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内容,主要讲述地球运动的特点和地理意义,是前两节"宇宙中的地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内容的深化,为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作铺垫。这四节内容逐层递进,从宇宙空间逐渐缩小到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运动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二、知识结构及内外部联系分析  相似文献   

2.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教材分析】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地球的圈层结构,熟悉了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本章内容学习地表岩石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气和水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动力。本节课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对地壳和地表形  相似文献   

3.
一、借助引言 ,说明特点“同学们 ,通过前面几章的学习知道 ,地球在结构上有一显著特点 ,这就是圈层构造 ,即从地心向外 ,可以把地球分成若干同心圈层。如以地球表面为界 ,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可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内部圈层又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前面学过地球的外部圈层 ,本节再来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教师一边讲述 ,一边板书 (附后 ) ,既说明了地球的圈层构造特点 ,又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圈层构造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二、巧设比喻 ,突破难点本节涉及地质学概念多 ,物理知识…  相似文献   

4.
曹元 《地理教育》2014,(10):14-15
正一、地位作用本节内容选自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三节,是在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和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桂林山水成因的剖析,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感知。从知识层面说,也是对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容"流水侵蚀作用"的补充,使学生认识到流水溶蚀是流水侵蚀的一种特殊形式。二、内容分析课程标准对喀斯特地貌及其成因虽未作出显性要求,但作为一种地理素养和高考高频考点,有必要进行  相似文献   

5.
刘绍春 《地理教育》2012,(Z2):21-23
一、知识构建"地球的圈层结构"是自然地理中地球知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湘教版、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没有编排专门的章节,但集中、详细编排于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中),本节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在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中,大气对人类具有独特重要的意义,因此,教材第二章就讲大气。旧教材的名称是“地球上的大气”,是从圈层构造的角度讲地球本身的结构和特点;而新教材的名称是“大气环境”,更突出了“以人为本”的人地关系,讲授的内容大多保留了原教材的重要知识点,只不过对知识结构作了适当的调整,加强了大气环境在人类活动中作用的教育。本节教材是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对人教版地理必修1中《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一节进行教材微观分析。首先简述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接着分析其结构与联系,重点分析这一节的知识结构、表述结构、内部联系、外部联系,其中外部联系要分析该节地理学科内的联系、科际联系、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其他联系,据此提出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并对教学重难点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几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一、知识构建 "地球的圈层结构"是自然地理中地球知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湘教版、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没有编排专门的章节,但集中、详细编排于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中),本节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了解地球的内外部结构其实质是了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科学的探索精神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鲍辉 《考试周刊》2012,(37):20-21
一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是一个横断学科,它与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圈层或某一个层圈中部分要素的学科都有密切联系,同时地理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中学地理教学的内容可能因此而涉及方方面面;区域性特点是因为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不均,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包括不同要素之间关系及其在区域整体中的作用,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都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
“图表不仅是研究地理学最必要的工具,而且是最直观、最简明的地理‘书’”。在地理教学中,把图表和文字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地理知识反映在图表上,使图文相互补充,相互配合,进一步将知识具体化和规律化,可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图表法在“地球的内部圈层”一节中的应用作一探讨。“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对地震波的研究;二是地球内部各圈层的概况和特征。在教学中分别利用简图突出的表现性、简表明晰的概括性将本节内容分层阐释。具体教学过程如下:一、复习旧知识(一)…  相似文献   

11.
刘宇 《地理教育》2014,(Z1):24-25
正一、教材分析本节在修订版课标中要求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由于亚洲是七大洲中最大的一个洲,同时也是我们生活的大洲,按照"选择我们所在的区域"区域选择原则,教材选择亚洲作为大洲学习的案例。与旧教材相比,本节改动较大,将亚洲的位置和范围从亚洲的自然环境中分离出来,独立成为一节内容。这样调整有以下优点。  相似文献   

12.
比较与分析美国高中教材《生物·生命的动力》与我国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关于"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节内容,从教材导入、本节预览与本节聚焦、教材的正文部分、教材的旁栏部分、教材所用插图的分析等方面来寻找两国教材设计编写的差异和各自特点,以期达到相互学习和借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一、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本条"标准"有三个要求:一是学生要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即"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二是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三是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二、教材分析本节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三节。"城市与地理环境"共三节内容,第一节是  相似文献   

14.
一、知识构建 “地球的圈层结构”是自然地理中地球知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湘教版、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没有编排专门的章节,但集中、详细编排于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中),本节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了解地球的内外部结构其实质是了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科学的探索精神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为例,通过分析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所处地位、与新课程标准之间的契合度、具体内容组织结构与表述结构等来解读教材。这不仅有利于我们能够了解如何进行地理教材分析,也有利于提升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6.
张巧  甘露 《地理教育》2014,(10):20-21
正一、课标分析必修1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内容要求中提出:"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本课标要求学生结合实例,运用资料,在梳理地理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地表形态如何影响聚落的规模、分布、形态及发展。二、教材分析"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是湘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在内容上比较独立,前后联系不大,涉及到部分初中知识。本节内容是地形条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新教材的特点是条款式、结论性的语言很少,地理图  相似文献   

17.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从本节开始,正式进入了世界地理知识的学习,本节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看似十分简单,但由于初一学生空间概念差,有关分布的知识并不容易掌握.同时,本节又是学习世界地理所必需的准备知识,对七大洲地形的特点,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世界的气候、自然景观、自然资源以及分区地理等整个世界地理的学习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考虑到与第1、2章的联系,这里又安排了地球仪的使用及较多地图的阅读.  相似文献   

18.
[地球的内部圈层]难点的突破卢前荣“地球的内部圈层”这节教材有两个难点:一是地幔,学生搞不清地幔物质成分、软流层物质的物理性状;二是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圈,学生对三者位置、圈层划周容易混淆,并导致地壳与岩石圈的概念分不清。前者是由教材分析确定的,后者是...  相似文献   

19.
一、教材分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及规律和地球的圈层结构,并详细学习了地球上的大气和水。第四章则是在前面几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述大气和水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外力。当然,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不仅有外力作用,内力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内地理教材与配套图册版本很多,怎样在地理课堂中将这把利器的效用发挥到最大?结合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图册必修第l册(以下简称新图册)中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内容分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