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撇、横、竖钩、提、斜钩、撇、点。”小时候老师说“我”字应该这样写。现在,我重新认识“我”字,用我浅陋的感悟。  相似文献   

2.
笔画部件是构成汉字字形的基本要素。开始教简单的独体字,一般用按笔顺分析笔画的方法识记字形。如“人”字先撇后捺.笔顺为先左后右。掌握了笔顺后再指导学生在课本的田字格中描写、仿写。教合体字或结构复杂的独体字时.可以分部件来学习字形。部件是合体字的结构单位.它是由偏旁部首和一些有结构能力的独体字构成的。分却件可以把生字与熟字联系起来学习。如“好”字可以说“女”字旁、“子’字边.而“国”字可以说“□”字框“玉”字心.  相似文献   

3.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汉学结构优美,形象生动。其最基本的特征是用点、横、竖、撇、捺五种基本笔画组成方块形的字。一个汉字,多一笔或少一画,变为另外的字很常见。比如“一”字,加一笔至少可变成“二、七、十、丁”四个字;“十”字加一笔至少可变成“干、千、士、土”四个字。  相似文献   

4.
人们在说事情还没有眉目时常常会说“八字还没一撇”呢。对此人们一般理解为“八”字先撇后撩仅两笔,连第一撇都还没有写,“八”字不远着呢。追根溯源,这句俗话是来自一个历史典故。  相似文献   

5.
天天和汉字打交道,对我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快乐的小精灵。有时,写着写着,我会忍不住停下笔来,琢磨这由横竖撇捺组成的奇妙的汉字,细细品位它独特的韵味。看到“笑”字,我的心情便愉快;看到“哭”字,就仿佛看见一个受委屈的小女孩正独自流泪;看到“山”字,一座直插云天的大山立刻就会耸立在眼前;看到“旦”字,  相似文献   

6.
《新读写》2013,(1):17-17
是,会意字,从曰从正,目正(太阳升至中天叫做正午)为直。“直”即是字的本义。是非与直曲(习惯称曲直)是同义词,是即直,非即曲,所以“是”有“正确的”、“对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简化字中有一些字的声旁是“卖(卖)”,实际上应该是“”这是隶变后字形相溷造成的。经传中多不见“”字,而常见“儥”字,实则二者为一字之分化,“”字后以假借字形“鬻”或“粥”行,“儥”字则仅见于经传中且鲜用,他们所代表的字义逐渐被“买”和“卖”取代,这是因应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8.
简化字中有一些字的声旁是“卖(卖)”,实际上应该是“”这是隶变后字形相溷造成的。经传中多不见“”字,而常见“儥”字,实则二者为一字之分化,“”字后以假借字形“鬻”或“粥”行,“儥”字则仅见于经传中且鲜用,他们所代表的字义逐渐被“买”和“卖”取代,这是因应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9.
蒲昕昕 《山东教育》2005,(28):18-18
当我把“平”字范写在黑板上,我对孩子们说:“现在,请小朋友们评一评,老师写得怎么样?”当一个女孩子给我指出“平”的第三笔“撇”碰到第四笔了,我称赞她说:“小天真勇敢,敢给老师提意见,真了不起!”当我再让其他的孩子接着评的时候,他们的评价是:“平”字最后一笔“竖”应该是尖尖的,老师写得不够尖;老师写的“平”字第二笔“横”有点短;老师没注意顿笔……  相似文献   

10.
近来接触了几个二年级的小学生,随意在书中生字表里找了十几个字,要小学生写写看。其情形令人大吃一惊:书写笔顺正确率仅占38%,大部分小学生不能按笔顺规则写字,而是根据自己的意向随意拼凑。如材料的“料”字,正确的笔顺应当是先写左边的“米”字:点、撇、横、竖、撇、捺。再写右边的“斗”字:点、点、横、竖。对于组合字小学生们知道先写左边,再写右边。  相似文献   

11.
谢志娟 《宁夏教育》2010,(10):59-60
今天听了两节识字写字教学课。一节是一年级识字教学课,当教师教学到“步”这个生字的时候,就告诫学生:“这个字容易写错,可得注意呀!”于是,特别强调“步”字的下面不是“少”,不要加上一“点”,又用红色的粉笔在“撇”的上边重重地加了一“点”,说:“这样写就是个错字!”随后又在这个字的旁边打了一个大红叉。  相似文献   

12.
写字大课堂     
这一期我们来学习撇捺交叉的字头。“义”是这类字头最简单的字根。书写时注意撇捺呈双飞之势,撇画和捺画在中上部交叉,交叉点要在中轴线上.是全字的重心位置。  相似文献   

13.
《离骚》是用“楚语”书写的,其语法的独特性体现在六个方面:一、主语有着几种特殊的位置:1.中置;2.置于形容词或动词后:3.后置;4.置于次句而兼统首句。二、“之”字作连词“而”字用,后带形容词作补语。三、“其”字作连词“而”字用,多表因果关系。四、动词置于主语前。五、形容词置于句首。六、修饰词后置。它们或使文势矫健,或使修饰对象得到强调,或使描绘对象更显生动形象。  相似文献   

14.
注意限速     
《课外生活》2009,(6):33-33
一个偶然的机会,撇遇见了捺,它俩走到一起,相互依靠,便成了“人”字。打那以后,不管男人、女人。白人、黑人,好人、坏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统统称为人,而且简单得只有一撇一捺。撇和捺形影不离,相依为命,与世无争。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在教学中经常有学生问:“改写”与“省略”有哪些区别?我觉得很难回答完整,请给予答复。———江苏张老师答:区别有三点。一、意义不同“改写”是把整万、整亿的数,写成用万作单位或用亿作单位的数,这样便于读写;“省略”是把比万或亿大的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二、方法不同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把万位或亿位后面的0去掉,后面加一个“万”字或“亿”字就行了。例如:把950000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950000万,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  相似文献   

16.
刘学娟 《文教资料》2011,(35):24-25
对同义词“勤、劳”两字的辨析,从古至今观点颇多。对先秦时期而言,二者的异同情况需具体分析。文章以先秦十八部著作为例,检索“勤、劳”两字的具体使用情况,对二字意义上的区别做进一步的探讨,从而得出以下三个结论:二字在先秦时的使用频率相差不是很大;在上古“勤”已有“努力、用功”义;上古“劳”重于劳动后的体力感受,“勤”重于劳动过程或状态精神上的辛苦。  相似文献   

17.
历岗 《小学语文》2007,(5):52-52
问:《三个儿子》(二年级下册第23课)一文中有个要求会书写的“拎”字,第七笔是横撇还是横折?另:“发”的第一笔是竖折还是撇折?  相似文献   

18.
炼字     
晚唐诗人周朴极注重构思与炼字,每有所得,必极其雕琢,时人称他的诗“月锻季炼,未及成篇,已播人口”。宋初有人偶得杜甫诗集旧本,文多脱误,其中《送蔡都尉》诗中“身轻一鸟”后掉了一字。当时几个人各用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后来找一正本,才知是“身轻一鸟过”。众人叹服。  相似文献   

19.
一提起“汗青”一词,人们就会想起宋朝大臣、文学家文天祥所作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被世人传诵的佳句中出现了“汗青”二字。这里的“汗青”是指史册的意思。其实,“汗青”一词的本意是指古代在竹简上书写文字。采来的青竹是不易往上写字的,必须用火把青竹板烧得冒出水分后,才容易把字写上去,而且可以防蛀。“杀青”一词源于先秦时代。那时,书大都用竹简(称“简”)、木简(称“牍”)制成。先在简和牍上刻字,接着在它们的一边打孔,然后用丝绳或牛皮带编联起来,形成了形状像“册”字的书。又因为竹竿的表面有…  相似文献   

20.
1.户县方言以“着”字煞尾的祈使句里的“着”字,常常可以用“上、下”两字来替换,但是“上、下”两字局限于出现在“把”字句里。2.户县方言具有表示将然、已然时态的“V+着+V趋”式和“V+的+V趋”式。3.户县方言的“住”字也可以表示持续意义。4.户县方言的“动宾短语+开/起”式的变体还有“动宾短语+行”等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