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2011年7月,美国颁布了《K-12科学教育框架:实践、跨领域概念和核心概念》,其内容对美国科学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最大的特色就是以“学习进阶”方式统整科学教育课程。学习进阶是当学生在学习某一主题时,在头脑中所构建的愈加复杂的思维路线。学习进阶被引入中国以后,有部分前沿专家对这一新的领域展开了研究,认为学习进阶是对学生在各学段学习同一主题的概念时所遵循的连贯的、典型的学习路径的描述,一般呈现为围绕核心概念展开的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相互关联的概念序列。  相似文献   

2.
2012年,美国正式发布了《K-12科学教育框架:实践、通用概念及核心概念》最终版。作为全美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的指导性文件,该框架使用了学习进阶连贯地表征出学生在各学段应达成的学习目标。学习进阶的提出与定义、组成要素、理论基础及其构建与呈现方式决定了其对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生活经验的关注,使其成为教育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的桥梁,也是设计与实现少而精、连贯一致的中小学科学课程的必然需求。当前,国际科学教育领域已由学习进阶的研究与设计阶段迈向应用与实践层面,而我国对学习进阶的认识与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亟须在中小学科学教育领域展开对学习进阶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近几年,美国的NRC专家对科学教育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科学教育应该是一个整体连贯的和不断深入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了可描述性的假定,提出了学科教育的学习进阶(简称LPS)。主题学习主张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也应是一个基于课程标准的、整体连贯的和不断深化拓展的过程。具体来说,教师的教学应当依于主题、螺旋式上升,学生的学习应当主题进阶、能力提升。国外关于学习进阶  相似文献   

4.
基于学习进阶的测评模型能客观地揭示概念、思维等的发展规律,该研究结合建立学习进阶测评模型的过程,从科学高阶思维学习进阶的理论假设、试题水平的表征、赋分标准的修订、题目质量的分析、科学高阶思维学习进阶的验证等过程确定了科学高阶思维学习进阶水平。研究结果表明,科学高阶思维学习进阶测评模型稳定性良好,其进阶路径为完善科学课程设计、刻画思维发展提供了参考证据,并为规划自适应学习路程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为了改变科学课程学习内容零散且缺乏衔接的现状,学习进阶成为了国际科学教育研究的热点议题。对学习进阶的研究系统追踪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为科学教育中标准设计、课程开发、学业评价和教师培训等多个系统的整合提供了统一框架。基于文献综述并结合自身研究经验,并从学习进阶的定义、进阶研究的基础、进阶研究的模式和研究成果的应用四个方面展开分析讨论后发现:科学教育界对学习进阶内涵理解上的差异逐渐消弭,进阶研究在描述学生认知发展过程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并在向着精细化发展,在学习进阶中融合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学习进阶与教学实践的交互影响等将是后续研究的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科学探究课程IQWST提供了把科学探究学习进阶理论转化到教学实践的有效方式。其开发理念为:依据学习进阶框架确定课程目标,以"驱动问题"为线索设计、组织课程内容,强调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能力共同进阶。这启发我们在落实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中要注重知识的部分与整体的联系,课程中合理设置科学实践活动,做好科学探究课程与传统课程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关注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当今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之一。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学科学作为一种过程",并强调"学科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我国生物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相似文献   

8.
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开展的新一轮基础科学教育改革,是60年代科学教育改革的继续和深化。其基本特点蕴含着值得我国科学教育改革借鉴的丰富经验,如科学教育改革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尤其是科学界和企业界的大力支持;科学课程改革具有系统性和配套措施;科学教育改革高度重视科学探究和科学教育的普及;尤其值得我们重视的是,美国科学教育改革有大量的科学教育理论研究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团队分三个研究阶段对科学核心概念和关键能力的学习进阶进行了理论研讨和实证研究,建构了"能量""机械运动与力"等核心概念和"科学解释""科学论证"等关键能力的学习进阶,并尝试将概念理解和关键能力的进阶进行整合教学。在建构学习进阶的同时,提出了基于学习进阶的科学教学设计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教学实验、师范生培养和在职教师培训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学习进阶"起源于美国科学教育领域,以期改变"广而不深"的教育现状。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学同样被赋予相应的使命。立足"学习进阶"视角,从教学实践出发,寻求知识深层建构的策略":拾级而上",遵循进阶路径;"融会贯通",重视整体教学;"追本溯源",催生高阶思维;"省思相伴",进阶逐步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丁邦平 《教育科学》2006,22(2):16-19
“科学探究”或探究式科学教学是当前国际基础科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话语之一。但是,20世纪60年代提倡的“科学探究”与90年代以来提倡的“科学探究”在价值取向上有重要区别:前者基于归纳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后者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观。尽管美国一些重要的科学教育政策文献中不见“建构主义”一词,但其理论基础无疑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HPS教育成为国际理科教育的重要课题,国外HPS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和嬗变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本文力图在对其进行历史回顾、逻辑梳理和理论评析的基础上,发掘其对我国理科教育改革的直接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Despite its popularity in education studies literature,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education is mostly considered outside the multitude of social forces that drive education reform. This has contributed to a mythologizing of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education and lead to assumptions about the necessity of its intervention into science education practice. This research constructs a critical analysis of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education by exploring a philosoph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scientific disciplines, investigating discourse about interdisciplinarity in science education policy literature, and provides socioeconomic context for this reform movement. In particular, Louis Althusser's theory of ideology as material force, his conception of the spontaneous philosophy of scientists, and his theses on the ideological nature of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are foundational to this critique. Althusser's contributions allow for critical reflection on interdisciplinarity and the effects of promoting it throughout scientific enterprise. Viewing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education through this critical lens allows for demarcating the ideological narratives of reformist discourse from the intended outcomes of reform. This investigation elucidates the intervention of interdisciplinarity as an ideological force governing the reproduction of scientific labor, with intended downstream socioeconomic effects, such as shifting science labor from the public sector to private industry to accommodate for austerity.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analysis advocate for historical materialist methodolog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and critical education studies, while emphasizing the role of ideology in socioeconomic re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4.
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教学模式发展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伴随着强调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改革,世界范围内形成并发展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学习环”模式和随后对学习环模式的修订以及由此发展出的数学模式,基本体现了强调科学探究的教学思想的发展过程。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者仍然在探索新的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国际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教学模式及其发展对于我国的科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专业化与教育学科课程改革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教师专业化客观上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化,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又是决定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核心因素。在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中,教育学科课程应定性于专业课程,这样就使教育学科课程有了新的身份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围绕教育学科课程性质的变化及其教师专业化的客观要求,教育学科课程设置的目标及其课程体系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为推动这些改革,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又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6.
周琴 《教育学报》2007,3(2):67-71
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上兴起第二次基础科学教育改革浪潮。此次改革中,各国均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标,不约而同采取了一些共同的措施以推动基础科学教育改革。这些共识之举包括:1.理论先行,为科学教育改革提供理念指导;2.颁布科学教育政策文件,制定科学教育标准;3.围绕科学教育目标,全面推行课程改革;4.改革科学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明确科学教师标准;5.整合校内外资源,提供科学教育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17.
现行科学教育改革的需要及对于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的关注,导致了科学教育与环境教育的相互整合,并最终走向二者的互利共生。科学教育与环境教育的互动是当今国际科学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为了实现与环境教育的互动,科学教育需要政策上的支持,并改革科学课程及其实施方式,从而走向更加综合化、开放化。  相似文献   

18.
系统科学与教育改革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而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系统科学的指导,对于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更是如此.应当用系统科学的观点、方法,观察和思考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确定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用系统科学最重要的基本规律"结构功能相关律",指导教育结构的调整、优化,并借鉴系统科学的"信息反馈律"、"竞争协同律"、"涨落有序律"、"优化演化律"等其他基本规律,指导有关范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高校地理专业《地球科学基础》课程教学肩负着地理专业基础教育的重任。并以地质科学、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三门地球科学分支为其基本构成。《地球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坚持以自然地理教学为中心,在充分保留该课程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强与地理专业其它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形成开放式的课程教学模式。构筑起自然地理专业基础教育平台,积极探索课程教学过程方式方法,如采取师生共同参手的方式(如投标博弈),为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