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体亚 《文教资料》2005,(25):41-42
鼓子秧歌是山东民间歌舞种类之一.鼓子秧歌的流传与发展变化,是与人们的生产劳动、生活、民俗习惯和地理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带有浓郁区域性特色的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在千年的传承中受历史、人文、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拥有各自不同的发展历程。但由于区域发展不均衡、政府保护力度不够、传承方式单一、表演形式相对单调等原因,鼓子秧歌呈现衰颓的态势。要改变这种衰颓态势,鼓子秧歌的发展需要在与时代特色结合的同时,与地方乡土特色、民俗文化及其他多元文化因素相结合,从而使其绽放崭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秧歌是集歌、乐、舞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不同类型的秧歌表现出不同的舞蹈语言特征,也反映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生态环境。鼓子秧歌和伞头秧歌是秧歌的典型代表,两者的舞蹈语言受到了各自舞蹈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动态特征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鼓子秧歌不断发展,现在已成为各大院校舞蹈专业男班民间舞课中的必修教材之一。由此可见,鼓子秧歌在男班民间舞教材的重要地位。它舞蹈内涵丰富,具有广泛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从训练角度看,它不仅训练舞蹈演员大开大合动作的收放能力、腰部“发力”的控制能力、“抻”节奏的把握能力,更重要的对培养男性特有的阳刚之美有着广泛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一个民族生长栖息的地域特点、地方特色,造就了它独有的文化大花园.你若是正月里来到山东,必会置身于秧歌的海洋中……山东秧歌风格多样,很是流行,不论男女老少都会扭那么一段,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还属"胶州秧歌"海洋秧歌"鼓子秧歌",这三种舞蹈被当地人称为"三大民间舞蹈".  相似文献   

6.
朔州踢鼓秧歌是在山西省北部朔州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与广灵秧歌、繁峙秧歌通称为"晋北大秧歌"。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地方文献和实际调查所获得的口碑资料,论述了朔州踢鼓秧歌的音乐表现形式及嬗变。  相似文献   

7.
"伞头秧歌"是流传至今的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艺术,其表演分扭秧歌和唱秧歌两个方面,且扭时不唱,唱时不扭。扭秧歌有"过街"、"掏场子"、"小会子"三种主要舞蹈表演形式。"伞头秧歌"几种角色富于变化的舞蹈动作特征主要表现在:"伞头"的道具运用及步伐和肢体动作;"鼓子"的道具运用及击鼓的动作;"拉花"扇舞的"绕"和"甩",步伐的踢与吸,体态的扭倾含腆。  相似文献   

8.
兰州鼓子是流行于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是中国曲艺的古老曲种之一。兰州鼓子在兰州地区曾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文化娱乐形式。但近年来,由于经济转型和流行文化盛行等因素的影响,兰州鼓子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和失传危险。2006年,在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兰州鼓子的传承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调查兰州鼓子的传承现状,探讨了兰州鼓子在传承和保护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唤起社会公众的关注,构建兰州鼓子保护传承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玩法: 全体幼儿站成圆圈,请五六名幼儿做鞭炮(手拿玩具鞭炮,内放五颜六色的碎纸),四散蹲在圆圈内。第一遍音乐(除间奏) 全体幼儿自由地向圈内走秧歌步。第二遍音乐①~②小节继续走秧歌步。③~④小节(即间奏) 两脚稍分开站立,按节奏手作敲鼓状,身体左右自然摆动,同时按节奏念“咚……”⑤~⑥小节走秧歌步。⑦~⑧小节同③~④小节。  相似文献   

10.
武威攻鼓子是一种器乐和舞蹈相结合的民间乐舞,是武威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从其服饰特征、表演特征、民俗特征、人文特征等四个方面来分析武威攻鼓子的艺术审美特征,意在突出武威攻鼓子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龙咚锵     
教学目标:1、通过唱《龙咚锵》感受小朋友过新年的欢快情绪,并通过红绸舞、秧歌步的学习,表现过年的愉快心情。2、认识民族打击乐器锣、鼓、镲,能掌握其演奏姿势,探索其演奏方法,并能为歌曲伴奏。  相似文献   

12.
“兰州鼓子”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州鼓子”是曾流行在兰州一带,在西北地区颇有影响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民间俗称“鼓子”。它属于说唱音乐的牌子曲类,按讲唱文学的分类,属于乐曲系曲种。“兰州鼓子”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不操乐器坐着清唱,亦无形体表演。大部分唱段只唱无叙说,个别唱段加有宾白,则说唱相间。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杨琴、二胡、琵琶、月琴、箫、笛为辅。打击乐器使用地方特有的小月鼓,并为乐队的领头,“鼓子”也因此而得名。表演中最有特点的是“帮腔”的演唱方式,当地称作“接声”或“拉梢子”。“帮腔”是  相似文献   

13.
凉州攻鼓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论其服饰装束,还是仪式行为,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和研究,对继承传统文化、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凉州攻鼓子的服饰装束、仪式行为和保护现状,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文化基因理论,契合人民群众最一般的情感表达和时代思想,以凉州攻鼓子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探寻其保护、传承的意义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娃娃》(曲牌)是现存戏曲剧种中常用的曲牌,在地方戏曲中应用普遍且形态各异,肘鼓子腔系剧种中的[娃娃](曲牌)在流变过程中,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对肘鼓子腔的整体音乐风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较高的艺术价值奠定了其在戏曲音乐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本文主要内容是对《娃娃》(曲牌)的界定和渊源进行浅要探索,为后面研究肘鼓子腔系《娃娃》(曲牌)的音乐风格做铺垫。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地区的秧歌可分为踩跷秧歌和不踩跷秧歌两种表演形式。包头市格亥图村跑圈子秧歌是不踩跷秧歌的一种具体形式。这种秧歌形式流传盛行于包头市格亥图村。本文通过探讨它的地理背景、政治经济背景和民俗背景,进一步深入研究历史语境下的跑圈子秧歌。  相似文献   

16.
胶州秧歌,以其秧歌小戏在多种创新形式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胶州秧歌的传统小戏日渐式微.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我国秧歌多种创新形式与传统胶州秧歌的异同,阐释胶州秧歌多元内涵与秧歌小戏民间原生性的独特价值,以此为基础,对胶州秧歌进行传承定位,寻求发展思路,对非遗保护工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由民间传统秧歌改造而来的新秧歌一经兴起,便迅速在陕北黄土地上闹腾了起来,成为了民族战争时期宣传政治、宣传抗战的重要工具。而在新秧歌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中,秧歌的功能、内容和形式上的种种变化则现显出民间秧歌的审美空间已被边区意识形态彻底改写,红红火火的新秧歌热潮也已不再是民间意义上重在娱神娱人的传统秧歌,而是带有强烈意识形态性的革命秧歌。  相似文献   

18.
为推动巢湖秧歌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本文对照现代秧歌的发展和推广措施,探讨了巢湖秧歌的“跨界”属性对其现代发展的意义。利用文献资料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从起源和发展进行对比,分析了巢湖秧歌和秧歌的异同处,进而确定了现代的巢湖秧歌“跨界”属性。  相似文献   

19.
茂腔是流行在山东胶州、高密、诸城、安丘、五莲、莒县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属“肘鼓子”声腔系统。其形成经历了“本肘鼓”、“冒肘鼓”、“茂,腔”三个阶段,其中“冒肘鼓”的突出特点是旦角唱腔的下句尾音翻高八度,  相似文献   

20.
秧歌舞蹈属于农耕文化型的民间舞蹈。由于受到宗教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影响,秧歌逐渐分为南方秧歌和北方秧歌两类别,本文从二者的差异着手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