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受唐诗     
活动目的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背诵唐诗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唐诗的能力 ,感受《唐诗三百首》的魅力。活动准备 :每生一本《唐诗三百首》 ,画笔、颜料、纸和奖牌。活动过程 :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诗更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俗话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唐诗三百首》 ,不仅能开阔我们视野 ,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唐诗三百首》吧!1 背一背《唐诗三百首》。按《唐诗三百首》的编排顺序 ,五分钟看谁背得多 ,背多者获胜 ,并颁发“记忆电脑”奖牌。2 画一画《唐诗三百首》。在《唐诗三百…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有一句名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字虽为自然数,但它一旦与汉字巧妙搭配,便产生了深刻的美学内涵,如一帆风顺,双喜临门、三阳开泰、四通八达、五世其昌、六根清净、七情六欲、八面玲珑、九霄云外、十全十美。中国是一个诗歌王国,也是一个数字大国。数字与诗歌尤其是与唐诗有着不解之缘,数字是构成唐诗气质体魄的文化基因;唐诗也沾染着中国数文化的意蕴与精神,留下了许多不乏数字美的佳句,是数文化的诗,也是诗的数字化。据统计,一部薄薄的《唐诗三百首》,嵌入数字的诗歌就有130首,更不必说《全唐诗》了。数字本身既没有形象,也不能抒情言志,但经诗人妙笔点化,却能创造出各种美妙的艺术境界,表达出无穷的妙趣。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一册课文《〈咏柳〉赏析》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这样新颖的构思,这样清新的艺术境界,即使在唐诗里也并不多见。”初看没什么,可细一琢磨,它是有毛病的。因为《咏柳》本身就是一首唐诗。作者说它有“新颖的构思”、“清新的艺术境界”目的在于强调它的超凡出众,但“即使”一词却是表示假设的让步。如果这里鉴赏的是一首唐代以外  相似文献   

4.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专家说:“语文教学,若不进行朗读示范指导和练习,也不能算完整的语文教学。”再看看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让孩子们读书,  相似文献   

5.
王维的《归嵩山作》一诗 ,曾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和今人的《唐诗鉴赏辞典》 ,也算是他的名篇了。诗评家一般都认为 ,这首诗是写作者辞官旧隐时“闭门谢客” ,“不想再与闻世事”的心情 (《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 2月版 )。作者之所以退隐 ,“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 :诗中表达的“由安详从容 ,到凄清悲苦 ,再到恬静淡泊”的感情变化 ,“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 ,积极向往的一面 ,也有愤激不平 ,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海出版社 ,1985年 6月版 )。其实 ,这首诗表达的 ,就是那么一…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在唐诗研究中深刻体悟到中国古典诗歌之美。他认为,唐诗的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唐诗的发展是整个唐文化发展之一部分。他在唐诗研究中贯穿了“风格即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十首足矣     
刘心武 《新读写》2008,(4):49-50
香港一家文化机构不久前举办了一项“最受欢迎唐诗”的选举,结果投票者从成千上万首唐诗中票数相当集中地选出十首来。  相似文献   

8.
长安杂记     
正李白说: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于是,长安穿越大唐皎白的月光,破空而来。~~01在一万首唐诗之中,押着汉字的韵脚,作痛饮状的长安,今夜,不再集体邀月,不再集体开怀。不再把散失到白露里的秋兴,由我一个人苍凉地继续下去。就像我不能闲散于关中道上,却开口吟着精神深处的诗篇。长安是一万首唐诗的直接失语者。我是一万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在唐诗研究中深刻体悟到中国古典诗歌之美。他认为,唐诗的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唐诗的发展是整个唐文化发展之一部分。他在唐诗研究中贲穿了“风格即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十首足矣     
据载,香港一家文化机构不久前举办了一项“最受欢迎唐诗”选举,结果投票者从成千上万首唐诗中票数相当集中地选出十首来。列在榜首的是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相似文献   

11.
罗金环 《家长》2023,(25):31-32
<正>今年暑假,一部名为《长安三万里》的国漫脱颖而出,影片讲述了李白、高适二人数十载的深厚情谊,并带领观众掠览了大唐的盛衰变迁,领略了唐诗的绝美风采,也感受了诗人人生际遇的跌宕与遗憾。在电影构建出的“诗歌宇宙”中,书页上遥远的诗人走上了荧幕,随着朗朗上口的诗句响起,惊动了影院中大朋友和小朋友的“唐诗DNA”。《长安三万里》之所以如此引人入胜,不只在于其中精美的人物画面,还在于一首首扣人心弦的优美诗篇。在书中,唐朝波澜壮阔的历史是客观的总结陈述,而诗词则给历史着了色,使其有了声音,也有了画面。  相似文献   

12.
明初崇唐诗风日益高涨,推动了高棵的《唐诗品汇》和《唐诗正声》的出现。他总结并超越了时贤的“世变”观念,形成在时代影响和文学自身发展规律双重作用下的唐诗“正变”观。以四唐为依托,把唐诗各体还原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同时以盛唐诗歌为正声作为阐释唐诗“正变”的依据,构建了其自足的唐诗学体系。但是他毕竟不能完全脱离自己的文化环境,其“正变”观在影响有明一代唐诗学的同时,也暴露出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文化的世界主义与艺术的全球化 ,实则是西方文化沙文主义霸权极量化的扩张。其结果是非西方文化相形见绌 ,花果飘零。”这种新殖民主义就是要把西方的消极荒诞文化扩张到全世界 ,而唐诗中的积极因素却是抵抗新殖民主义的一块巨石。因此 ,在新世纪到来时 ,出版《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很有必要日本《读卖月刊》1994年1月号有文章说 :“20世纪在文化方面没给我们这一代留下多少有益的东西。”又说 :“当中国在21世纪具备了与其人口和面积相称的影响力时 ,中国文化将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大的比例。”果然 ,新世纪的第一年高等教育出版…  相似文献   

14.
香港获益出版公司1992年推出了一项有益的文化活动——“最受欢迎唐诗选举”,则港人推举最喜爱的10首唐诗,结果是孟浩然的《游子吟》得票最多,列为榜首。该诗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逢,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所以能够在盈千累万的唐诗佳作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描写母爱,发扬孝道,而语句浅白,真情流露,感人肺腑。除榜首以外,其余9首依次  相似文献   

15.
都说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但如何用好这个例子使其起到应起的作用呢?到目前为止,我们语文教师更多的是把课文对学生习作的示范功能寄托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上,期待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耳濡目染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否定这一观点,但至少可以肯定它对学生习作而言是低效的.  相似文献   

16.
燕平 《早期教育》2000,(8):32-32
在一次电视台组织的活动当中,5岁的贤贤面对摄像机.为众多的台下观众朗诵了一首又一首唐诗,不仅显得聪明大方,而且很有礼貌。贤贤一定有着与众不同的家庭教育吧?然而,在一个雨天,我却采访到了有关“唐诗”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正>在近日大火的“国风”动画影片《长安三万里》中,唐诗穿越千年时空,仍是如此鲜活滚烫,仍是如此直击我们的内心。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首唐诗唐诗的语言、韵律都很美,情感丰富,意境深刻,是只有中国人才能透彻领悟的文化基因密码。家国、天下、乡愁、理想和奋斗……都是我们共同的情感连接。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首唐诗。  相似文献   

18.
伤春悲秋是历来文学作品中的多出现的意向,是诗人借景感怀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体现了特殊季节对诗人思绪的影响.本文从“古人为何伤春悲秋”这个问题起笔,分析《唐诗三百首》中的“悲秋”诗歌,归纳总结其中涉及到的秋季气象现象,通过对气象现象的分类、分析和总结,探讨气象现象对古代诗人心情的影响,以求解释古人“伤春悲秋”的气象学原由,从而加深对唐诗中的气象意象的理解与认识,丰富唐诗的多元化解读.  相似文献   

19.
课前诵诗一首 课前诵诗一首,即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诵诗一首,或齐读或齐背。这是借鉴古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吟诵法”。事实证明,熟读成诵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许多著名作家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时,都将儿时能背诵《千家诗》《唐诗三百首》作为经验之谈。再者,许多古诗文,节奏感强,  相似文献   

20.
唐诗中的典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是语际转换过程中的主要难度所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对于典故的处理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许渊冲教授翻译的《唐诗三百首》在翻译界得到普遍的好评,其中对典故的处理技巧有其独到之功。对许译唐诗中典故的翻译技巧做出分析归类,以期为中国古典诗歌中典故的翻译提供可鉴之资,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