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回归《项羽本纪》的文本,通过项羽在不同事件中的语言的长短(或者有无)的角度,解读项羽形象的完整性。“力”“、气”“、略知其意”的“兵法”,是司马迁心目中项羽生命的三要素,它们在不同的事件中表现出或同或异、时隐时现的形态,形成三条脉络贯穿于项羽的一生,再加上他在生命最后关头表现出来的“情义”,四者构成了一个脉络贯通、气韵兼具、生动丰满的项羽形象。  相似文献   

2.
在激烈的政治与军事斗争过程中,"妖魔化"对手是一种非常突出的社会现象。刘邦楚汉战争中两次采取"妖魔化"项羽的行动,刘邦"妖魔化"项羽为其获得道义优势,利于击败竞争对手项羽。汉代史官司马迁与班固"妖魔化"项羽,目的是为刘氏政权合法化提供法理依据。从项羽坑杀秦降军"二十余万",到"火烧阿房宫",再到"弑杀义帝",无不一一反映了这一现象。班固"妖魔化"项羽的笔法比司马迁走得更远。项羽形象和行为经过汉代官方史家精心"妖魔化",已经真伪参半。汉代史书中项羽形象的书写与评价,是胜者意识支配历史人物评价标准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项羽本纪》中有许多的语言描写,这些语言描写不仅可以反映项羽的形象及性格特点,同时也是司马迁暗示其最后的悲剧命运的一个方式。通过对《项羽本纪》中主要人物项羽、刘备及范增的典型的语言描写进行分析,看司马迁如何暗示项羽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在《史纪.项羽本纪》中塑造了项羽这样一个悲情的英雄形象,其中掺杂了司马迁自身的悲剧意识,然而在可悲可叹的项羽身上,又有一种无法释怀的"江东情结"。结合司马迁自身和其笔下的项羽形象,探析项羽身上体现出的"江东情结"的涵义,探索司马迁悲剧意识与项羽"江东情结"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读《史记》项羽部分,很是为他的悲剧命运感慨不已。偶然得知王立群教授要到中原国学讲坛讲项羽,很是兴奋。王教授是在央视的《百家讲坛》讲过课的名家。听完之后,再联系到《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形象,颇有感触,为项羽的悲情一生而唏嘘不已。  相似文献   

6.
文章立足于《史记 · 项羽本纪》 及相关篇章的细读,辩驳了 "司马迁同情 、 赞美项羽" 之类的观点,并分析了近代以来文学鉴赏领域项羽形象虚美化的复杂成因.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张燕辉老师在2008年11月作了一节市级研究课,课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用不同材料解读项羽形象”。这是一节选修课,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采用的是“专题式教学”的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一个千古留名的悲剧人物——项羽形象解读”和“性格决定命运——浅析项羽形象”两个专题,从不同的诗文材料中去认识项羽这个人物形象。这节课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专题式教学”中,教师如何根据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完成专题学习。  相似文献   

8.
上午第一节课是语文课。因为学完了《鸿门宴》,刘老师要我们课外去搜集一些有关项羽的资料,准备下节课让全班同学对项羽这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探究一下各自心目中的项羽形象。  相似文献   

9.
<正>关于《鸿门宴》中的项羽形象,《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中说:"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而对刘邦的形象,则说:"刘邦的性格特点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这种贬项羽、褒刘邦分析的最大之误区就在于,将《鸿门宴》独立于《项羽本纪》之外作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而产生了片面解读人物形象和违背作者创作意图的偏颇理解。  相似文献   

10.
对于司马迁全力打造的项羽的典型形象,可以从典故运用的艺术价值取向,再现项羽军事巨人、政治侏儒、悲剧英雄传奇的一生,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的小说注重情欲表达,忧郁又是其抒情基调之一,也是他小说引起争议的一个热点。在对于忧郁的表现和利用上,郁达夫都有其别出心裁的设置。通过对忧郁在小说中的表现及其分类、忧郁的形成原因、忧郁的治疗、忧郁的书写力度等一系列问题加以剖析,以此对郁达夫小说中的忧郁进行整体观照,体味其人性中处于弱势的一面的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12.
冯其庸先生在2007年发表了一篇题为《项羽不死于乌江考》的文章,在学术界引起了争议。笔者通过对地方志和相关材料的阅读,认为冯先生的观点尚值得商榷,并认为《史记》的记载没有问题,身死东城和乌江自刎不矛盾。“乌江自刎”故事的源流也并非是从元杂剧开始的,而是从敦煌变文开始就有“乌江自刎”的明确记载。  相似文献   

13.
作者认为,诸多名家将<史记·项羽本纪>"战少利"之"利"释为"胜利",值得商榷.全文从钜鹿战役的史实、"战少利"与项羽当时心理和行动的关系、司马迁<史记>遣词造句的规律以及诸多辞书对"利"的释义几个方面,对"战少利"进行了考释,并兼及语文教科书中的类似错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乌江自刎”故事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传说中流传最广的一个环节。通过对各种有关“乌江自刎”的俗文学作品的考察,可以清楚地了解“乌江自刎”故事发展的脉络。而对“乌江自刎”这一环节的了解则有助于更好地认识项羽的故事传说。  相似文献   

15.
在生态美学视阈中曹禺剧作《雷雨》显示出崭新的意义:(1)为自然"复魅;"(2)揭示了人是如何由自然的人走向非自然的人的;(3)彰显了女性与自然的对应关系,不仅揭示了女性在颠覆男性(理性)中心世界方面的意义,而且彰显了女性在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合在一起,对人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审美观照和书写。  相似文献   

16.
女性是李煜词中经常描写和抒情的对象.环境的熏陶,变幻的政局以及深厚的爱情形成了李煜女性审美意象的心理结构中的深层动力.其女性意象在诠释女性绝美的姿容、体态,发掘她们更深处的灵魂的同时,想象力与表象天衣无缝的结合和线条的流畅舞蹈,使得这些意象充满生命力和张力.李煜笔下的女性意象之美在西方审美意象的理论体系中得到了较完满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根据现有的研究,《祝福》中的祥林嫂形象具有典型性,但她在鲁镇“穷死”并不典型。通过探索祥林嫂在鲁镇“穷死”的必然性,来揭示她对明进步、人性自由的自发盲目追求以及惨遭貌似明进步的封建化思想戕害的人生历程,重新阐释祥林嫂典型形象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楚汉战争初期,楚强汉弱,项羽攻势甚急。刘邦为扭转不利形势,派遣韩信率军开辟北方战场。韩信在击灭或降服魏代赵燕诸国后,进击齐国。项羽命龙且率军救齐。在潍水之战中,韩信发挥郎中骑兵的优势,大破齐楚联军。潍水之战是韩信在北方战场上最后也是最具决定性的一战,此役过后,刘邦全面掌握战争主动权,项羽则不可避免的走向败亡之路,因此潍水之战也成为整个楚汉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19.
向警予烈士的报刊活动 ,构成了她一生革命事业的重要部分 ,因此对向警予在首次国共合作期间主编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妇女周报》的活动史实作陈述与评价 ,有助于认识这位中国新闻史上杰出的报刊工作者和宣传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