的重要地位。苏、黄并称的习惯沿袭了数百年之久,也说明这两位大诗人在文学史上的深远影响。和多才多艺并取得多方面成就的苏轼相比,黄庭坚有其独特性,他一生致力于诗歌形式的探索,作品很有特色,因而诗名很高,得到众多后辈诗人的推崇与敬仰,被尊为“江西诗派”之宗师。  相似文献   

13.
苏轼和黄庭坚是宋代诗歌的代表人物。黄庭坚最初因苏轼的提携而出名,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而后黄另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与苏轼并驾齐驱。苏黄两人的诗风有明显的不同,总的说来,苏诗奔放恣肆,黄诗则峻峭深曲。苏黄两人一方面相互誉扬,另一方面也相互讥嘲。苏轼在《东坡题跋》中说:“黄鲁直(庭坚)诗文如蝤蛑江珧柱,格韵高绝,盘餐尽废。然不可多食,多食则发风动气。”黄庭坚则反唇相讥说:“盖有文章妙一世而诗句不逮古人者。”后世有些人尊苏贬黄,有些人抑苏扬黄,对两人的评价往往失之偏颇,但也有评价得公允而又生动的。有“南夫子…  相似文献   

14.
正《戏成呈司谏台坐帖》,为翰牍九帖之九,乃米芾追述壮岁长沙之事。《书法大辞典》称为《岳麓诗帖》,吴其贞《书画记》称为《戏成帖》,《书法鉴赏大辞典》称为《戏成呈司谏台坐诗札》,蔡舜宁《米芾之书学思想与书法艺术研究》称为《呈司谏台坐诗》。1106年,米芾于汴京(今河南开封)担任书画学博士,荣宠优渥的仕宦生涯使他结交到一些中央层级的官员,陈瓘或许就是其中一位。陈瓘时任司谏官职。米芾在诗中提及30年前于长沙浸泡泉水之事,对比今日因病困顿之况,  相似文献   

15.
黄庶与黄庭坚父子在学杜学韩的大方向上完全一脉相承。但在取径和结果上,却不尽相同。黄庭坚登少陵之堂,入韩愈之室,主要是窥准了杜韩诗中奇崛一途,发展了“深曲奇兀”的一面,最终锻造出了白己瘦硬、艰涩、奇峭的作品风格;而黄庶则学得了雄健一格。总之,庶学杜、韩,终为“雄”;庭坚学之终为“奇”。这是他们的同中之异。山谷诗“涩”,黄庶诗“清”。  相似文献   

16.
正海岱楼位于江苏涟水,自古以来便是许多文人登览赋诗的旅游景点。米芾担任涟水军使期间,最喜欢登临游览的地方就是海岱楼。他曾将海岱楼喻为月亮上的"广寒宫",眺望淮河入海处辽阔壮丽的景色,颇有遗世独立的感觉。《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又称《中秋诗帖》。在诗中,米芾形容海口一片水光粼粼,好似白银铺泻大地,而天际出现万道虹光,孕育出宝贵的珍珠。在诗的后半部分,米芾则引"吴刚伐桂"  相似文献   

17.
陈师道《后山诗话》:“退之以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尔,唐诸人不迨也。”认为苏轼的词是天下极工之词,但不是本色;并且指出当代词手首推秦观和黄庭坚,他们的创作成就连“唐诸人”也比不上。那么什么是词的“本色”呢?《中国词学大辞典》说:“本色,此指本行,从词体特征来说,又指协律而歌的音乐性。”该《辞典》紧接着引用陈师道的这訇话一指m.“昕谮‘韭太囱.’一括煎姑词‘名不谐音徨’.苴宣煎姑诵睥害徨一枷十五f№谱竹词椎#韭不能  相似文献   

18.
正米芾(1051-1108),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其祖籍山西,后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他的书体潇洒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米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收藏宏富,涉猎甚广,著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海岳题跋》等。  相似文献   

19.
一、苏学士错续菊花诗苏轼,北宋文学家,号东坡居士,故后人经常称之为苏东坡。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记载了苏东坡续错王安石诗的故事,说的是苏东坡有一次去相府拜见王安石,刚好王安石不在,却见案上有咏菊诗,只写下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相似文献   

20.
2005年11月,宋代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诞辰960周年之际,中国宋代文学研究会、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社科院《文学遗产》编辑部、南昌大学、北京华厦翰林文化艺术研究院和黄庭坚的家乡江西修水县人民政府共同发起,在修水县召开了纪念黄庭坚诞辰960年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专家云集修江之畔,共同纪念缅怀、研究黄庭坚之位先贤。会上推出了许多黄庭坚研究的最新成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华厦翰林黄君先生主编的《黄庭坚研究论文选》(以下简称《论文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