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广播人与广播收听状态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人是否爱听广播,又是怎样听广播的呢?  相似文献   

2.
"所谓广播,从本意上讲,就是说话给人听."既然是给人听,所以,广播从诞生那天起,就一直有一个听众愿不愿意听、听不听得懂、爱不爱听的问题,也就是广播的可听性问题.也有人说,可听性是广播追求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3.
“广播稿完全是让人听的”,这是教育家叶圣陶50年前对广播稿语言特点的高度概栝。他说:“咱们听读报、听广播,有时候听得完全明白,好像看了书面文字一样,有时候心里一楞,不明白听到的话是什么意思,又不便仔细揣摩,因为读报的人广播的人并不等咱们。一揣摩,以下的话就滑过去了,这就说不上完全听明白。可见便于听和不便于听的分别显然是有的。”叶圣陶认为,广播稍纵即逝,“听”是制约广播语言特点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4.
如果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提起有戏听有戏看,老百姓都会争相询问在哪里,如今一提到戏曲,身边很多人都直摇头,他们觉得不好听也听不懂,甚者有人说听着头疼,很多人的意识中都存有这些错误的概念。在社会高度文明的今天,让人遗憾的是,有关戏曲的电视广播节目在压缩,戏曲的观众听众在锐减,戏曲似乎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岳晓东 《视听界》2001,(5):31-31
古人曰“材有美,工在巧”。词汇是语言的材料,语言光美还不行,还要看表达者的“工”是不是“巧”了。写文章的目的要让人喜欢看,说话的目的要让人喜欢听,节目主持人要想让受众从心眼里愿意听你说的每一句话,就必须动点脑筋,想点办法,说话不能言而无味,必须幽默、风趣,让受众喜闻乐听。但只做到让受众喜欢听你说的话还不够,还必须让受众从中感  相似文献   

6.
石溦 《中国广播》2009,(5):37-39
广播曾经是一个“广而播之”的大众媒体,“我说你听”是它原有的传播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个性化欲望的日趋强烈,广播走上一条“说给爱听的人听”的“窄”播之路。  相似文献   

7.
《经典留声》是河北文艺广播重点打造的一档广播文艺节目。这款精致的录播广播文艺节目,不一定所有受众都会喜欢,但要求对喜欢的受众一击必中。所以从创意、文案、录制的全程都要求精致、精细,能够给人惊喜,让人听后回味不忘。总体观察,我们这个节目是达到了这样的水准的,在“度”的把控上比较到位。  相似文献   

8.
李宏 《中国广播》2014,(7):89-92
2014年国际广播特写会议除赏听讨论节目、介绍广播特写创作方法外,重点展示了上一年度广播人在多媒体时代的探索成果,研讨广播如何创新、发展。本文综述了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瑞典广播人的跨媒体项目,以及各国广播人关于融媒体时代广播如何发展的主要观点,并介绍了新人奖、终身成就奖和尼古莱银柱奖的获奖人物和作品。  相似文献   

9.
广播电视报是伴随着广播电视事业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深入影视宣传,服务声屏为天职,以引导人们看好电视,听好广播,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反映大众意见为己任,最终实现报纸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目的。虽然广播电视报是一份专业报纸,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但是它也是  相似文献   

10.
阎安 《中国广播》2012,(11):33-36
听评工作是广播电台受众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广播受众呈现出分众化、主体化、社群化的态势,传统的听评工作面临调整,亟待创新。要建立科学的听评体系,把听评意见和收听率反馈数据结合起来,把专家意见和群众意见结合起来,把策划听评活动和开展常态听评结合起来,防范可能出现的误区。  相似文献   

11.
对广播音乐节目特征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是声音艺术、时间艺术、听觉艺术。这三点与广播媒体的基本特征是相通的。有人说,音乐主要是给人听的,听可以更好地引发听众的联想和想像。因此,音乐声源与广播传媒的结合会获得极富魅力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广播是一门听觉艺术,一件广播新闻能否成为好新闻,除了导向性原则外,可听性是其最重要的基本要求,好的广播新闻应当具有很强的可听性,让人产生继续听下去的愿  相似文献   

13.
陆玲 《新闻界》2000,(1):39-39
广播是凭借电波传播,以声音为表达手段的大众传播工具,它是以声音为传播符号,诉之于人耳的。广播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广播语言必须通俗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顺耳,而且一听就能听的清楚,听的明白,这里就涉及了广播语言的口语化问题。 误区之一:将口语化等同于庸俗化 语言的口语化是指用多数人所熟悉的词汇,按照汉民族语言固有的语法规则,以及常用的句式表达内容。老舍曾说过,“世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亲切的文字。所谓亲切,就是普通的话,大家这么说,我也这么说”。①但是“大家这么说,我也这么说”并不是对群众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4.
蒋宁 《视听界》2001,(6):27-28
广播是办给人听的,这是千古不变的永恒真理。在广播市场化的大潮中,广播人千方百计在“听”上下功夫,尽量使节目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以此吸引更多的听众,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先的有利的地位,毋庸置疑,这是大家方略。但是,现在的广播已发展到了广播立体化时代,广播受众市场的竞争也不仅是“听”的竞争,已发展到“看”等方面的竞争。“广老三”不仅要和众多媒体激烈竞争,还要在广播行  相似文献   

15.
广播稿作为一种新闻稿,同报纸、通讯社发的新闻稿在写作上有若干相同之处,但是广播稿写出来不是直接给人看的,而是给人听的,因此在写作上就与报纸通讯社发表的新闻稿又有若干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播与说是同素异构的两种语言表达方式,各自的服务对象有所区别,一个是六十年来播音前辈们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积累;一个是生活语言的新闻性应用.朱满叔等人指出:"一句话所传达的信息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1.从纯粹的语言(句法和语法)规则所得出的信息;2.从所说的句子以及说写者和听读者共知的几个非语言知识经过推理所得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广播区别于其他媒体的重要特点在于诉诸于听觉.本文从广播"听"的规律、"听"的特性出发,分别对广播新闻写作的"短小精悍"、"形式活泼"、"行文顺畅"等若干方面提出思索,强调广播新闻写作必须注重"听"的艺术,让受众充分感受广播的魅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广播的宣传任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8.
一项最新调查表明,中国百姓中广播的接触率为64.4%,有7亿多人听广播,收音机的普及率达69%以上,都市人听广播的比例更高达72%。这些数字表明,广播的魅力不但没  相似文献   

19.
"我们是听着广播长大的一代",70后以前的很多人都会这样认为。在那个年代,是广播独步天下的黄金时代。对大人而言,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国内外新闻和广播剧;对孩子们来说,最难忘的就是站在广播下或抱着收音机听《说岳全传》、《杨家将》…  相似文献   

20.
许国良 《东南传播》2016,(8):112-113
随着科技发展,网络技术的逐步成熟,APP应用逐渐对传统广播产生了全方位冲击。私家车保有量的增加,曾经一度让车载广播的需求变大,传统广播人也一直默认私家车是传统广播最坚强的后盾,可是,跟网络一起成长起来的网络原住民逐渐成为了私家车主,这些人本来就不是传统广播的受众,他们也应该不会像上一代人一样,把广播情怀平移到车厢里。或许依然会听音频,但是会跨过传统广播。APP应用对传统广播的冲击与影响越来越严重。传统广播发展现状如何,该如何应对,成了当下最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