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明代白沙先生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里说的有疑,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能发现问题。要想叫学生能发现问题,老师就应尽早尽多地发现问题。一年来,我使用新教材就发现它存在不少问题。学生受了我的影响,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经过分析、思考、讨论、研究,一一解决了问题。学生懂得了“为什么不应该那么写,而应该这么写。”这对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的形成,思维能力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把平时的做法,总结为一句话,这就是要求学生读书时,注意课文里的句子是否符逻辑、合情理、  相似文献   

2.
语课内学习应贴近生活,还原生活。教师要把课内语学习变成学生的精神追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语,用语。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语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素养。如把呆板而单调的复述课变成说评书、分角色讲事故、导游、推销、广告等;把单纯的读书  相似文献   

3.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说他的读书是“好读书而不求甚解”,这固是自谦自责之辞。而事实上,“好读书”、广览博读正是学好、用好汉语言文字的必由之路。可是,审视一下如今的语文教与学的实际情形,走的正是与之相反的道路:不“好读书”,而好求“甚解”。请看,有的语文教...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文本解读可不求甚解。"这话我不敢苟同,充其量我也只能赞同一半。在学生解读文本时,可如陶渊明所言":好读书,不求甚解。"然而,《说文解字》云:"读,诵书也。""读"字的本义是背诵朗  相似文献   

5.
晋陶渊明在自传《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句中的"不求甚解"显然不同于现在常指的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那么,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课本注释为"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课堂上经过师生合作探究,大家一致赞成这个理解。  相似文献   

6.
近来读刊,常见抨击人文性课堂的言论。比如有人认为:“很多教师不读书,不学习,不长进.靠着在大学里学的一点家底和一本教参包打天下。执行旧大纲的时候就搞“语修逻文”,实行了新课标马上就弄出“人文性”来,把语文教学理解成跟风、赶时髦,甚至是做秀。”  相似文献   

7.
认识叶圣陶的略读学习指导观具有重要意义。略读学习指导在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略读学习宜用同一的教材,且应分量适当。“提纲挈领,期其自身”是略读学习指导的原则要求。略读学习指导的过程分为读书前指导、读书中指导和读书后指导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朱光潜先生在《谈读书》中说:“比方有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小说命运尚且如此,说明、议论等体的阅读呢?由此推广到其他方面的语学习,下场更是可想而知。语确实陷入了这种尴尬的怪圈。以阅读为例,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9.
《多读书 ,力求甚解———兼谈学习英语的“方法”问题》一文写得好!作者用自己几十年的学习、教学实践 ,向人们说出一个大家原本十分熟悉的道理———知识的积累在于学习 ,学习在于多读书 ,而读书则须要求甚解。可惜 ,这个道理被当今“应试教育”的功利思想模糊了。作者的话虽多是说给学英语的本(专)科学生或研究生听的 ,但对我们这些已经从事英语教育多年的中学英语教师说来 ,亦有着十分清楚的教育意义。我们不仅要自己多读书 ,还要教给学生多读书 ;不仅读 ,而且要力求甚解 ,从而真正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而不是把精力放在今日求“这法” ,明日求“那法”上。须知 ,知识积累多了 ,就会生出自己的“法”来 ,而这种自己的“法” ,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我们将刊发在《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创刊号)上李玉陈先生(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的这篇文章 ,全文转载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读书,这是每一个中学生获取各门学科知识的主要途径。从阅读的智力价值看,阅读是人类获得知识的一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有人把阅读称之为“学习之母”,有人把它说成是“智慧之源”。由于阅读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而,读书便成为人们积累、保存和传播知识的重要手段和认识、改造世界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语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对于这样的观点,语教师想必多已接受。但到具体操作的时候,语教学如何走向大课堂,语学习如何实现生活化,却鲜见有人讲出个一二三四来。语课堂教学还是被强调过了头。这个“模式”,那个“步骤”;这个“优化”,那个“提高”;到头来,还不是把学生的语学习兴趣、语学习思维、语学习习惯来个五花大绑,押赴“弑人不见血”的考场。  相似文献   

12.
默读是语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读书方法。当前,阅读教学中默读的弱化甚至缺失现象,造成了语教学新的失衡。理性反思默读在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让默读回归,不但有助于匡正阅读教学的失衡,而且有助于造就有“精神底气”的“读书人群”,其意义甚至超越了语学习的范畴。  相似文献   

13.
一近来读刊,常见抨击人文性课堂的言论。比如有人认为:“很多教师不读书,不学习,不长进,靠着在大学里学的一点家底和一本教参包打天下。执行旧大纲的时候就搞“语修逻文”,实行了新课标马上就弄出“人文性”来,把语文教学理解成跟风、赶时髦,甚至是做秀。”①再如有人认为:当下  相似文献   

14.
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又有人以为学习语文课之目的惟在作文,读书盖为作文之预备,故讲读之际,喋喋言作法,言技巧。我则语之以读书亦为目的。老师能引导学生裨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果能不为死讲乱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读书往往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应该提倡嚼词品句,培养爱读书求甚解的习惯。所谓读书求甚解的习惯,就是自觉地通过语言文字的咀嚼,求得对文章的词句段及思想内容透彻理解。  相似文献   

16.
对语教师来说,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在其学习、劳动甚至游戏过程中,具有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其活动就其自身的认识发展而含有某种新颖性、独特性的能力(如解题时的新思路新方法,阅读时独特的体验,习作中独到的见解等等)。要做到这一点,语课堂教学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必须把读书、思考、积累的时间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在观念上要更新:  相似文献   

17.
价值引领:应然的选择 语教学争论了几十年,其功能定位还是不很明晰。有人教了一辈子语,对语本质的认识依旧朦胧不清;有人学了十多年语,其灵魂仍然远离着语。说得不客气一点,多半的语教学只是帮助人们完成了语言字的普及工作,而很少引领人们去收获一份心灵世界的感动。完整的语教学其全都内涵远不止这些,它既不只是古人所谓的识断句,  相似文献   

18.
取经之路     
有人把读书比作是喝香醇的咖啡,有人把读书比作是听优美的音乐,而我把读书比作是上西天取经,艰难而又富有情趣。  相似文献   

19.
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它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广义上讲,学风包括学校领导治校、教师治学及学生的学习风气。有人曾把学风形象地说成:学风,是读书之风,  相似文献   

20.
在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训练,教会学生怎样读书,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学习并领悟。在阅读的基础之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解疑,让他们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自主学习研究中,自主感知,自主发现,拓展知识,发展创新素质,激发学习语的兴趣,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