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要是刘备没有来呢?”读了《三顾茅庐》,在赞叹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的同时,我又不免为诸葛亮担心。公元207年,刘备被曹操追杀,屯兵新野。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冒着严寒两次拜访他,但都被拒之门外,第三次终于见面了,并坚决邀请他出山。这是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值得庆幸的是刘备终于第三次来拜访了,否则,中国的历史上是否还会记下“诸葛孔明”这个名字呢?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终于等到了刘备,使他的才华得以发挥,成为一代风云人物,没有被埋没于草庐之中。但是,世界上又能有几个刘备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诸葛亮这样幸运呢?假如刘备果真没来,诸…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写刘备,是把他当成圣君、仁人形象来写的,我在题目中却对“仁人”两个字加了个引号,为什么?因为刘备虽然是罗贯中心目中的正面形象、仁君形象,但在作者冷静的描写中,刘备这个“仁人”,有时颇有点儿作秀味道。爱民《三国演义》的作者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创作小说,儒家提倡“明君仁政”,就是希望有圣明的君主,能够按“民为邦本”的思想对老百姓行仁政。汉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人民在水深火热中向往清平世界,向往有“明君”拯救他们。刘备就被罗贯中塑造成这样一个人物。刘备在小说中一露面,“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就明确表达这样的理想:“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刘备一生讲究仁德,他的队伍所到  相似文献   

3.
"仁君"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政治理想,而最能体现其政治理想的人物形象非刘备莫属。作者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将刘备的艺术形象塑造为一位"义重如山"、"礼贤下士"、"宽厚爱民"的明君圣主。作者在《三国志》中刘备的历史"真身"的基础上,形象地刻画了《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艺术"化身",刘备的形象塑造对于文学创作和文艺评论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着重写了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表现了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诚心诚意的思想品格,同时体现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作者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写出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因此,教学《三顾茅庐》要紧紧抓住“读”、“品”、“背”、“扩”四个字。  相似文献   

5.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鲁迅认为刘备形象的塑造是不成功的。那么,刘备形象塑造之失.是作者的艺术功力问题呢?还是另有原因?本文认为刘备形象塑造之失。并非作者艺术功力的问题,而是文化上的原因,是“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与现实政治矛盾冲突的结果,作者将空想的幻象与历史的真实扭结在一起,于是就诞生了刘备这个长厚而近似虚构.虚伪又让人敬重的“畸胎”。  相似文献   

6.
以下问答纯属娱乐,如考试中照搬,后果自负,嘿嘿。1.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论的是什么英雄?张艺谋的《英雄》呗。2.在那桃花盛开的季节,有三个人在桃园结为团队,此后他们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请问他们是哪三个人?是S.H.E.呗。3.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连去了两次都没有成功,直到第三次方才如愿,这是为什么?这还不容易?第三次刘备肯定是知道了密码,他在老诸葛门前大喊三声:“芝麻开门。”4.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连续三次去茅庐,终于打动了诸葛亮,请用一句成语概括这个典故。茅塞顿开。5.曹操为何要杀杨修?因为有一天,杨修在书店里看到一本书,作者…  相似文献   

7.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内容倾向上,历来被人说成是“拥刘反曹”的,作者罗贯中把刘备塑造成了道德信义的化身。理所当然的,刘备也就成了理想明君的典范,既仁厚爱民,礼贤下士;又诚实忠义,贵义尚情。果真如此吗?笔者不敢苟同,其形象塑造实在是有违作者的创作意图,给人以“画虎不成反类犬”之感。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这样评论《三国志演义》的人物描写:  相似文献   

8.
超人还是凡人——论《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备一直被《三国演义》的作者和读者视作英明的君主。实际上,刘备只是一个平凡无能之辈,他志大才疏,不分是非,固执己见,言而无信,轻才重色,实在有愧于“英雄”的称号。  相似文献   

9.
方寸之地     
1.徐庶是三国时刘备的军师。他多谋善断,料事如神,深得刘备的信赖。 2.—次,徐庶识破“八门金锁阵”,打败曹操手下大将曹仁。曹操说:“刘备必有能人为他策划!” 3.曹操打听到刘备的军师是徐庶,便想把他骗到自己身边来。他们摹仿徐庶母亲的笔迹写信给他。 4.徐庶得知母亲被曹操扣押,挥泪告别刘备。他说:“现在失去母亲,我方寸已乱,没法再帮助您。恳请与您告别!”  相似文献   

10.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在《三国演义》里,作者罗贯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被称为“古今贤相中第一奇人”的传奇人物——诸葛亮。小说对诸葛亮一生的描写可划分为两个部分,即前二十七年的静心学艺和后二十七年的建功立业。后一部分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辅助刘备从无立锥之地到建立蜀汉政权;第二阶段是从刘备托孤到六出祁山,辅助后主兴复汉室.尽管诸葛亮在辅助后主期间六次北伐均遭失败,兴复汉室的理想化为泡影,蜀汉政权也在  相似文献   

11.
一、从社会交换心理论刘备不伪自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虚伪长久以来就成了刘备的标签 ,刘备伐松望友 ,遗诏托孤 ,谦让徐州 ,还有七十多次的哭 ,全被看成是其虚伪表现。若从心理学角度看 ,这种评判显然不符合刘备形象的实际情况。刘备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完全符合社会交换心理 ,即付出与报偿的互惠心理。刘备乃汉室宗亲 ,中山靖王之后 ,头衔虽小 ,但其后可图 ,以皇族身份起兵 ,试图复兴汉室 ,这是他的政治目标和人生理想。关、张、赵及诸葛等人的辅佐大而化之是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而前进的 ,…  相似文献   

12.
不要等刘备     
"要是刘备没有来呢?"读了《三国演义》,在赞叹刘备求贤若渴的同时,我不免为诸葛亮担心。公元207年,刘备被曹操追杀,屯兵新野,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冒着严寒两次拜访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三国演义》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演绎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互相争斗的历史场面,刻划了一系列的著名人物。蜀国的刘备,因为小说有着“拥刘贬曹”的倾向,被奉扬为“仁君”, 所以我们会读到“刘备携民渡江”、  相似文献   

14.
“要是刘备没有来呢?”读罢《三顾茅庐》,我自然是对刘备思贤若渴的执著赞叹、佩服不已,可又禁不住为诸葛亮担心起来,如果刘备不执著地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先生,我们的卧龙先生命运会如何呢?中国历史上是否还会有妙计三分定天下的经典谋略流传?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等到了刘备,没有被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也堪称一部妙笔传神的英雄史诗。作者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竞起的历史题材,描绘了一群性格殊异、形象鲜明的乱世英雄,表明了“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贤是与”的政治主张。小说在“拥刘反曹”的观念统帅下,着力刻画了一个以仁义和贤明匡世济民的英雄君主形象——刘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之林中不可多得的仁君贤主的典型,“刘备”无疑是被塑造得非常成功的这一个,这既是人物自身性格丰富的生动体现,也是作者刻画人物手法多样性的集中展示。  相似文献   

16.
[教材简解]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中第三十八回内容改编而成的.课文以"拜访诸葛亮"为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刘备三次到隆中拜访、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其实现统一中国大业之事.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写得简略,第三次拜访作者对刘备的言行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环境描写,将刘备那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具有浓厚的“拥刘反曹”的倾向,这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创作者企图把刘备作为奸雄曹操的对立面,塑造成一个理想的仁君。因此,刘备成了“仁”的化身,被不少论者誉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第一个仁君。可《三国演义》中曹操却说刘备是“外君子而内小人也”,周瑜对刘备的评价也不高,刘备只不过是“枭雄之辈。”仔细研读《三国演义》,我们认为刘备确实是一位“外君子而内小人”的奸雄,并通过这个形象的分析,挖掘出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8.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主要依据是《三国志》.因此,将前后两者加以比较分析,对于认清作者尊刘贬曹的创作指导思想,大有必要.需要说明的是,一个是史书,基本上是如实记载;另一个是小说,允许艺术描写.小说不等于历史,二者存在差别是自然的,无可厚非.但正是这些差别,却向人们揭示了:作者在取舍或增补时的指导思想和创作意图.为论述方便,以下《三国演义》简称为《义》,《三国志》简称为《志》.一、关于刘备的“宽厚”与“仁爱”罗贯中笔下的刘备,是一个贤德开明的君主,这主要体现在刘备的“宽厚”与“仁爱”上.只要将刘备“宽厚”、“仁爱”的外衣剥去,贤明君主的桂冠不击自落,作者的拥刘思想也将暴露无遗.请看以下事例:例一,《义》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中有这样的情节:刘备求见督邮,督邮拒而不见,反要加害于刘备.张飞酒后听说此事,“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人馆驿”,揪住督邮的头发,扯出馆驿,绑到了县前的拴马桩上,用柳条抽打,一连打断了十几根柳条.幸好刘备及时赶到,喝住了张飞,才饶了督邮一命.书中写道:“玄德乃取印绶,挂于督邮之颈,责之曰:‘据汝害民,本当杀却;今姑饶汝命.吾缴还印绶,从此去矣’.”由此看来,张飞粗鲁暴烈,玄德宽厚仁爱,毫无疑义了.其实,张飞何曾打过督邮  相似文献   

19.
的卢马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但却承载了比较特殊的叙事功能,作者利用这个故事巧妙地设置了一些关键性的情节,借此生发并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作者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了“马跃檀溪”这一事件背后的意义,渲染了刘备“真天子”的神奇,凸显了作品“拥刘反曹”的主题。作者还充分利用了的卢“妨主”的故事,借此对刘备、刘表、徐庶等形象进行了刻画,突出了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20.
刘备是三国故事中备受关注的人物形象,历史文本中的刘备是有霸气、有作为的一代枭雄,但《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却被塑造成万众敬仰“仁君”.《三国演义》在塑造刘备形象时,对历史素材做了大量的删减,对其形象做了较多的净化,使其形象更加符合大众的需要.从“枭雄”到“仁君”,刘备形象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文化心态的微妙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