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冰雪山水画家的黄山情结 于志学1960年开始研究雪景画,在技法上创造出"雪皴法、泼白法、重叠法、滴白法、排笔法"及"画山无石、画林无树、画树无枝"的三无画法;在理论上提出"南黑北白、南虚北实、南以石画山、北以树画山"和"墨有韵、白有光"等新的美学思想,创造了中国画新的样式——冰雪山水画.冰雪山水画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和独...  相似文献   

2.
冰雪山水画之所以开宗立派、标树当今,就在于她美。 冰雪山水画何以美? 十一年前,我着手编著鉴评本《宋词三百首书画集》时,就提出了这一设问。当时是中国美术最为重要的一个转型时期。历经“文革”的反思,人们对美的体验渐由朦胧而至鲜明。新的直觉、新的个性被鲜明地提设至美的殿堂,让人去感悟、去思想。人们再一次发现,传统的土地上,除权力话语、权威话语外,还有精英话语。他们的思想性更有一种批判的魅力,创造的魅力。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出于著书且回答问题的需要,我认识了志学先生,认知了志学兄思想的深刻。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的山水画画家中,黄宾虹的晚年变法,其结果成为“黑宾虹”,使所画“黑密厚重”,其实,他有许多作品,都在于白处用得妙。于志学画冰雪山水,则成为“白志学”,但看他的画,不少地方的成功在于用墨上,所以我说他的冰雪山水为“白银世界三斗墨”。 王伯敏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办、北京双全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协办的周尊圣“天山山水画”学术研讨会曾在北京国际艺苑举行,美术研究所所长邓福星作学术主持,于志学、薛永年、徐书成、王春立、邵大箴、徐恩存、夏硕琦、陈醉、胡明之、陈瑞林、赵力忠、孙克、杨悦浦、杜哲森、李一、王镛、吕品田、陈正明、翟墨等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对周尊圣的“天山山水画”以及对当前的山水画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邓福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美术观察》主编,本次研讨会学术主持): 周尊圣是一位青年画家,虽然知名度现在还不算太高,但人很有才气很刻苦,作品有特点,我对他的画很喜欢,他是志学先生的弟子,起初画冰雪山水画,后来以天山  相似文献   

5.
孙克 《文化交流》2016,(2):46-47
正刘祖鹏生活在浙江湖州,擅长画江南水乡风光。从他的作品里,我感觉得到他对这块土地有深深的眷恋,也正是这江南水乡,给予他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他凭借出色的艺术天分和格外的勤奋,终于成就为具有鲜明艺术个性和画风的中国画家。观刘祖鹏的山水画,有种别开生面的感觉。他的以江南水乡为主题的水墨山水画风,不但在北方画家中找不到,就是在盛行此种水墨技法风格的浙江,好像也很独特。中国山水画历来有南北之分,从地域的不同所造成的人文特征看,形成某些差异显然是客观存  相似文献   

6.
在八十年代初期,地处祖国高纬度的北疆边陲,崛起了一支冰雪画派。他们以弘扬博大深邃的北方精神、展示北国多姿多彩的冰雪自然风光为主旨,以强大的艺术阵容、饱满火热的激情,创作了一幅幅充满北方文化韵味、新颖独特的冰雪山水画作品。仅自1983年至1986年短短的几年间,就有1259幅美术作品参加了国内外的美术展览,有402幅作品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和反响,在美术界刮起了一阵冰雪热旋风。冰雪画派在北方大地的兴起与发展,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是历史的选择,是社会大环境对一个地域文化艺术现象的接受,反映了当代中国美术对于变革中国传  相似文献   

7.
我对冰雪山水画的研究,已有整整40个年头。在这漫长的40年里,我在没有任何参照系的情况下,苦心独诣、反复摸索,孜孜以求中国画新的表现题材和新的表现内容,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逐步成熟,从无样式到创造出新样式,使反映北国风光的中国画新画种——冰雪山水画终于冲破重重阻力破土而出。临近世纪之末,我静下心来,细细回顾和思索我这40年里走过的路程。我这40年,基本可以概括为两个里程、三个阶段。从1960年开始研究雪景画,我改革了中国画的调剂,寻找到了表现冰雪山水画的生命线——矾水水痕线,有了初步的冰雪山水画的模式,直到我在大自然中发现了“雪地上的河水总是黑的”这一自然现象,克服了画面墨气不足的弊病,创造出冰雪山水画一系列技法,在1979  相似文献   

8.
华拓先生乃我国当代著名的青绿山水画大师.是继”新金陵画派”钱、亚、宋、魏之后的又一翘楚.多年来他对青绿山水的探求与创新,为当代山水画”重色”、“重彩”的新态势寻绎了一条“净界美”的道路。这“净界美”是源于他对青藏高原的壮游后.感悟到大自然与宇宙问那浩阔幽深的生命情怀,对人性中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流变的震撼。观他的作品,我们读到了他那“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纯、净”的人格精神。在此.我们展示华拓先生近年来的部分作品与您共享。(石延平:《中国水墨》副主编、大连大学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书画篆刻家、美术史论家、音乐评论家。)  相似文献   

9.
紫枫 《文化交流》2005,(3):48-49
在声名远播的浙江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我见到一幅平日少见的火笔山水笔画,此画气韵沉雄,色彩斑驳,线点银钩铁划,颇具艺术功底。经朋友介绍,在永康采访了画的作者王可农。在王可农的工作室里,有机会浏览了他创作的各种题材的作品,原来他对火笔画只是偶尔为之,平时创作较多的还是水墨国画,特别是在山水画上下过苦功,他在从艺道路上所付出的心血,简直到了"埋笔成冢,研铁如泥"的地步。十几年来,  相似文献   

10.
曾先国是中国青年画家中的佼佼者,他的山水画已具有独到之处。在继承和发扬中国山水画的优秀传统的同时,曾先国也不断地创造性地发挥他的个性和爱好。他的山水画有壮伟之象、莽然之气,在体势上浑厚博大。他还打破了古代山水画的程式,创造了许多自己的皴法、点法,因而画中水有他自家之波,草木有他自家之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相似文献   

11.
孙剑 《生态文化》2012,(3):34-35
以山川自然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画山水画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基础。在中国最早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中,南朝画家宗炳提出"山水以形媚道"、"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等山水美学思想。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中国山水画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完备的美学体系。宋元山水画在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更使其成为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面对中国山水画如此辉煌的成就,如何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继承并发展传统绘画成为当代中国画画家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突破清代以来山水画创作陈陈相因、一蹶不振的困境,一批山水画家大胆走向生活,通过贴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中国画最突出的成就在人物,水墨人物画以“现代浙派”为一大劲旅,而出身于“现代浙派”的吴山明,又开创了不同于师辈的画风,贯通了传统与现代,融会了人物与山水,神韵生动,淡远空明。其意象、境界和笔墨之美,显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在当代画坛上独树一帜。“现代浙派”中的佼佼者吴山明是“现代浙派”第二代中的佼佼者。正当他寻找更适合于自己的审美方式与造型方式之际,新时期对古今传统的反思、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开放,为水墨人物超越前辈提供了多种可能,题材选择从聚焦英雄人物扩展到芸芸众生,意蕴表达从思想感情的高亢昂扬到精神生…  相似文献   

13.
紫枫 《文化交流》2003,(4):38-39
中国美院国画系教授周沧米,早年从事中国画人物画创作,深谙传神之奥。步入中年后随性之归依,他专攻中国山水画,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边陲五岳,曾三上黄山,四入巴川,后结庐雁荡,抒写家山丘壑。沧米先生的山水画以水墨居多,偶施彩色亦必清淡雅致,以不伤墨韵为原则。所作构图丰腴饱满,往往层峦叠嶂,  相似文献   

14.
初识耿明     
初识耿明,只见他满头花发,清瘦的脸庞上架着一副宽边眼镜,交谈之 中,我觉得他是个热诚和蔼而又严肃认真的长者。我要求看他的作品,他爽快的答应了。 耿明先生擅长工笔重彩花鸟和水墨山水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以及在省美展中获奖。看耿明先生的画能悟出两个字:真诚。有一种恰似音乐的旋律直灌心灵的感动。从耿明先生的画中还能看到两个字:激情。他的画有着迫人的气势,苍厚、劲健、丰满、凝重……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严谨的艺术表现展示了耿明先生的画品和人格。  相似文献   

15.
18世纪以前,西方和中国都强调诗画相通论。18世纪,西方逐渐开始强调诗画相异论,而中国则继续坚持诗画相通论。王维从山水画创作实践开始了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画中有诗”路子;苏轼从文艺理论的高度引领了古代文人画的诗意创作,推动了诗画一律化进程;倪瓒的山水画创作达到了“画中有诗”和“诗画本一律”的艺术巅峰。中国古代山水画之“画中有诗”,就是象外之意、画外之音,是通过意象和意境所传达出来的画家的丰富意绪,是画家对历史、社会、自然、宇宙、人生等诸方面有了深刻体验之后通过画面所渗透出来的浓郁情感。画中有“神”,画中有“意,”画中有“我”的创造,也就是画中有“诗”。  相似文献   

16.
正清代名重一时的新安派布衣画家戴本孝,善画山水,艺术上主张师古而不拘泥于古人成法而"我用我法",画山水尤其强调"师法自然""以天地为真本",并以篆刻"师真山"(见封底)为铭。人类社会师法自然创造出了无数人间奇迹,是不断认知自然的智慧升华。就画艺本身而言,"师真山"少不得临摹前人山水画作品的研习历程。所临习前人作品的山水,已非"真山水"矣。因而,"师真山"所创作的那已非"真山"的山水画作却是由画艺展现的  相似文献   

17.
感受亚明     
今年6月,笔者的四件焦墨山水画应邀参加了江苏省国画院主办的《今日水墨·全国中国画名家作品巡回展》。虽然多次到南京,但没有到江苏省国画院去过。展览期间,作为一个画家,对全国极为少见的花园式画院产生了兴趣。江苏省国画院坐落在南京市内的一个小山坡上,树木葱郁,环境幽静,简直就是一个非常适合画家创作的艺术园林,房屋设置之起伏、虚实与周围树木、山石浑然一体,整体构思策划上可谓是独具匠心。当有人告诉说,这一切都是画家亚明的大手笔的时候,笔者颇感意外,但于惊异之中却立刻感受到了亚明的魄力,感受到了一个艺术家的整体魁力。几乎是与此同时就想到了亚明在太湖之滨的东山小镇居住过的“近水山庄”,想到了合肥包河之滨的亚明艺术馆。这些与亚明有关的院馆,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既是艺术的天地,又是极为完整的园林景点。这使我想到亚明与亚明的艺术。  相似文献   

18.
高罗佩作为荷兰知名汉学家,涉猎中国古代文化多个领域,他曾经对中国古琴音乐艺术美学和文化内涵进行开拓性的研究,为中国古琴文化的传播做出很大贡献。高罗佩对以古琴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雅文化的研究跨越国界、透彻深入,远远超出音乐学范畴,而成为文化研究领域典范。本文对高罗佩在研习中国古琴和撰写相关专著时的文化选择、论述方法、得失贡献等内容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向外推广交流寻求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提起长江三峡,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在群山峻岭、悬崖绝壁之间,一条宽广的河床,那里水浪翻卷,湍急川流。烟云缭绕,旖旎壮观。历史上这里不仅是中华民族交通商贸的重要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纽带。画史上,以画长江三峡为主要攒攫题材的作品屡见不鲜。建国以后,随着民族统一的复兴,当代画家李可染、傅抱石、陆俨少、吴作人等相继创作了以三峡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尤其陆俨少以古铸新描腾雾之气,品肖于神似,更令人心旷神怡。 岑学恭是二十一世纪“三峡画派”的创始人。其贡献在于:他凭着长期对三峡的酣浓情感,致力于三峡的考察与研究,完成了三峡从自然美到艺术美的升华,创造了与当代大画家们所不同的绘画形式,达到了前人所未曾表现的新领域,且能影响着一大批聚集麾下的艺术者。他笔下的长江三峡、山光烟霞,葱茏碧透,林木清翠,奔流急湍。其作品笔酣墨沉,气势恢宏,豪情逸飞。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画面带来的三峡人间仙境般美感,更是生命状态无极永恒的觉悟感悟。 为了使广大读者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岑学恭先生艺术的履痕,本期的《时空人物》专栏特选辑了他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早期作品,与八十年代后形成“三峡画风”的作品一并刊出,相信读者从中会得到某些启迪。  相似文献   

20.
正罗工柳是一位作出卓越贡献的艺术大家,也是一位美术教育的名师。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展现出革命文艺理想、彰显时代精神的绚丽光彩,成为中国美术在现当代历史中前行的标志。他的艺术观念和美术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培养新型艺术人才富有重要的启示。在浙江宁波美丽的东钱湖畔,由华茂集团建造的浙江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罗工柳专馆中收藏着他的大量作品,部分精品日前开始展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