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继微小说、微博、微信等微事物出现后,微电影应运而生,并以迅猛之势快速发展,成为微时代中"微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作为一种新的媒介传播平台,微电影丰富了电影产业形态,更日趋成为品牌推广、旅游营销、城市形象推广、公益观念传播的新宠。  相似文献   

2.
微传播时代的到来改写着大陆电影的现代化进程,使其进入了"人人电影"时期。在这种背景下,对微电影的叙事策略进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从文学叙事学和接受学角度看,微电影叙事所采用的悬念策略、情感策略、戏仿策略等与其自身的特性是分不开的。这种叙事策略打破了微电影的成长悖论,促进了微电影的流行与传播。  相似文献   

3.
随着大学英语学时缩减和终身学习理念深入人心,课堂外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凸显。作为数字网络时代的新生事物,微电影借助各种移动新媒体和网络平台传播,其三“微”特征、全民参与性和超强互动性等特点符合大学生的价值偏好。从微电影叙事特征和传播特点等方面分析其在提高大学生课堂外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当前流行的“微”时代为传播背景,对当下网络盛行的微电影进行研究,从微电影的产生背景、定义出发,分析了微电影的创作特征,进而总结了微电影模式对大学生DV创作的影响,探索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DV创作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5.
<正>一、知微知彰:认识微电影微电影是伴随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飞跃发展以及大众文化崛起而诞生的新兴传播媒介,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是相对于电影而言的一种艺术形式。微电影之微体现在三方面:微时长(播放时间短)、微制作(制作周期短)、微投资(成本低、可操作性强)。基于"三微"特点,微电影呈现出平民性、草根性,成为人人皆可参与的艺术,中学生也可成为编剧、制片人、导演、演员等.通过微电影表达思想、体验美感、传播文化。二、见微知著:微电影作为思想品德教学载体的优势(一)微电影创新使用能增强课堂魅力和教学有效性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乔  相似文献   

6.
2010年《老男孩》在优酷视频上的超高点击率使国产电影在转型的路口上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微电影最早起源于网络视频,脱胎于小成本电影,它凭借着投资规模小、制作周期短以及全新的营销方式等优势使得传统电影华丽转身;它的制作班底从最早的网民恶搞,到草根原创以及现今专业影视公司的制作和全明星阵容的参演,从此新型的微电影时代在网络上一发不可收拾,从而使得微电影在当今微传播时代下成为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势与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电影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承载商业信息的介质.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智能终端和无线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要在碎片化的环境中接收信息,再加上电影中植入广告数量偏多、方式生硬等缺点,传统电影在传播商业信息方面面临瓶颈.微时代除了微博之外,微电影也是引人关注的新事物,它突破了传统院线电影的物理环境,并以其成本低、传播快、互动频繁等优点成为企业散播商业广告的首选.这种定制式的微电影广告实现了高端植入,降低了广告主的投资风险,有利于企业和微电影的制作者获得双赢.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微电影作为移动媒体技术发展的产物,以其特有的电影叙事方式走进人们的视野。当今社会,"微"已经成为了大众欣然接受的一种生活方式,例如,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这种"微时代"的事物非常符合现代人生活的快节奏,能够给人们的娱乐休闲带来更多的乐趣。微电影不同于传统的电影,它的广告方式同传统的说教式、诉求式有所区别,它创造了全新的广告盈利模式。微电影广告的诞生,成为当前比较流行的广告体裁和广告制作方式,不仅符合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向,也为广告业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本文通过分析微电影的传播效果和广告特性,寄希望于对我国的媒体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河南教育》2014,(7):52-52
<正>策划人语:随着近年《老男孩》《一触即发》《一部佳作的诞生》等微电影作品的爆红网络,微电影这种新的电影形式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进入大学校园,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和追捧。随之,各大学都开始举办微电影比赛之类的活动,一大批由学生制作的校园微电影作品涌现出来,其中不乏佳作风靡校园,成为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微电影,顾名思义,是比常规电影微小的电影,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其"微"在故事短小精悍上,"微"在观众的碎片化时间利用上,当然,也"微"在投资和制作周期上。大学校园里始终有着一批热爱电影的年轻人,以往大电影时代的高制作成本、长制作周期等高门槛让他们望而却步,而微电影的出现让  相似文献   

10.
<正>一、微电影的兴起与特点继微博微信之后,微电影应运而生,成为影视行业又一新兴事物。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是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因为策划和制作流程与电影相似,故称为"微电影"。微电影之"微"在于: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微电影兴起于草根,各种参差不齐的"小短片",来自于各种相机、DV、手机,随着观众的需求和媒体的发展,微电影从个人自拍  相似文献   

11.
依托当前"微时代"传播背景,以时下盛行的微电影为研究对象,从微电影的界定与特征入手,分析总结微电影现阶段的特性与运作模式,进而探索微电影未来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辅导员》2014,(35)
正小记者来回答微电影是网络时代的电影形式,实际上就是微型"短片"。小主持大讲堂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它有故事情节完整、放映时间短、制作周期短、成本投资少的特点,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微电影之"微"在于: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以其短小、精练、灵活的形式风靡于中国互联网。微电影兴起于草根,各种参差不齐的"小短片",来自于各种相机、DV、手机。一部好看的微电影要具备两个  相似文献   

13.
《辅导员》2014,(23):26-26
小记者来回答微电影是网络时代的电影形式,实际上就是微型"短片"。小主持大讲堂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它有故事情节完整、放映时间短、制作周期短、成本投资少的特点,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微电影之"微"在于: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以其短小、精练、灵活的形式风靡于中国互联网。微电影兴起于草根,各种参差不齐的"小短片",来自于各种相机、DV、手机。  相似文献   

14.
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无线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我们迈入了一个“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微广播”、“微电影”成为时下一种最流行的新兴媒体艺术形态.微广播、微电影内容简单充实,具有入门快、制作时间短、投资小、互动性强等特点,赢得了社会广泛关注.将“微广播”、“微电影”引入学校教育,学生成为“微广播”、“微电影”节目创作的主人,创新校园广播影视教育新形态,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一股“微”风悄然吹进我们的生活,微电影、微小说、微访谈、微广告……“微”风以其特有的以小见大、以小见深的特点,受到现代快节奏社会的认可,并成为一种文化潮流被传播和推广。作为一名德育教育工作者,我们正在接受这股“微”风的洗礼,微课程、微电影已经融进对学生的教育之中,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爱。如果将这一手段放进对青年班主任的培训中,是否也能推进学校青年老师的成长,助推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呢?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正>微媒体主要指以微博和微信等社交软件为代表的媒体。从微博、微信到微小说、微电影等。“微”事物满足了大家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以最短时间获取最多信息的需要,使大家在有意无意间将“碎片化”的时间充分利用。这类媒体呈现出以短小精炼、多手段、多方式的表达形式进行文化传播与信息交流乃至进行情感沟通的特征,信息量大,信息内容以几何增长的速度快速传播,具有超强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微媒体的诞生,给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蒋萌 《语文新圃》2010,(4):22-22
网友发起“华语世界文盲”评选,余秋雨荣登“华语世界第一文盲”。余秋雨“被文盲”的理由是,无病呻吟,追求空洞华丽的辞藻,失掉文人应有的民生情怀。显然,余秋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盲。无厘头式恶搞反映出一些网友对余大师的不屑。  相似文献   

18.
在电影发展的近百年间,电影艺术在不断变革中逐渐积累了自身的价值。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等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信息更加多元化,一场以"微电影"冠名的新一轮革命应运而生。微电影的诞生使得新传媒时代下的电影艺术无论在技术方式还是消费方式上都发生了与传统电影有所不同的根本改变。微电影以其个性化的传播特征,日渐成为影视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拓展了新媒体时代大众个性化表达的空间。其多元化的价值走向将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洪峰梅 《知识文库》2023,(1):145-147
<正>引言:这是一个被“微”深刻影响的时代,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面临着微时代的挑战,只有适应变化,利用“微传播”,开拓“微领域”,丰富“微形式”,才能使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更多彩。这是信息技术快速迭代和广泛应用的时代,动态化、碎片化、即时化的新兴传播方式悄然改变着生活。“微媒体”——微信、微博、微头条不断更新,“微内容”——微视频、微小说、微电影不断生产,“微传播”——微媒体、微演讲、微广告不断进行,“微应用”——微支付、微管理、微投资不断出现,“微用户圈”——微民、微动力、微生活不断形成。“微”给人在生活上、思想上带来难以想象的巨变。“微”不仅是一种传播方式和技术,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变化,更是一种文化的变革和自主,这是一个“无微不至、见微知著”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与传统的大屏幕电影美学相反,微电影艺术的审美进程在于艺术本身,即在审美形式本身.在微电影隐蔽的图像背后,“民间性”成为把握微电影艺术倾向性的重要观点.微电影民间性电影美学的建构深入反思了电影叙事及语言问题,为电影面对自身的存在和艺术的使命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