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改革开放前,我国地区发展政策重点在内地,国家在内陆地区投资2000多亿元,形成固定资本1400多亿元,占当时全国固定资本总额的1/3,与1952年比,1978年内陆地区固定资产原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8%上升到56.1%,工业总产值比重由30.1%上升到39.1%。在整个内陆地区,基本建成了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交通、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工业为基础,机械、电子、化工为先导,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大大促进了内陆地区的工业发展,改善了我国的工业布局。这一时期战略和政策,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内陆的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试论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构想是在总结我国建国后区域经济布局历史教训基础上,在改量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并逐步成熟和完善的;在内容上,它强调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然后带动西部内陆地区共同发展。江泽民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则是对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构想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区域经济布局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区域城市化进程相耦合的特点出发,结合西部地区城市化的现状,推导出了现在中国西部城市化的道路选择,并就此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中央政策文本为依据,从师范教育、保障机制、师资支援三个方面,将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首次以建党100周年为历史框架,重点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事业的政策经验。中国共产党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经验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优先发展民族师范教育,不断提升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量”和“质”;教职工队伍编制倾斜政策与待遇优惠政策相结合,建立健全师资保障机制;内地支援边疆,城镇支援乡村,建立健全师资互援机制。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充满唯物辩证法精神,即优先发展与协调发展辩证统一,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辩证统一,不断促进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内生发展、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扎根中华大地办民族教育的成功经验,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经验,是典型的中国经验与中国话语,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关于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两步走战略;优先发展东部地区;在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开发中西部地区,逐步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布局,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第一步战略的实施从经济特区试点开始。西部大开发是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基于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重要思想,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沿海到内地波浪式地展开。但通过改革开放,我国各个地区在取得不同程度成就的同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却一度不断扩大,区域发展严重失衡。依统筹兼顾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包括"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在内的一系列各有侧重的区域发展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初步遏制了中部和东部地区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正地处南疆的广西在中国区域经济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既是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桥头堡,还是西南、中南经济圈结合部;而在中国职业教育的版图上,广西同样具有重要地位,先后实施两轮职教攻坚,并与教育部两次签署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协议,协同推进职教攻坚与试验区建设。2011年,广西以国家改革示范校建设为机遇,启动了自治区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中国,我国大陆地区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教育国际化成为内地教育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成都市正在加快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成都市青羊区作为西部大城市的中心城区一马当先。青羊教育在推进区域教育国际化方面积极应对,进行了很多努力与尝试,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具体体现为推进策略的三个方面。一、观念突破,主动适应教育开放形势千变万变,观念先变。教育理念、思维方式是决  相似文献   

9.
加快粤西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一种类型,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而且具有总揽农村经济全局的战略地位,是国家政权得以稳固的基石。粤西沿海欠发达地区总结了他们以往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区域经济布局与县情实际相结合;把发展战略的坚定性与发展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把政策优势与资源优势相结合等的成功经验。他们为了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又制定了符合县情实际和现代化要求的关于优化生产力布局.培育和扶持沿海蓝色产业,重新塑造新的农业产业地位,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以及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这些经验对于其他欠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经济是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将极大地改变西南地区在整个国家经济布局中的地位,对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西南民族地区由国内边陲变为国际通道的重要条件;是拉动西南民族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全面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是西南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重要保障;是加强西南民族地区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1.
一、解读CEPA: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WTO全面开放的提前热身 CEPA的目标是逐步取消内地与香港货物贸易的关税壁垒,逐步实现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提高内地与香港之间的经贸合作水平,实现共同发展。CEPA协议文本中特别强调所谓“内地”指的是整个中国大陆地区。CEPA的签署开创了香港与内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2.
基于当时的具体情况,毛泽东提出了"在重视沿海与内地共同发展的同时,适当向内地倾斜"的战略发展思想。这一思想对于建国初期初步建立起国民经济的整体框架,恢复全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内陆地区以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有利于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群作为现代经济布局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促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力量,以福建省产业集群的两个范例——晋江模式和东南汽车城的形成和发展为例,探讨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八十年代中国经济布局效应的实证分析入手,论证了“梯度开发”战略的利弊问题,提出九十年代经济布局宜采取“适度倾斜与地区协调发展相结合”的战略方针,并据此勾划出九十年代三大地带经济发展方向与经济布局政策调整的总体框架.  相似文献   

15.
从地区发展构想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中国内地许多中心城市都提出了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设想,进而涌现出了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热潮。环渤海地区的大连、天津、沈阳等城市都确定了建设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大连应充分利用大连商品交易所这一独特的金融资源,以期货业为龙头,推动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布局生态化是指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进行的区域经济布局或布局调整活动。区域经济布局生态化通过节约和集约使用自然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减少运输活动、建立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布局体系等方式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生态化包括了区域总体、产业、城市、交通、企业等布局的生态化。最后提出了推进区域经济布局生态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通过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三大经济区域的现代化程度进行比较,从"迟发展效应"的角度对广西北部湾地区现代化进程缓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借鉴已有模式,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社会经济结构以及利用政策优势,合理地进行经济布局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地处我国华东地区,成为连接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的重要省份。自改革开放以来,该省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113.96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19038.9亿元。35年增长了近167倍。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然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不断扩大,区域发展差距也在扩大。文章以完善安徽省居民收入为最终目的,运用相关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以及对该省贫富差距及区域发展差距增大的分析,再进一步提出相关建设性建议。从而论证居民收入差距对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三代领导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战略部署上 ,新中国的三代领导人分别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 ,开创了一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突破之路 :毛泽东以内地建设为重点 ,实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 ;邓小平以东部沿海建设为重点 ,实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 ;江泽民以西部大开发为重点 ,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三者之间体现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转承启合关系  相似文献   

20.
走向大国的中国需要重视作为重点发展的东北亚地区的崛起,这种崛起不仅仅在于东北亚的中、俄、日、韩、朝及蒙等六国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实现持续发展中达致和平与稳定,因而教育的转型和崛起十分重要。在此,借鉴国际及珠三角教育合作经验,探讨全球化时代东北亚教育崛起的战略思路,建立区域教育合作发展机制,构建中国教育高地,推进地区繁荣与稳定,形成中国走向大国需要的重要区域环境和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