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微博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传播方式的极大变革。人们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信息主动传播者,而公共开放的网络空间不仅使得信息传播变得快速便捷,也赋予了人们话语权,使之参与到社会问题的讨论中来。总体而言,微博时代带给我们诸多"狂欢",然而,微博时代还潜藏着文化上的巨大隐忧。具体而言,人们话语权的获得,传统文化的失落,微博时代的利弊同在,忧喜参半,恰恰是微博时代的"喧哗众声"。  相似文献   

2.
赵红勋 《报刊之友》2011,(6):153-153
微博作为Web2.0时代的一种自媒体,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性,草根与精英之间的界限趋于消融。微博的碎片化传播方式消解了传统文本的叙述方式,颠覆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在"零把关"的情况下,使得虚假信息泛滥,污染了网络环境,因此诊治微博传播所带来的危机已是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微博"病毒式的传播方式使信息传播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人们接触到的信息量增大。与此同时,"微博"也成为了一些负面虚假信息的诞生地和助力工具。谣言丛生的"微博"中也不乏辟谣者和辟谣机构,"微博"的"自净"能力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简单分析微博自净能力的来源,以及阻碍微博"自净"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姜嵘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132-133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信息的传播方式.传统媒体也意识到微博对传播方式和话语空间的重要影响,纷纷利用起微博这一平台.微博虽然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一定冲击,但传统媒体更多的是受益.传统媒体不但可以扩展新闻线索的来源,也可以发布信息,跟踪事件并且与受众互动.本文首先对微博的媒体特征进行了阐述;其次分析传统媒体如何借力微博平台;最后以电影《搜索》为例,探讨传统媒体与微博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5.
技术的发展总会带来新的传播工具和传播方式。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打通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界限的微博,成为人们及时传播信息和进行沟通的新宠。本文主要就微博的新闻性进行探讨。微博发展现状微博,是建立在Web3.0基础上的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互动以及获取平台。用户  相似文献   

6.
随着移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宣传的不断壮大,由微博、微电影一类微型信息传播方式引发的浪潮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语言文化与视觉文化显著发展变化的今天,传统的媒介定向传播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受众的即时消费诉求,以微博、微电影、微小说为代表的新型语言文化与视觉文化传播方式表明中国已开始跨入全民"微时代"。  相似文献   

7.
武媚 《今传媒》2011,(10):99-101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媒介依存症在加剧。不同的媒介使用带来不一样的媒介依存,对人的交往方式也产生不同的影响。微博的出现诞生了新一代媒介依存症,随时随地地关注和分享,裂变式的传播方式,便携性、原创性和"背对脸"式的特点使得微博无论在搜索信息还是人际交流上都让人"过瘾",以至于涌现大批的"微博控"。微博已成为许多人生活习惯,对其产生过度的依存,这对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周斌 《新闻爱好者》2011,(11):78-79
技术的发展总会带来新的传播工具和传播方式。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打通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界限的微博,成为人们及时传播信息和进行沟通的新宠。  相似文献   

9.
“议程设置”理论在微博城市形象传播中的呈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化媒体的浪潮改变着人们的传播方式和信息接触习惯,微博环境下的传播模式既是传统传播理论传承,也在一些方面对传统传播理论进行了拓展、补充和一定程度的修正。本文研究了在微博城市形象传播中,议程设置理论呈现出的特征和传播方式,并试图从传播理论的呈现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微博城市形象的传播模式。在理清微博城市形象传播中"议程设置"理论运行规律的同时,寻求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中城市形象传播的共同规律,为城市形象塑造、微博舆论引导力的提升带来启发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正>从新媒体方式及特点着手,总结新时代的传播方式给传统纸媒体的冲击和机遇,以期为传统纸媒体的转型提供参考。新媒体的出现把人们带入了"微时代",对传统纸媒体带来了巨大影响,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机遇。个人博客、微博和微信等新兴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其优势令其在当前信息传播中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1.
作为当前社会中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微博的用户规模不断扩增,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便利,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增强了相互沟通。基于该交流平台的微公益不仅传播性强,并且具有操作简单的优势,为实现方便公众关注和践行的微公益项目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微博公益传播颠覆了传统的公益观念。本文以免费午餐项目为例,重点分析其微博公益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葛穗 《图书馆界》2012,(6):71-74
微博在变革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为公共图书馆宣传推广工作带来新的契机。近两年图书馆微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图书馆重视并尝试开设图书馆微博。该文通过对公共图书馆微博内外部环境的SWOT分析,为公共图书馆微博宣传推广工作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如今网民们似乎不再热衷于写博客,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微型博客(微博)。微博三言两语就可以记录现场,发点感慨,宣泄心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掀起了一股微博热,而在国内,新浪微博最受人们的青睐。微博的兴起对大众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原因是它的便捷性、原创性和"背对脸"的交流方式深得人们的喜爱。笔者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微博这种新型的传播方式之所以受到大众青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陈显锋 《新闻世界》2011,(8):133-134
随着微博的迅速发展,其传播优势日益显现,影响力日益提高,也极大地影响着传统媒体的新闻制作与传播方式,给报纸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带来新的挑战。本文在分析微博信息传播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微博带来的负面效应,指出报纸应充分借助微博的优势,促进报纸这一传统媒体发展。  相似文献   

15.
尚勤 《东南传播》2011,(12):85-87
微博信息正在以“碎片化”的形式和海量化的规模进入大众传播系统中,微博的社区化更是加强了信息的精准传播。而微博的社区化对新闻讯息的把关控制、传播内容、传播结构,传播方式、传播效果和受众都带来了巨大变化,本文通过对新浪微博社区的传播结构及机制的分析,从而探讨微博社区新闻信息传播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王萌 《今传媒》2013,(4):106-107
近几年来,互联网发展快速,许多新型的网络媒体以及网络营销工具都应运而生.如今“微博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这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由于其在信息传播上的优势和特点,打破了传统传播局限,随时随地的与他人来分享生活中的各种内容,可以增加人们发布和接受信息的时效性.使人们随时随地发布信息.但同时微博也会使得信息的真实性遭到质疑,带来了强大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微博的发展现状,对其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现的传播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探讨“微博”在信息传播的特征和意义,并利用“微博”看其在新闻信息传播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何志强 《新闻前哨》2011,(10):28-30
作为网络社交媒体中最为活跃的平台,微博改变了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生活娱乐和搜索、获取信息的方式。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微博正在成为传统媒体的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面对微博时代的新挑战,传统媒体该如何作为,成为摆在媒体管理者和从业人员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刘根勤 《今传媒》2012,(9):147-149
网络媒体正渐渐改变着传统媒体的生存方式以及人们获取信息的行为习惯,微博作为当前互联网时代最流行的产品,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以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获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烈欢迎。由于微博的特性以及在信息传播上的优势,很多传统新闻媒体很快意识到了微博的强大威力,纷纷涉足微博这一全新传播领域,主动寻求与其共生共荣的方式。微博不仅改变了原有新闻传播的格局,也带来了新闻采编方式的改变。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分析《新周刊》杂志及其新浪微博,探讨微博时代传统媒体的生存之道以及传统媒体与微博融合的优势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每当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开始普及,便有学者致力于探索这种新媒介带来的变化,微博也不例外。本文认为,由于微博容量小、微博网站"关注·粉丝"模式和转发模式的设置,使微博产生了一种无需经由媒体中枢的大众传播方式——接力传播。这一新的传播方式不同于以往媒体利用自身"一对多"的"势能"进行的大众传播,而是经由多个"草根"的转发,在私人网络中实现的大众传播方式。这个传播变革为我们的大众传播世界里带来了传播过程更难控制、信源无限扩大以及虚假信息可能大幅增加等三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续迪 《新闻世界》2012,(5):79-80
从2006年Twitter作为第一家微博类网站诞生,2009年新浪微博作为我国国内第一家成熟微博网站上线测试,时至今日,以Twitter和新浪微博为代表的国内外微博网站分别凭借自己灵活、便捷、及时、互动等特点,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还对信息采集、发布、传播方式带来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