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在很多西方国家,多元文化主义公共政策领域的重要话语,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尤其深远,但这种理念也始终面临各种价值争议与实践困惑。所以,在借鉴西方经验的过程中,中国学者必须始终坚持批判与自省的立场,深入探讨多元文化教育的中国意义与中国问题。本文认为,多元文化主义的理论精髓在于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动态性与协商性,这一观点提示人们在追求公平与正义的道路上重新审视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这种文化反思不仅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带来新的启示,也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变革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开辟了更广阔、更深刻的理解角度。同时,多元文化主义还促使人们深入思考我国教育在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面前的立场与价值担当。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现状与开拓”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与女性文学批评,明显受到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女性文学研究者从多方面审视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意义,尝试在“拿来”与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女性文学的具体实际进行实践,探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女性文学理论。女性文化与文学研究中的另一种极端也值得警惕:有些持女性主义极端理论的人,总是将男人置于自己的对立面,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天然仇恨来片面地诠释这个世界。这类女性研究者,其潜意识中隐藏着以男性文化视域为基本价值判断的思维悖论。女婿生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化立场,批判姿态与批评实践存在着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21,(45):60-61
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思想和意识,在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被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所歌咏。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的长时间稳定,人们的忧患意识开始降低,开始越来越多从小家庭的角度考虑问题,淡化了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和热爱。虽然语文教材所筛选的文学作品中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但在教师、学生、家长都普遍忽视家国情怀教育的环境中,家国情怀教育意识还是逐渐淡薄。家国情怀教育的淡薄与传统文化的淡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也是中国近几年开始大力发展国学教育,开展诸多有关传统文化活动的主要原因。文章从初中语文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缺失入手,分析并探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的具体策略,希望可以为熏陶学生家国情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家国情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与价值源泉。回眸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思想,可以发现,其展现出从家国同构走向天下一体、从救亡图存走向民族振兴、从家国使命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进逻辑。家国情怀思想的核心意蕴体现为以家国共同体为内涵要义,以知情行合一为基本构成,以时代新人为目标指向和以家国情怀教育为动力支撑。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思想对于当代中国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有助于挖掘丰富独特的教育资源,焕发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构建和谐共生的教育空间,搭建家国互融的发展平台;创新中国特色的教育话语,激发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打造多元一体的教育格局,增强家国认同的内生动力;提升家国天下的教育境界,树立人类情怀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与女性文学批评,明显受到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女性文学研究者从多方面审视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意义,尝试在"拿来"与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女性文学的具体实际进行实践,探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女性文学理论.女性文化与文学研究中的另-种极端也值得警惕有些持女性主义极端理论的人,总是将男人置于自己的对立面,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天然仇恨来片面地诠释这个世界.这类女性研究者,其潜意识中隐藏着以男性文化视域为基本价值判断的思维悖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化立场、批判姿态与批评实践存在着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与女性文学批评,明显受到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女性文学研究者从多方面审视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意义,尝试在"拿来"与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女性文学的具体实际进行实践,探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女性文学理论.女性文化与文学研究中的另-种极端也值得警惕有些持女性主义极端理论的人,总是将男人置于自己的对立面,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天然仇恨来片面地诠释这个世界.这类女性研究者,其潜意识中隐藏着以男性文化视域为基本价值判断的思维悖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化立场、批判姿态与批评实践存在着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8.
女性主义批评与男性文化视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与女性文学批评,明显受到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女性文学研究者从多方面审视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意义,尝试在"拿来"与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女性文学的具体实际进行实践,探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女性文学理论.女性文化与文学研究中的另-种极端也值得警惕有些持女性主义极端理论的人,总是将男人置于自己的对立面,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天然仇恨来片面地诠释这个世界.这类女性研究者,其潜意识中隐藏着以男性文化视域为基本价值判断的思维悖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化立场、批判姿态与批评实践存在着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9.
<正>一、引言在中国,说不完、道不尽的正是家国情怀,史书万卷,字里行间都是"家国"二字。处理好与自我、与他人、与国家的关系,是贯穿整个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一条主线。《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养成孝顺父母……有责任心……的品质""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由此可见,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相结合的家国情怀教育愈加凸显为道德与法治课程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为承担立德树人任务的主战场,要深人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培  相似文献   

10.
作为教育过程中一种先导性的文化意识,文化立场决定了教育对待各种文化的立足点和态度。以利维斯主义与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精英文化立场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有着巨大的影响,但也越来越暴露出一些问题与局限。根据文化研究理论的文化观念,媒介素养教育的文化立场应是一种现实维度与价值维度辩证结合的、与媒介文化"若即若离"、"既进又出"的批判立场。  相似文献   

11.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五大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成为初中历史教学关注的重点之一。在教学中贯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教育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内容。"五四运动"发生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精神在五四青年学生的身上得以传承发扬。本文以《五四运动》一课为例,就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进行了进一步探究,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培养学子的"家国情怀"一直是教化育人的一贯追求和目标,"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这样的价值理想是数千年来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和价值取向.比如北宋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亦是彰显着中国自古以来"家国情怀"教育的理念和初心.  相似文献   

13.
王家琴 《知识文库》2023,(10):76-78
<正>家国情怀作为中职历史课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对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价值表达和学科诉求,与课程呈现相辅相成的逻辑关联。然而在现实中,家国情怀融入中职历史课程却遇到“人计”与“事计”“课堂虚浮”与“立德树人”之间的双向矛盾境遇。因而中职历史教学必须要突破新思路,探索多种途径和方法,实现对中职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家国情怀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它镌刻在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的精神谱系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和情感载体。从学校场域中来说,  相似文献   

14.
家国情怀,其实就是古人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家国情怀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都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需要做到教学设计有深度、教学方法多样化。  相似文献   

15.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学科核心价值观。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同时还要求把"家国情怀教育"落实到高中历史课程中,把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主要阵地。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课程研究始终在西方的"理论霸权"下,在批判与继承、借鉴与创新、多元与统一的矛盾中艰难前行。寻找中国课程理论本土生成的突破口以及源自中国课程实践、指向中国课程实践的课程研究方法论,则是消除症结的关键所在。在"文化霸权"的背景下,走向"文化自觉"是课程研究者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研究者对《蝴蝶君》的评论比较多,但大多都是运用"东方主义"理论来解析的.有的研究者认为《蝴蝶君》不仅是对《蝴蝶夫人》中男女关系的倒置,更是对东、西方权力关系和文化霸权的惊人倒置,这显然是对"东方主义"理论的误用.本文试从华裔作家的背景和多元文化的立场反驳上述观点,从而做到对"东方主义"的再阐释,重新树立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他者"形象.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深厚的家国情怀,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蕴是高中思想政治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分析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特征,探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必要性,并从家国情怀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构建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9.
家国情怀是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要总 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着相当高的教育价值。近些年来,西 方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思想正在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当代人们 家国意识缺失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在这一形势下,保护传统文 化、传承传统民族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高中历史教学来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国相关教育 工作者应着重研究的一项重点课题,需从多角度入手激发学生 的爱国意识,助力学生形成一种坚定不移的家国情怀。本文对 家国情怀教育的历史价值进行分析,并对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的实践策略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0.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是家国同构的社会,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放大。从先秦时代的宗法制开始家国情怀影响至今,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将家国情怀教育落实于初中历史课堂,这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