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两眼被封闭起来,躺倒在病床上后,他才懊悔当初不该没听医生的忠告,以致眼下面临着失明的危险! 病房里静悄悄的。叶世涛遵照医生嘱咐,仰卧在病床上,头部不让转动,连翻身也不行。这时正值盛夏,病房里气温达摄氏35度,闷热又烦燥,日日夜夜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该有多难受!然而,叶世涛忧虑的倒不是眼前的煎熬。他想到,万一失明怎么办?天下哪有盲人当新闻记者的?写了30多年稿子并没有写完,还有许多东西要写呢! 常年伏案写作,用眼过度,造成右眼的视网膜剥  相似文献   

2.
中共上海市委党刊编辑部全体记者从五月下旬以来,认真地学习新华社上海分社记者叶世涛同志的采写经验。党刊编辑部领导干部也参加了这次学习。他们学习的办法是:首先逐段议论叶世涛同志写的《吃透两头是记者工作的基础》一文之后,结合自己的体会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叶世涛同志的经验有哪几个主要环节,再和自己的工作一一对比;然后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总结出几条比较适合党刊记者工作的“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3.
《新闻世界》2005,(3):30-31
筱土冢良雄坐在离家不远的一座寺庙的台阶上,两眼凝望着不远处的一块地。那块被松树和稻田包围,除了偶尔的蝉鸣外,非常安静。“那就是我的安息之地,我早就选好这块地了。”83岁的筱土冢良雄常常回忆起年轻时的事情,那些事都充满了罪恶,至今仍历历在目,挥之不去。  相似文献   

4.
案头上放着一份《工人日报》2006年5月13日的剪报,在头版上登载的通讯《“神眼”警探》,当天笔者读到时就感觉写得不错。今天重新拜读我被“神探”刘云的事迹深深打动了,也为作者精心地写作而折服——真是一篇很好的通讯。这篇1500多字的通讯,简洁而生动。主人公刘云是南京铁路  相似文献   

5.
日前,通化市档案馆迎来了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他双手捧着一面绣着“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锦旗,两眼噙满激动的泪水,向通化市档案馆的同志连连说着“谢谢你们!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相似文献   

6.
冬日傍晚,华东医院病房里显得格外静寂。床头柜上的花瓶里,一支腊梅静静地绽放着暗香,夕阳把白色的床单染成了飘浮的浅红色。一位身材高大满头白发的老人正俯身向着躺在病床上的瘦弱的老太太,并在她耳边轻轻地说:“我们再一起唱支歌,好吗?”老太太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继而无力地摇了摇头,失神的两眼却定定地望着自己的老伴。老人会意地说:“那么,我来唱吧。”  相似文献   

7.
情迷地下铁     
经纬 《出版参考》2010,(7):52-52
伦敦地铁 伦敦地铁是世界上的第一条地铁,时至今日,它的总里程仍居世界之首,伦敦也因此被称为“建在地铁上的都市”。伦敦地铁的标志被亲切地称为“牛眼”,看着牛眼游伦敦,是众多游客阅读伦敦这座城市的捷径。  相似文献   

8.
日前,久未谋面的新华社资深记者叶世涛兄,突然打来电话说,他正在筹备出一本书,工作已大体就绪,希望我能为书写序.  相似文献   

9.
围棋基本存活之道,首先在于一片棋必须做好两只“眼”,无“眼”则无以生存。地市级晚报要想在各种报刊及网络媒体的“排挤”下占有一席之地,也必须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有鲜活的足够量的社会新闻,二是必须抓好副刊编辑工作。这两点做好了,就为地市级晚报的生存做活了两只“铁眼”。  相似文献   

10.
“一脸倦容,两眼彤红,满裤子窟窿”是薛永胜给我的第一印象。去年的冬天,在下部队采访的船上,当团政委指着一位胖呼呼的中尉对我说“这是要塞区的薛干事”时,我竟有点不敢相信,不敢相信报纸上那些赫然印着“薛永胜”三字的作品竟是眼前这个“邀遏鬼”的杰作。显然,他给我的第一印象糟透了。我们简单地握了一下手,便再没了言语。然而几天的采访活动下来,却使我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从心底里敬佩起他来。1984年冬天,18岁的薛永胜怀着“骑马持枪走天下”的志向从山东长清应征入伍,来到了渤海深处的某海防团,当上了一名炮兵。因业余时…  相似文献   

11.
近来,一名“无名老太”成了本地一家晚报连续报道的对象。这个无名的流浪老太太在跨越铁路时,被行驶的列车撞死,甩到铁路边。公安人员勘察、检验完毕后离去,老人的遗体在铁轨边放了两天之后,被就地掩埋了两次,又被挖了两次,被家人认领之后,还得再埋上一次。这样的“经历”有些离奇,但比起那些无人认领的枯骨来,“无名老太”似乎又有些“幸运”———按报道中铁路部门的说法,“乱穿铁路,撞死活该。挖个土坑,就地一埋。有人认就挖走,没人认就这么着了。”就地处理无名遇难者的遗体是他们的惯例。正是这样的“惯例”制造了许多此类的离奇怪事,…  相似文献   

12.
对于初入新闻门槛的人 ,有两种情况很常见 :一是看到别人在大报小报上发稿子 ,或有作品获奖 ,总觉得这稿子除了标题或立意好些外 ,其他并无什么。一是当自己辛辛苦苦采访了好一阵 ,面对抱回的一大堆新闻素材 ,冥思苦想 ,却无从下手 ,即使勉为其难 ,稿子出来了也羞于见人。应该说 ,这两种情况其实都是很正常的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作为初学者 ,对于何为“新闻眼”和如何寻找“新闻眼” ,认识不清 ,重视不够 ,或心有余而力不足 ,恐怕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眼”为何物?按《辞海》的解释 :关节也。引伸为文章的精要处。如 :字眼 ;…  相似文献   

13.
标题乃文眼,起着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注意力成为一种资源,被太多的“非常手段”纷纷分割,日显稀缺的情况下,为了吸引眼球,某些文章的写手和编辑变得“性趣盎然”起来,在标题上煞费苦心,打起了擦边球,必欲“题”不惊人誓不休,甚至做起了“带色”标题。这是需  相似文献   

14.
有人将短文章戏称为“豆腐块”,其实,“豆腐块”和长文章一样,也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受到人们的尊重。1996年5月29日,我采写的一篇《两眼井相距3米 一眼水苦 一眼水甜》的新闻被河南日报一版《各地珍闻》专栏采用。这篇300字的稿件介绍了鹤壁市郊区庞村镇金山寺山门外两眼奇特的水井.两水井相距仅3米,一眼井水甜如甘露,另一眼却苦如黄连。稿件发表后,豫北乃至全国到这里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庞村镇政府对记者一再表示感谢,并要为记者请功,被婉言谢绝。 “豆腐块”文章对推动经济发展也可发挥大作用。2000年1月1…  相似文献   

15.
王晓明 《声屏世界》2006,(11):67-67
今年9月1日开始的“2006超级女声”总决赛10进8晋级赛的序幕上,诸位“超女”操着各地方言共同说唱了一回“八荣八耻”。节目播出后“嘘”声一片,令原本就“有收视率而无口碑”的“超女”们平添了一份委屈。最委屈的恐怕还是节目的编导们,好不容易出点新,往主旋律上靠一靠,却被观众兜头一盆凉水,真是“冤并郁闷着”。归纳一下观众的批评意见,无非集中在以下两点:一是质疑这些“贪慕虚荣,以搏出位”的“超女”们,有没有资格高唱“八荣八耻”;二是认为在这种以做秀为卖点的“低俗”节目中嫁接“八荣八耻”是很不严肃的“恶搞”。“资格论”其实…  相似文献   

16.
通讯员园地     
一位初学写稿的同志,给我两篇稿让我修改。一篇是写某村打50眼小压井抗旱。我知道那个村很小,已实现井电配套,怎么又打那么多小压井!他说,实际只打10眼,多写了40眼是为的容易被采用。另一篇题目是“救救猫”,一看,内容同我寄给中央报刊那篇稿基本一样。他说,你往中央发,我往省里发,互不影响。听了他的“理由”,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现在各地层层举办通讯员学习班,但是讲写作技巧的多,讲职业  相似文献   

17.
“一心记住六亿人口,两眼看清九个指头。”这是陈叔通先生在1960年元旦写下的一副对联。这寥寥16字,不但有极强的思想内涵,而且对仗工整,艺术上也属上乘。我现在试着把它改换一个字,成为“一心记住十亿人口,两眼看清九个指头”。今天,新闻工作者把这副对联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恐怕是非常  相似文献   

18.
陈博 《新闻采编》2001,(6):21-22
新闻标题是“报纸的眼睛”,标题的鲜明、生动、醒目与否直接支配着读者的兴趣。读者接触标题第一眼的“瞬间效应”,往往决定一篇新闻的命运:好的标题如同电流通过导体般发出巨大的磁效应,紧紧地把读者吸引住,刮目而求其详;反之,会容易被读者忽略甚至抛弃。这在新闻界来说已是老生常谈。 要让标题发挥磁效应,必须要在命题上狠下  相似文献   

19.
“新闻眼”是新闻界近几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如何解释?笔者的理解是:新闻眼就是新闻的点睛之笔——最有新闻价值、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最能抓住读者的地方。笔者在采写稿件过程中,注意把“新闻眼”擦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具体操作上主要有三点:拂去“眼”前浮云。在采写稿件过程中,经常出现“一片浮云遮望眼”的情况,往往看不到“新闻眼”,摆在案头的一摞摞  相似文献   

20.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苏轼有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可见“眼”的重要性。消息也有它的眼,这就是新闻眼,即新闻标题。新闻眼是一条新闻中必不可少的、最关键的要素。它是最能体现新闻主题与思想的标题。梁衡在夜班看稿,常发现已上了大样的稿子还没有眼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