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教十六载,也是困惑的十六载。虽然已从书本上知道“教学相长”的道理,但如今重新理解“教学”二字,我竟有了更深切的认识:教师不仅是“教”者,也是“学”者;既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道理;并因“教”而生“困”,因“困”而问“学”。这也是我从教以来切实的经历和对教学的体悟。  相似文献   

2.
“教困师”是指对新理念接受较慢,在教学工作上存在着某些困惑,暂时未能领悟新教法的教师,与那些工作懒散、不思进取的教师不一样。“教困师”不随波逐流,能知困而后进,但较内向、孤僻,需要有人去关心、引领、指导。 作为一校之长,有责任让“教困师”顺利成长,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校长不妨“三心二意”去“扶一程,送一步”,让“教困师”在教学成长路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3.
王红梅 《今日教育》2007,(4S):42-44
《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讲过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记得曾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生学“弟”字时,为了便于学生识记,随口作了一首儿歌:头戴兔耳帽,身穿弓字衣,一只脚站立,一只脚翘起。我在教学“弟”字时.也试着用这首儿歌助教,效果真的不错:一是学生对字形记得牢,书写规范、正确;二是对字义的理解较透彻。由此,我想,教师在教学生识字时.应运用自己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语言,把每一个字讲活、讲透。识字教学无非就是把握“音、形、义”三大关,  相似文献   

5.
余建英 《江西教育》2004,(13):77-77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师不能满足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应将开发知识的钥匙交给学生.做到教学合一。在教学过程中.要上好一堂课,教好每一位学生.我采取“一严二教三放”的方法进行体育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黄文龙 《河北教育》2008,(10):36-37
教师的本职在于教,但教师的发展在于研,教与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古人说“教然后知困”。如何解“困”,我们的答案就一个字:“研”!“研”才能使我们对教育现象和问题有深度认知和自觉认知,才能提升教师职业自尊感。越是寻求“教好”,就越会投身于教育教学研究。但是应该看到,时下中小学教育一线普遍存在重教轻研的现象。必须挖出病根才好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7.
张春海 《山东教育》2005,(31):10-10
那是三十多年前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当时.学校缺少教师,就从村里找来一位高中刚毕业的女青年担任我们的代课老师。记得第一堂课的开场白她是这样说的:“同学们.我没教过学,不会上课.以后的语文课主要是靠大家自己学习。我对大家学习语文的要求就是三个字——读、背.写。”因为当时我们还都是些顽童.所以一听来了位“不会教”的老师.心里都禁不住暗暗高兴:老师不会教,时学生的要求还套很严吗?  相似文献   

8.
细数感动     
王琴 《教师博览》2006,(9):56-56
从没想过,会有这样一份杂志以这样的方式带给我这样多的感动—— 不容易 2005年冬日的一个下午,暖暖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柔柔地照着一切.正在学校听课的我收到了《教师博览》的来信,撕开封口,我看到了令人耳热心跳的文字:“你的文章将被录用!”一同听课的校长见了.真诚祝贺的同时,由衷地说了句:“能被《教师博览》录用文章,可不容易。”心旌摇荡、热血沸腾的我再细看信封,才发现白底蓝边的正面格外养眼,“读教师博览.做博览教师”的背面格外亲切。那一节课,上课老师教了什么.我一个字都没听进去.只记住了校长说的那三个字——“不容易!”  相似文献   

9.
《少年闰土》的教学正在进行中.我把闰土“看瓜刺猹”的图片映到屏幕上,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相关的段落。这时.林卉青同学提出了异议:“老师.我认为‘手捏一柄钢叉’这一句中的‘捏’用得不妥当,应该用‘拿’!”我一怔,心想,自己教《少年闰土》已有六七遍了,这个字倒真没留意过。于是,我就对她说:“你读书很用心.善于发现问题,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那么大家认为这句话中的‘捏’字用得恰当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唐光兰 《云南教育》2005,(32):41-41
一天.我教学生识“象”字。解释完“象”字的意思后,我请学生用“象”字组词。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发言:“大象”、“小象”、“象牙”……忽然有个女生站起来说:“飞象。”  相似文献   

11.
知错就改     
写字课是孩子们特别钟爱的,你别看他们握笔的姿势还不那么“老练”,但写起字来却是有板有眼。   一次写字课上,在教“车”字的笔顺时,我把第三笔写成了“ |”。当我让学生口述:“车”字的笔顺时,只说到第二笔,所有的孩子都闭上嘴巴不说话了,一个个瞪大眼睛,疑惑地望着我。我刚要发问,这时平时最认真听讲的小班长小心翼翼地举起了手,只见他打开写字书说:“老师,第三笔应该是‘横’啊 !”我一下子“醒悟”过来,红着脸说:“老师把这个字的笔顺写错了,这说明老师上学的时候也怎么样了 ?”立刻又有几个孩子举起了小手:“老师…  相似文献   

12.
“教困师”是指对新理念接受较慢,在教学工作上存在着某些困惑,暂时未能领悟新教法的教师,与那些工作懒散、不思进取的教师不一样。“教困师”不随波逐流,能知困而后进,但较内向、孤僻,需要有人去关心、引领、指导。作为一校之长,有责任让“教困师”顺利成长,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校长不妨“三心二意”去“扶一程,送一步”,让“教困师”在教学成长路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宽心校长对“教困师”的评价标准要适当降低,切忌“一刀切”“胡子头发乱抓”用同一种标准去看待“教困师”,呆板单调,缺乏变通,一心想学包青天一样铁面无私,却不知那样…  相似文献   

13.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从教20多年来,第一次遇见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让学生练习口头组词,而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踊跃极了,几乎每个人都举手发言。当我给出“精”字组词时,其中的一个女孩把手举得特别高。于是我便让她作答,她大声地组了个“精子”。这时我看到班上没有什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我们知道,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好”是为了促进“学好”。在相当程度上,教师“教”得怎样是以学生“学”得怎样为检验的。  相似文献   

15.
教育学中提到:学困生指的是智力属于正常范围,但是学习基础较差,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上进心和自信心,上课集中力不足,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困生都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计算能力薄弱、听课效果差、缺少参与意识,学习成绩始终无法提高.让学困生站在“阳光”之下,一直以来都是每一位教师的心愿,但是真正实施的时候,却会面临诸多困难,这时,教师就应当做到迎难而上,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撑起”学生的“天”,让学生站在“阳光”下微笑.  相似文献   

16.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一对关系。在对待这对关系上,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了再学、不教不学。这一观念更是根深蒂固。学生只能跟随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教与学”本末倒置、越俎代疱的种种片面性,导致学生的亦步亦趋、囫囵吞枣,最后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 1.研究背景 《论语》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还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在我国,人们很早就重视学与教的交流了.  相似文献   

18.
李士亮 《山东教育》2005,(35):29-29
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后能自强也.”教后反思作为一个完整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后反思什么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9.
教学是由“教”和“学”两个字组成的,自然也包含着两个含义。在传统的教学观念里,“教”指老师传授知识,“学”是指学生接受知识。很显然,认为教师是课堂上的“主角”,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教学中老师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接受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合于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  相似文献   

20.
一次,我讲《将相和》这篇课文,我问道:“‘相’和‘将’分别指谁?”学生顺利作答:“‘蔺相如’和‘廉颇”’。我刚想顺势板书,可脑瓜像卡了壳似的,“蔺相如”的“蔺”字,想不起来怎么写了。心想:“瞎写吧,不仅会误人子弟,还会招来学生的嘲笑。翻书吧,又怕耽误时间,怎么办呢?”突然,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同学们,仔细观察板书,看老师写的‘蔺’字正确吗?”我刚一写完,教室里就沸腾了。“老师,写错了!”“那谁来教教老师?”“上边是个‘艹’,下边是‘门’。‘门’里面是个‘住’多一横。”同学们争着发言,一笔一画教得甚是认真,好像生怕教不会我这个老师似的。我认真地写着,很快,一个大大的、工工整整的“蔺”字就诞生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连声说:“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可以当我的老师啦!”同学们的脸上洋溢出胜利的微笑。我看大家意犹未尽。又使出一招:“‘廉颇’这两个字更不好写。哪位同学愿意上台教教大家呀?”话音未落,同学们就急匆匆地打开课本找“廉颇”去了。很快,一只只小手就接二连三地举起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