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华最爱吃妈妈酿的米酒,香喷喷、甜滋滋的。天冷,妈妈酿造的米酒迟迟没有酒娘,嘴馋的华华急不可待,一个劲儿地催妈妈。妈妈笑着说:“傻孩子,气温这么低,我也没办法呀,你就慢慢等吧。”聪明的华华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好办法:要妈妈用电热毯将米酒裹住,利用电热毯均匀的温度给米酒升温,这样米酒就能早点酿好。妈妈听了觉得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意见。 华华一家高高兴兴地吃饭时,妈妈突然放下筷子对华华说:“我好像忘记把电热毯关上了,你快看看。”华华安慰妈妈道:“不要紧的,电热毯又不是电火锅,温度没有多高,绝对不…  相似文献   

2.
一碗米酒     
<正>“米酒,买米酒喽……米酒!”吆喝声回荡在绿瓦青砖的小巷里。三轮车的车轮压在了不平坦的砖路上,车子摇摇晃晃,车上载的米酒发出山涧泉水一样的悦耳脆响,让人光听着就垂涎于米酒的甜滋味。小时候,我和外婆一起住在城外的镇上。每到傍晚,邻里常常串门闲谈,卖米酒的阿叔会在六七点的时候出现在平房前的街道上。他推着绿色三轮车,穿着一成不变的白色汗衫,高一声、低一声地吆喝着。  相似文献   

3.
“腊月九,烤米酒”,所谓米酒,就是用土法酿制出来的糯米酒,它并不同于一般的糯米“醪糟”。  相似文献   

4.
祝米酒     
我们土家族是一个神秘的民族,它有着古老的传统民俗。小孩子出生以后,家中定要举办一次隆重的仪式,就是颇有名气的“祝米酒”。哇哇的哭声洪亮地传了出来,小表弟闯入了我们的生活。古往今来,我们土家族的人一旦有了外孙,荣升为了外公外婆,就要为这喜事筹备贺礼。我奶奶乐滋滋地选了个吉利的日子,准备举行一场盛大的祝米酒庆贺活动。祝米酒这天终于到来了,我的心情兴奋极了,恨不得马上就去。说实话,现在我还真有点埋怨我们的祖先了,谁叫他们定下规矩,要我们外公外婆这方的人员天黑后才能去呢?土家人把外公外婆这方去道贺的人统…  相似文献   

5.
劝酒     
久闻嘉禾酒风盛行,今有幸来此支教,得以亲身体验,果然名不虚传。湘南之地素有以米酒待客之风俗,嘉禾更是如此。米酒色浑、味醇、度数不高。贵客临门,米酒是必不可少的,各家平时自酿的米酒源源不断,逢年过节更盛,数量须以桶计。从初一喝到十五才达高峰,其余波还要持续一、两月之久。嘉禾人从不说请人“吃饭”,开口便是“去喝酒”。且劝酒有方,无与伦比,不怕你不醉。一年下来,滴酒不沾的能频频举杯,能喝几口的可成酒场老将,真可谓“入乡随俗”。  相似文献   

6.
我对家乡的米酒怀有独特的感情。奶奶米酒酿得好,爷爷喜欢喝米酒,我也就和米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家在井冈山脚下一个除了生产水稻之外,没有别的土特产的小村庄。令我惊奇的是,我的奶奶竟能用再普通不过的稻谷酿出无比醇美、令人心旷神怡的米酒来。  相似文献   

7.
核桃酒糟     
<正>这是我最爱吃的点心——核hé桃酒糟zāo。它是用红彤tónɡ彤的米酒、黄澄dēnɡ澄的鸡蛋、细碎的核桃仁、土黄色的红糖组合成的甜品,美味又营养,让我念念不忘,百吃不腻nì。一次放学回家,我肚子饿了,想吃核桃酒糟。妈妈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相似文献   

8.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把作文比作“炊”的话,那么写作的素材就可以称得上是“米”了,这句话意在告诉我们作文素材积累的重要性。但我们一些同学虽然也积累了一些“米”,但因不善“厨艺”,没能将“生米煮成熟饭”.更不用说酿造出什么“米酒”这样高难度的技术活了。  相似文献   

9.
一张名片     
刚进家门,母亲就递给我一张名片,说是一个学生来找过我,久候不至,便留下张名片先走了。我接过那张名片仔细一看,只见上面印着“资兴市兴宁镇昌盛米酒厂厂长晓铨”,原来是他。这个熟悉的名字一下子打开我记忆的闸门……  相似文献   

10.
从我踏上教育这片热土时,就与“异步教学”当时的“黎世法教学法”结下不解之缘,至今已走过三十年历程。我的教育生涯,是“异步教学”引领我成长,是“异步教学”给了我辉煌的人生,使我从一名山里娃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在这“异步教学”三十年大庆之日,我愿把我的成果与同行们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11.
王国军 《家长》2013,(1):48-48
父母老了 每次回家,父母总会早早地在路边等待,然后争相提着我的行李。看着母亲花白的头发和父亲因岁月的重压而凸显的驼背,我一阵心酸,父母是真的老了,且正和我们渐行渐远……我轻声喊“妈”,母亲一脸微笑地转过头来说:“你上次带去的干菜吃完了吧?还好吃吧?这次,我又给你做了一些,还有你喜欢的腊肉,我也给你做了些,还有米酒……”我全然答应了,母亲的眼神里,全是满足。 到了家,母亲开始张罗着做饭,父亲-则坐在旁边和我闲扯。  相似文献   

12.
中国酒市场谁唱主角文/梁胜彭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餐桌上的酒也在悄然变化。从古人“煮酒论英雄”的米酒,到后人“借酒浇愁”的白酒,又到黄酒、啤酒、果酒……几番兴衰,几多反复。那么,今天中国酒市场,谁唱主角?白酒危机四伏走下坡中国白酒历史...  相似文献   

13.
吃米酒     
鲍成博 《辅导员》2013,(Z1):118
好久没吃米酒了,今儿早上见到它,就像见到了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倍感亲切。米酒散着热气,淡香扑鼻,细看,浮在上面的蛋花、晶莹剔透的酒粙,真是诱人啊!我如饿虎扑食般冲过去,抓起羹匙就往嘴里扒——啊!——烫!我只好挑出一点,慢慢"品味"。咬一口鸡蛋,软而不腻;吃一个酒酿子,酸甜可口。可我吃  相似文献   

14.
回乡偶记     
大年初一,又一次回到家乡.一进门,小米,一条伶俐乖巧的小狗,欢蹦乱跳地迎上来.院子里花气袭人,这是开得正旺的瑞香散发的香味. 满缸的米酒"镇"在那儿,缸盖移开的瞬间,酒香四溢.我会心地笑了.小时候,我曾偷偷地取缸里的米酒当水喝,一不小心就喝得酩酊(mǐnɡ dǐnɡ)大醉了呢.  相似文献   

15.
21年的小学语文教师历程,让我懂得任何改变都是从“一点点”开始的,再远大的目标都是从“一点点”做起。正是这微不足道的“一点点”,让我的课堂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我从当初讲台上临阵脱逃的毛头小伙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就是这无微不至的“一点点”,让我从教科研上一窍不通的愣头青磨砺成江苏省“精品课题”的主持人。  相似文献   

16.
鸭头     
“妈妈——”“干嘛?”“没脑子!”“嘿!你这孩子,怎么说话呢!”妈妈气呼呼地从房间里跑出来。“我是说这鸭没脑子!”我指着盘里的鸭头解释道。  相似文献   

17.
"你尝一口这个,是崇明正宗米酒哦。"父亲从一大罐米白色混浊液体中倒出一杯,推至我面前,似是怂恿道。"不……"字未脱口,眼见父亲一脸期待。不忍伤了他的兴致,我便硬着头皮微微抿了一口。初入口有甜甜的酒味,似是酒酿。可这甜味中又引申出一股酸来,像是褪去了糖衣一般。继而,是酒尽之后留在唇齿之间的涩感。竟是苦的!我咂了咂舌,这味道真是实在不敢恭维。父亲有些失望,嗔怪道:"这是  相似文献   

18.
王勇     
这是一个人的名字,他不是我的同学,而是我的老师。这个名字实在太普通了,一般人想象中这个名字的主人一定是个普通人,我当初也这么想。我甚至没有看清过他。我和他的唯一一次近距离接触是在我上初中的第一天。那一天,他摸了一下我的头发。升初中的时候,我家出了大约1000元人民币,为我购买了一个进重点中学的名额。我的自卑情绪因此油然而生。入学第一天,我买了一瓶本地产的“绞股蓝”啤酒,心想我也做一回城里人,因为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城里人喝啤酒,而我爸一类的乡下人总是啜着米酒。结果我强忍住喝到一半,一股对马尿强烈的反感还是促使我把它扔在路边,连瓶带酒。  相似文献   

19.
吃米酒     
鲍成博 《辅导员》2013,(14):118-118
<正>好久没吃米酒了,今儿早上见到它,就像见到了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倍感亲切。米酒散着热气,淡香扑鼻,细看,浮在上面的蛋花、晶莹剔透的酒粙,真是诱人啊!我如饿虎扑食般冲过去,抓起羹匙就往嘴里扒——啊!——烫!我只好挑出一点,慢慢"品味"。咬一口鸡蛋,软而不腻;吃一个酒酿子,酸甜可口。可我吃  相似文献   

20.
我背井离乡许多年了 ,可总也忘不了的是乡情 ,改不掉的是乡音 ,挥之不去的是乡思。四月清明回湘西家乡 ,溆浦县文联宴请 ,舒新宇主席也是我们花桥的人 ,两家仅一江之隔。席上的氛围热烈、随意和轻松 ,真的好久没有享受到这种格外的亲切感了。我虽不胜酒力 ,但家乡的米酒分外香醇 ,分外醉人。酒酣话多。忽然 ,新宇兴奋地冒出一句话 :今天我们过得“味”。这个“味”字一入耳 ,立刻便引出我许多的回忆……记得孩提时代 ,这个“味”字是常挂在自己的嘴皮子上的。人小 ,眼界也小 ,见什么都感到“味”。比方过年穿件新衣裳 ,心里感到“味” ;吃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