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6 毫秒
1.
陶秀琪 《中国德育》2013,(20):54-55
在数千年的湖北黄州,一位旷世奇才在那里生活了四年,文学创作登上了高峰,开辟了豪放词风,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一词二赋”,留下了书法代表作《寒食帖》……这位奇才是苏东坡。苏东坡的诗、词、文、书法、绘画堪称“五绝”,留给后人丰富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
<正>在父亲的影响和教导下,我自幼年起便喜欢上了书法。怀素的草书,就是我喜欢的古代名家书体之一。青年时期,我曾读写怀素的《自叙帖》十余年。从事书法教学后,我又多次以怀素的《论书帖》为范本,在草书授课时运用。因为在我的心目中,怀素的《论书帖》是一幅章法、结体法和笔法俱佳的草书精品,又是一篇书法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传世妙文。怀素《论书帖》,是其患风湿病四年时给朋友写的谈书法学习  相似文献   

3.
在父亲的影响和教导下,我自幼年起便喜欢上了书法.怀素的草书,就是我喜欢的古代名家书体之一.青年时期,我曾读写怀素的《自叙帖》十余年.从事书法教学后,我又多次以怀素的《论书帖》为范本,在草书授课时运用.因为在我的心目中,怀素的《论书帖》是一幅章法、结体法和笔法俱佳的草书精品,又是一篇书法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传世妙文.  相似文献   

4.
<正>黄冈市东坡小学地处文化古城黄州,毗邻美丽的苏东坡文化主题公园——遗爱湖公园。黄州对千古文豪苏东坡具有重要意义,他的文学代表作“一词二赋”、书法代表作《寒食帖》都作于黄州。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强调,苏东坡到黄州“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教师应该立足东坡文化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以更好地达成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5.
正根据多年老年书法教学经验和自身学习书法的深刻体会,我认为学好书法,应在读帖和临帖上多下功夫。首先,要认真读帖。实践证明,认真读帖是学好书法的前提条件。常言道:"读帖胜于临帖。""字,一半是看会的",由此可见读帖的重要性。唐代书家孙过庭在《书谱》中强  相似文献   

6.
东晋时王羲之的《兰亭序》,盛唐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北宋时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界被誉为行书前三甲,他们均用行书的元素,通过毛笔对纸面线条的宽窄粗细的接触,线条延伸时的急徐顿挫的运行节奏,使每一线条在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变化中细腻而又灵敏地反映出书法家情性的变化轨迹。以书法传情,使书者的情感有所寄托、释放,以书法为媒介体现三位大家当时的异样情思。  相似文献   

7.
刘墉书法初学董其昌、赵孟兆页 ,由近及远 ,上溯颜真卿、苏东坡、钟繇 ,最终成就自家风格 ,被誉为清朝帖学派书法的代表人物。刘墉的成功启示我们 ,学习书法不要为时风所囿 ,要由博到精 ,在一种字体上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8.
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柳公权、杨凝式、苏东坡、蔡襄均以继承颜真卿而成为光耀千秋的书法大师。元明两朝,帖学兴盛,颜真卿几乎被书坛遗忘。清康雍乾年间,先是董其昌后是赵孟颊书法笼罩书坛,帖学式微,书风萎靡。乾嘉年间颜真卿书法再次隆兴,培育了刘石庵、伊秉绶、何绍基、张廷济、赵之谦、翁同和、谭延闿等一批碑帖兼擅的书法大师,使中国书法又一次进入到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9.
《同学少年》2013,(5):53-53
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其中,中国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中国传世书法名帖,千百年来几经沧桑流转有序,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以下十帖. 一、"三希宝帖" "三希宝帖"是被乾隆皇帝视为稀世珍品的三件东晋书迹——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与王询的《伯远帖》,是现存最早的晋人书法真迹,被历代学书之人奉为圭臬.现分藏于两岸故宫博物院,且分别为两院"十大国宝"之首.  相似文献   

10.
我看了那么多中国历史人物传记,想写读后感的,就是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了。读完这本书,我对苏东坡这位伟大的人物产生了无限的敬意!苏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在书法、绘画、诗词等方面都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全才。他生于一个  相似文献   

11.
我们通过辨析2013年某海外拍卖行拍出的苏轼《功甫帖》、苏轼现存书法及苏轼在湖州留下的书法遗迹,认为:《功甫帖》是用苏轼晚年书法摹写中期书法,字体脱离苏轼特定时期的书风特点;笔墨不精,与苏轼真迹差距甚远;结体呆板,整帖格式不合规矩;墨迹人为搽磨做旧,有摹、填结合加涂改嫌疑,个别笔划非自然书写;印章有作伪嫌疑。因此,现在的《功甫帖》与苏轼同时期的书风格格不入,属于用晚年书风特征仿中年书法,非自然书写,是一个摹填结合再加涂改的仿品。  相似文献   

12.
“宋人尚意”最早提出这个话题的是董其昌,准确概括了宋代书法的特征。“尚意书风”是唐代书学经过衰落后复兴的一种时代书风,旨在:(1)摆脱唐代严峻法度和书学求真迹原则的束缚;(2)把书法作为娱乐,表现人的性灵,重视性灵在笔墨中的发挥,表现自己的人格、学问和精神。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便是苏东坡.而最能体现苏东坡“意造无法”思想的书法作品是(寒食帖)。本文从苏东坡的哲学思想、创作心理状态、美学意蕴及(寒食帖)的历史价值谈自己的看法。(一)“尚意”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美学思想,其成功意味着对前世固有陈式的破坏…  相似文献   

13.
苏东坡被贬黄州,游览赤壁,写作了诸如《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著名作品。中外游人墨客,步东坡之后尘,发思古之幽情,登临赤壁,题词赋诗,绘画作曲,涌现了《赤壁怀古》《醉写赤壁赋》《赤壁图》等各种文体的作品数以千计。“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  相似文献   

14.
读印有感     
正学习书法讲究读帖,治印也讲究读印,尤其是古玺、汉印。我学习篆刻已久,起初总是埋头写写刻刻,但进步甚微。后来,因工作忙、住房紧张等原因,刻的机会少了,但治印的激情未减,常抽出一些时间读印,受益匪浅。近年来,睡前读《十钟山房印举选》《上海博物馆藏印选》已成为我的日课和一种习惯,无论睡觉多晚,总要拿出印谱翻一翻、读一读。  相似文献   

15.
书法界一般认为《大观帖》优于《淳化阁帖》,且由北宋内府所藏魏晋至隋唐摹本勾勒上石。比对流传于世且收入这两部丛帖的摹本可知,《大观帖》的底本是《淳化阁帖》。它虽然更正了《淳化阁帖》的某些错误,但开本比原帖大,随意变更原帖的行数和字数,出现了行气不贯的弊端,且个别字描摹错误,因此两部丛帖互有优劣。  相似文献   

16.
谈临帖     
正书法学习初始阶段,常有人问"你看我临什么帖好",或问"我学哪一体好",或问"为什么要临帖",更常有人问"我怎么总临不像"……问题很多。据我个人的理解,在此试做探讨。"帖",在这里做样本、范本的代称。临学范本,不是为了和它完全一样,不是要写成自己手边帖上字的复印本,而是以范本为谱子,练熟自己手下的技巧。譬如练钢琴,每天对着名曲的谱  相似文献   

17.
唐代书法五体大盛,书法名家与民间书法皆兴,书法理论与实践并行。唐代书法创造了后世无法逾越的高峰,颇具创世开宗的意味,亦有大包容,将儒、道、释三家思想文化浸溶其中,为推动中国书学的审美发展做出了独有的贡献。怀素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其草书笔势利落洒脱,用笔有力肆意。《自叙帖》是他对自己生平的一个总结和概括,书写大胆自由,行云流水,变化莫测,在章法和结构上创新又不失法度。基于此,主要以怀素的《自叙帖》为例,说明他对释道文化的理解和表现,展现了他的美学思想,并以《自叙帖》为例分析释道文化在盛唐之书中的渗透与交融。  相似文献   

18.
李翔峰,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广西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性展赛中展出并获奖。著有《李翔峰书法作品集》、《书法教程》、《赠言荟萃钢笔正楷字帖》、《孙过庭<书谱>草书大字帖》等。在《光明日报》、《书法报》等百余种报刊发表作品、论文近300幅(篇)。现就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相似文献   

19.
正《贺铸帖》,为翰牍九帖之五,是米芾致玉笔架主人的书札。清代吴其贞《书画记》称为《米芾再启帖》,《清鉴堂帖》称为《贺铸帖》,《书法大辞典》称为《玉格帖》,蔡舜宁《米芾之书学思想与书法艺术研究》则称为《易王献之二帖书》。《贺铸帖》呈逸迈奇崛之势、郁勃清健之姿,通篇无丝毫懈怠处。其用笔墨重而意蕴,极显书者功力与个性,正可谓"书本于笔而成于墨,笔不为墨所累,墨不能游于笔外,纯熟之极,然后浑然天成"。  相似文献   

20.
书法观典     
<正>【作品概况】《冠军帖》,东汉张芝书,该帖刻本刊于北宋《淳化阁帖》。《淳化阁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书法墨迹的法帖,为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命王著将历代法书编为10卷,摹刻在枣木板上,拓赐大臣。张芝遗墨《冠军帖》自宋代之后湮没殆尽,今仅见于刻本《淳化阁帖》,6行,32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