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电梯学院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办学实践为例,介绍如何适应产业需求,通过"体制""平台""中心""模式""联盟""基地"等的构建,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现代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逐步迈上新台阶,从而走出了一条具有产业特征、行业特色、专业特点的办学路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起到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电机与电器专业电机与电器专业是温州市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充分利用温州地区“中国电器之都”的行业优势,在专业建设中,学科专业建设密切联系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主要培养现代电器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应用性和技能型人才,通过与德力西、正泰等企业合作办学,形成了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优势,专业特色鲜明。  相似文献   

3.
“镇校企”合作办学——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契合当地产业环境,对接产业设专业,以“一镇一品”的产业布局为基础,实施“一镇一品一专业”建设,建成制造类、现代服务类、艺术设计类、电子信息类、化工类5大专业群,在产教融合之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但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之路并没有在此止步,学校开拓创新,以产业学院为平台,进行了“镇校企”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合理布局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继续教育三大功能.产业学院是该校依托现有重点专业群和特色专业群,与专业镇政府在其产业园区合作兴办,集学历教育、社会培训、技术研发与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教育实体机构,是“一镇一品一专业”办学思路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  相似文献   

4.
俞丽芳 《考试周刊》2010,(41):16-17
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要求把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作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由于职校办学及人才培养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因此.职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本文通过计算机专业具体实践,表明校企合作是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围绕电梯工程技术专业“二元制”试点专业的办学情况,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与探索,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以期提高电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素质电梯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6.
“三层对接”办学模式,是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化。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以“学校对接地方产业、专业对接行业企业、师生对接职业岗位”实施教学改革,在专业建设、课程教学、社会服务、师资培养、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实践,力求彰显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创新型人才成为行业企业所需要的紧缺人才,也是应用型院校重点培养的人才。“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院校需要认识到企业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转变办学思路,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在产业转型背景下,应用型院校需要充分考虑地方环境要素,立足自身办学特色,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有鉴于此,基于“互联网+”背景以及校企合作办学,论述应用型院校采取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并探索其构建策略,希冀对其他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汽车产业迅猛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与突破使得传统汽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汽车行业发展的需求。产业学院是一种根据我国国情和高职院校办学实际而提出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产业学院的汽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已有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取得的成果进行分析,基于“校政企行”协同合作,以“产业发展为牵引、行业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为关键”的思路建立产业学院共同体,并从办学理念、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方面提出创新,为高职院校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当前,建设网络强国,维护网络空间安全,急需培养大量符合公安实战部门需求的新时代网络安全与执法人才。以学生为主体,强化“以赛促学”;以教师为主导,推动“以赛促教”;以学校为支撑,促进“以赛促建”,能够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教师自我发展、实验室建设、产学研合作等多方面提升,促进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教学的多样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行业认知度和专业办学的影响力,为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在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中,构建政府主导的“合作办学理事会”、行业主导的“行业(区域)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和学校主导的“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的“三会“合作办学体制,有利于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合作、市场调控、校企互动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长效运行机制。有利于实现行业企业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校企紧密合作 培养技能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在长期的校企合作办学中,以行业办学为基础,通过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发展与促进联合会、开展校企定期互访等,积极推进校企长期紧密合作。依托行业企业打造专业,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共同开发科研项目,校企共建校园兵工文化、共建实习实训与就业基地,合力培养高技能人才,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12.
积极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育人的新形式,是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校企协同创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要举措.湖北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校企合作联盟超越传统的校校办学联盟、校企科研联盟模式,基于专业建设“校校企”合作联盟,全方位探索校企合作育人的新形式,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校企深度合作是高职院校实行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根本途径,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全过程,吸引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形成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共赢,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中山职院基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依托本校重点专业群和特色专业群,与专业镇(区)政府、企业、行业合作办学,在专业镇(区)产业园区创建多所产业学院。产业学院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董(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镇校企行"多元投资体制,构建镇校企行协同育人机制(包括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培、资源共享、实习就业共推、共同创新机制)。这种新型合作办学模式是提高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能力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5.
在2010年,中央政府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要求“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以“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为重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引进为国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突飞猛进,更需要高校毕业生以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术、丰富的实践经验去从容应对。而构建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以合作发展、合作就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为理念,“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6.
高校与区域行业协同合作是地方性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广州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声像灯光方向是声像灯光行业在珠三角地区的产物,以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区域经济的需求为导向,在校企合作科研的基础上,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根据行业调查与访谈结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在声像灯光行业中得到了重大反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变迁和高水平专业建设速度的加快,以产教融合为载体,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势在必行。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过程中,必须把握其关键点,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即:深化产教融合,完善育人制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要求的双向对接;采用“双导师”制开展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的“学练结合”;统筹专业建设与生产实践,加快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标准,促进办学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机制的研究,力图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以适应校企合作办学培养模式的要求;积极推进学生与企业的有机结合,努力形成“面向行业定向培养”的教学模式,最终目的推动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9.
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办学理念、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六个方面对六所具有区域代表性的交通类高职校企合作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实施以行业引导型的政校企合作共建体制机制建设工程、以专业建设结构优化和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为重点的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以专兼结合教学团队为重点的双师队伍能力提升工程、以厂中校、校中厂为重点的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和以技术开发与应用为重点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吸引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参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关键性因素。高校要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以办学优势为基础,社会需求为导向,科学选择合作企业。在校企合作模式与机制方面,通过“一个平台、两个重点、三个适应、四个转变”,形成学校同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利益共同体,让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