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有万古无穷音——欧阳修之琴趣与琴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修一生不仅喜欢弹琴、听琴、藏琴,而且喜欢写琴诗琴文——以记琴声与琴事、以论琴意与琴理。从欧阳修现存有关音乐的诗文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作为琴人的欧阳修,而且可以看到一个作为琴论家的欧阳修。  相似文献   

2.
《文科爱好者》2004,(15):69-69
我国古代有位名叫伯牙的人善于弹琴。战国时期的苟子在《劝学》篇里说他的琴声十分美妙,足以让正在吃草的马儿抬起头来倾听。与伯牙同时代的钟子期特别擅长听琴,他能够听出伯牙琴声中的情和意。伯牙弹琴时心想泰山,钟子期马上说道:“你的琴弹得好啊,多么巍峨高大啊,好似泰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又说:“你的琴弹得好啊,多么壮阔浩大啊,好像流水!”于是,伯牙视钟子期为知音。  相似文献   

3.
琴瑟之歌     
传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琴就是这样进入了古人的文化生活。中国士人非常重视全面的艺术修养,“琴棋书剑”或者“琴棋书画”,“琴”始终列为首位。人们平常说的“琴操”,不仅是针对艺术修养,还往往被提升到人的道德、文化修养层次。因此在这种意义下,如果不是礼乐需要,古代士人抚琴奏曲往往都是孤”。芳自赏,或者与两三知己聚会时助兴,而不对公众表演。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临刑时还从容弹奏了一曲他最喜爱的《广陵散》;唐朝一代文豪独孤及晚年不幸患眼疾,却拒绝医治,表示失明后可以使自己听琴更为专心;著名的孤寒诗人贾岛,一生穷愁…  相似文献   

4.
声音,来自窗外,或者更远的地方;来自房间里一台小巧的音响,或者内心深处。人类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美的载体,琴棋书画,无一例外。所谓“琴棋书剑诗酒花”,“琴”列在首位,古琴之声近于天籁,琴是极清幽高洁之物,弹奏时须静,环境静和人心静,“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琴韵是古今文人墨客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源在《听琴》里幽默地说:(英国人)不爱莎士比亚你就是傻子,(中国人)不爱古琴你逃不了做牛。叶灵凤《憔悴的弦声》,却传递了这样奇特的信息: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可以通过琴声成为知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残酷的社会现实,使整个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魏晋名士以外貌的俊美飘逸、内在的高雅气量、优游玄谈和无所事事为“风流”,并加以充分实践。它既有积极作用人含有消极颓废的思想成分。  相似文献   

6.
教学随感     
教学随感弹琴与教书武德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个拉二胡的,琴技蹩脚,常为别人不愿听他弹琴恼火。有一天,他手持利刀,拦住一个过路人,说:“你要么听我弹琴,要么吃我一刀!”过路人表示愿听琴,可听到一半,过路人“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求饶:“我听不下去了,宁愿吃你一...  相似文献   

7.
文章之法,重在求奇,求奇则能出妙笔。请看下面同样内容的3个片断:1.一群人在听艺人弹琴,听着听着,大伙儿纷纷离去,只有一人还站在原地不动。艺人深情地对那人说:“您才是知音哪!”“不,我在等您坐着的那凳子。”2.一群人在听艺人弹琴,听着听着,一妇人泣不成声。艺人停下琴,来到妇人面前:“是我的琴声把您感动了吧?”“您的琴声让我想起不在的丈夫。”“您丈夫是做什么的?”“他是弹棉花的。”3.一艺人手持一把大刀对一路人吼道:“是听我琴声,还是挨一刀?随你挑!”路人无奈地选择了听琴,听着,听着,路人“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求您给我一刀吧…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他对音乐有着极深的造诣,尤其善于弹琴。有一年,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相似文献   

9.
齐威王痛改前非公元前379年,齐国公子因齐即位,自称为王,他就是齐威王。齐威王,刚临政那几年,不问国事,饮酒作乐,国家日渐衰败,人民生活困难。有一天,一位姓邹名忌的人前来叩门,自称懂得弹琴,知道威王爱好音乐,特来拜见。威王召他进来,取琴给他。邹忌只是抚摸着琴弦,并不弹奏。威王问:“先生为何只是抚摸而不弹,是琴不好么?”邹忌放开琴,严肃地说:“小臣懂得琴理,至于弹琴,那是乐工们的事。”于是邹忌大谈了一通琴理。威王听得不耐烦,打断他的话,说:“先生既懂得琴理,必定善于演奏,愿先生试弹一曲听听。”邹忌…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琴的演奏艺术就不是单向的自娱自乐,有技艺高超的弹奏者,尚须有耳聪目明的听琴者,二者合之,才是一幅和谐完整的"弹琴图"。这样一幅理想的图画曾经演绎出伯牙子期高山流水得遇知音的千古佳话;也曾因其残缺留下了嵇康"广陵散自此绝矣"的悲愤慷慨;发展至唐诗还为后世留下了《听××弹琴》这一定格于"倾听"的诗题:  相似文献   

11.
通观禅宗音乐美学论述,可以发现,不少禅师的上堂说法、偈颂,都曾引用一些古琴名曲喻禅理、揭禅旨。禅师们闻琴、听琴、赏琴、说琴、弹琴,表明他们对古琴艺术的喜好和造诣,琴乐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说明以琴说法在"以音声为佛事"活动中的重要性,琴道与禅理相通,琴与禅的一致。他们在琴乐方面的兴趣、说法、见解,成为其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禅宗关于音乐美学探讨的理论问题,除了论及诸如"以音声为佛事""以乐喻禅"等问题外,还涉及音乐创造之本源、音乐艺术之特征、审美主体之心灵建构、音乐艺术之审美追求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一生创作诗歌三千多首,数量为唐代诗人之冠。他又是一位具有高度音乐修养的人,对乐舞有特殊的爱好。他曾在诗中写道:“本性好丝桐”(《好听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船夜援琴》),经常是“浅酌一杯酒,缓弹数弄琴”(《食饱》),“夜舞吴娘袖,春歌蛮子词”(《对酒自勉》)。白居易一生,曾写过乐舞诗一百多首,其他诗中涉及乐舞者尚不在内。下面,试从三个方面对白居易的乐舞诗和他的乐舞美学观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13.
<正>雍(yōnɡ)门子周是战国时齐国琴家,他是最早发明琴谱的人。他不仅知识渊博,能说会道,而且还有一门独特的以琴代声功夫。有一日,雍门子周携琴谒(yè)拜孟尝君,孟尝君是一个相当自负的人,听人说他的琴声能让人喜让人悲,便不相信地问道:"先生弹琴,能使我悲伤吗?"雍门子周答道:"我怎能令足下忧伤?我只能让那些先贵而后贱,先富而后贫者悲伤。"  相似文献   

14.
去年在武汉举办了“琴台音乐会”,全国歌星,荟萃一堂,引吭高歌:“这里有知音,这里有琴台”。“琴台”与“知音”,紧紧相连,何其感人之深也! 通俗作品的威力每每为高文典策所不及,留意文学史的人大概都有这个感觉吧。“琴台”便是如此。《警世通言》的头一篇小说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说伯牙本姓俞,名瑞字伯牙。锤子期本名徽,子期是他的字。伯牙作晋国的大夫,出使楚国,回晋途中,经过汉阳,得遇子期,于是发生了听琴的故事,言言凿凿,宛如身遇。听琴知音  相似文献   

15.
高山流水     
1.春秋时,晋国的俞伯牙善于弹琴,他的朋友钟子期则善于听琴。  相似文献   

16.
于保泉,魏克芹在《山东电大学报》2005年第3期《淡魏晋玄学“悲为美”之缘起》一文中文指出了“悲为美”的源起,作者认为,“悲为美”命题的提出,始见于先秦。《韩非子。十过》记晋平公听师旷弹琴,师旷为之鼓《清商》,晋甲公“闻鸟鸣而悲”。钱钟书曾经蜕过,西方聆乐有两种人:聚精会神以领略乐之本体,是为“听者”;不甚解乐而善怀多感,声激心移,追忆绵思,示意构象,触绪动情,茫茫交集,如潮生澜泛,是为“闻者”。  相似文献   

17.
作为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积极提倡音乐,一生不断地进行音乐艺术的实践___弹琴、击鼓、鼓瑟、咏歌。他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总纲领,认为具有“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的音乐能够引领人们不断完善自我;主张用音乐育人,并且要合乎“仁”和“礼”。这些都对后世的艺术教育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济南自古多名士,当今名士更风流。共青团济南市委命名了一批“济南小名士”,“小画家”项征就是其中的一位。当年项征11岁,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他的书画作品曾有30余幅在国内有关报纸、杂志上发表,其中3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他曾20余次参加国内外的少儿画展,并多次获奖。1986年8月,济南市举办了“项征画展”,展出了他的100多幅作品,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得到书画界许多名家的称赞。人们在赞叹之余,探究起“小画家”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19.
汉代出现的风流一词,指社会风尚(风气)及其流播,并被赋予了儒家的教化和移风易俗之义。《后汉纪》、《后汉书》以风流形容汉末党锢名士的正气、风骨及其影响。两晋时,是名士必风流,风流成为名士的要件,其主要内涵为精神、个性之美,特别是神韵、仪态之美。南朝的吴歌、西曲中,进而在梁陈宫体诗乃至唐代诗歌中,风流的意涵已指向佳丽的服饰声色之美,指向两性间缠绵浪漫的情爱,成为风流涵义的重要构成。汉唐间风流意涵的演化,深刻反映了此间社会历史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苏雪林曾说:“我终觉得琴南先生对于中国文学里的‘阴柔’之美,似乎曾下过一番研究功夫,古文的造诣也有独到处。”苏氏的看法是有道理的。林纾,字琴南,号畏庐,生活在我们民族倍受列强凌虐的苦难年代。他幼年家贫,弱冠之时又丧葬踵接,这一切使得琴南心头时时涌起一股悲愤怨抑、忧伤哀惋的血泪之情。然而琴南又是一位讲究“克己”、“中庸”的儒者,因此他不会也不愿将这种血泪之情变为撕肝裂肺的呐喊,而是呜呜咽咽地鸣唱在自己的文章之中。——这,正是琴南古文具有阴柔之美的时代原因和个人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