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高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是戏剧文化大省,随着艺术教育的普及,一些高校相继开办了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教育。笔者对这些高校的教学单位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考察近年来的戏剧影视表演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深入分析和思索我省的戏剧影视表演教育现状,面对社会转型期的艺术市场需求,剖析现阶段存在的不足,以促进我省未来的戏剧影视表演艺术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2.
戏剧与电影表演有同有异.文章从演员表演的环境,演出的过程和观众的角度三方面对戏剧与电影这两种视听艺术的差异性进行探讨,旨在揭示戏剧与电影二者不同的艺术特性造成了戏剧表演与电影表演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戏剧冲突”不仅是表演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也是表演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爱尔兰剧作家乔治·伯纳德·肖曾经说过“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纵观历史,从古希腊时期到文艺复兴时期,再到近代,戏剧工作者们对戏剧冲突的研究和探讨从未停止过。《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戏剧冲突”的定义是:“戏剧冲突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戏剧冲突在作品中的表现方式分为三种: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与自我的冲突、人与外部环境的冲突。影响戏剧冲突的主要因素有人物性格、内心活动、动作与反动作,以及剧情发展。该论文试图通过梳理戏剧冲突的概念及其在表演中的应用等方面的问题,结合着自己的演出创作实践经历,对戏剧冲突在表演中的重要性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戏剧是我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将演员的舞台表演作为整个艺术体现的中心内容。戏剧表演过程中,演员不仅仅是展现演技的主体,更是舞台上的主要输出,他们形成了戏剧舞台表演的规律,以及鲜明的形体特点。要保证戏剧舞台表演的完整性,就需使表演具有一定的节奏性,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演员的表演与现实场景更好地结合,提高戏剧表演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5.
戏剧表演从始至终都无法忽视剧场空间的存在,当表演成立的那一刻开始戏剧空间就在无形中产生了。戏院从最初的露天剧场演变至今,不再单单是局限于现有的规定空间内,无论在任何地点任何场所,都可以成为发生事件的地方,演员和观众的关系也产生了质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电影、电视、戏剧、歌舞等都是表演艺术,表演艺术都是综合艺术,它们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把艺术信息传达给观众。电影、电视则通过声光技术合成,在屏幕上再现故事情节,把艺术信息传达给观众。戏剧、歌舞则  相似文献   

7.
戏曲的基本性质属于表现性艺术。戏曲艺术的个性及表演形式的特征,从戏曲剧本的文学形式上看,它是剧诗。从戏曲演出的艺术形式上看,它是歌舞剧。戏曲的唱念是音乐化、吟诵化之歌,戏曲的做、打则是身段化、节奏化之“舞”,由于诗、歌、舞都是表现性艺术,因而戏曲是一种表现性戏剧。  相似文献   

8.
论《大唐西域记》所载佛说《毗摩罗诘经》遗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唐西域记》所载佛说《毗摩罗诘经》相关遗址与《维摩诘经》文本之间的对照、比较和分析,可以确定,诸遗址是维摩诘故事宗教仪式表演的场所,《维摩诘经》文本的形成则是以这种戏剧化的仪式表演为背景的。以宗教仪式表演为背景的具备戏剧特性的佛教经典是印度戏剧艺术影响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一影响经历了由表演而文本,再由文本而表演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戏曲是一种以戏剧冲突为叙事基础、以情感传递为主要诉求的"剧诗"艺术。戏曲是具有典型"虚拟化"艺术特征的综合艺术之一,同时也拥有最具诗意和象征意义的造型语言。因此,戏曲的语言和音乐元素在"剧"的叙事功能之上,还要强调"诗"的练达、抒情和意境,从而成为表达人物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成为人物及人物背后剧作者直接与观众交流的代言体艺术。本文主要对当代中国电影中的戏曲念白、唱腔、戏曲音乐等听觉语言元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视听语言是指影视的基本表达规则和艺术创 作方法,主要研究影视的思维方式、创作方法和基本语言。电影问世仅仅一百余年.电视的历史更短,但影视艺术理论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却有着很大的发展,从前苏联以爱森斯坦等为代表的蒙太奇理论到法国以巴赞为代表的电影手册派的长镜头理论,到以  相似文献   

11.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囊括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诸因素,通过演员的舞台表演,构成完整的艺术形态,所以中国戏曲又看作是以表演为中心的综合性艺术。如果仅仅是这样,中国的戏曲和西文的戏剧如歌剧、话剧就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了,但实际上,中国戏曲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上与西文的戏剧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包括风格在内的分野,便构成了中国戏曲所独有的审美特点和艺术规律,具体地说,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声乐表演是人类的精神产品,在声乐表演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复杂的心理活动。良好的情感表达能力以及正确的表达方式是表演者提高表演水平的重要基石,更是表演者在声乐表演时完整表现艺术作品的有力保障。本文强调用情感力去理解和诠释声乐表演,具体分析了丰富的思想内涵,深遂的艺术眼光,以及娴熟的技巧表达在声乐情感表演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人的共识符号,也是人类结成稳定共同体的依据和内在动力。其中,精神文化的传承或再生产,是这种共同体的内聚和认同的源泉。电影艺术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电影艺术,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1948年被誉为“中国现代电影前驱”的费穆拍摄了他的巅峰之作《小城之春》,电影中浓烈的诗意韵味,透露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中国传统美学的幽香。2002年中国“第五代导演”田壮壮拍摄了同名电影《小城之春》,以跨越时空更加理性客观的感受致敬经典故事。两版《小城之春》,两代中国电影导演,在横跨54年的同题诠释中,向我们传递了如何通过电影艺术来识别民族身份的重要话题。该文拟从不同时期电影人将电影语言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不懈追求,谈对中国电影创新发展的思考与期许。  相似文献   

14.
京剧在舞台演出中所呈现的重要特征首先表现在它的综合性。它由文学、音乐、表演、舞美、化妆、道具及服饰等多种艺术元素所组成,连书法、绘画也都融入到京剧艺术整体中去。  相似文献   

15.
电影是时空艺术。与戏剧不同,电影在表现时间与空间上更加自由。时间在电影艺术里主要表现为持续关系、共时关系、重置关系;在空间形态上,电影分为同一空间、延续空间和分立空间。正是这种时空表达方式上的多样性,为电影展现世界提供了更多的角度及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戏曲表演中的许多程式化动作,均来源于日常生话的习惯性动作。 戏曲表演中的许多动作是将生活中的习惯性动作加以提炼,附之以特定的艺术形式中,表述为戏曲的程式化语言,让观众一目了然,理解那些经过加工了的动作所表述的剧情含义,人们日常生话的口语:打圆场,实际上已经是戏曲表演中的一种程式化动作反馈于日常生活语言。但戏曲舞台上的圆场已经与日常生活语言中的圆场有着不同的含义了。  相似文献   

17.
做为表演艺术的杂技,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后,已从最初的纯技巧表演逐步形成为一种以技巧为核心的综合艺术。这已是杂技发展的总趋势,形成无可争议的事实,成为杂技界朋友的共识。杂技的这种发展变化是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更是观众不断提高了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因此,杂技艺术的发展和进步,既是演员自身对客观事物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准确把握,也是审美观念推动的结果。 一场杂技表演的成功与否,就在于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能否触动观众心灵中的审美神经,打动观众的情感中  相似文献   

18.
根据美国电影《十二怒汉》改编,由中国青年戏剧导演徐昂执导的电影《十二公民》,由于其极具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改编和实力派演员对剧中人物的完美塑造,该影片不仅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同时也获得了业内的一致好评。本文主要从故事情节的本土化、人物设置的本土化、群像演绎与人物塑造的性格化等方面,具体阐述了《十二公民》的成功改编。  相似文献   

19.
在数字媒体时代背景下,技术手段可以辅助电影演员进行人物形象创作,但演员对人物情感的生发和表达无法脱离其生活体验和个人关切。鉴于此,该研究试图探讨电影演员如何在科技理性的影响下,发挥其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物情感创作过程中坚守情感表达的人文意蕴及价值。具体而言,该研究以具代表性电影作品中的表演创作为例,剖析人物情感生发及呈现过程中的有效路径,强调演员的“本真”情感创作。最后,希望该研究能够为数字媒体时代下演员的情感创作提供借鉴,并倡导关注电影表演创作中人物情感的呈现,注重其背后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20.
安怡 《文化学刊》2011,(1):71-75
戏剧艺术虽然在传统观念中已经是古老的"夕阳艺术",但是在欧美它却被视为需要从业人员拼智慧、拼想象力、拼创造力的创意产业。当它一旦注入了现代艺术元素和现代市场营销机制,就会成为既受观众喜爱,又能创造巨额票房的现代艺术产业。我们的戏剧从业者应重塑艰苦奋斗的精神,拿出戏剧人特有的智慧,找准定位,勇于创造,主动出击,打开市场,才能尽早远离阵痛,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