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鲁迅时间意识的建构契合了20世纪中国文学转型的时代语境,以其文本为参照系,能洞悉其时间意识的文化成就和思维特质。具体而论,鲁迅时间意识的嬗变主要呈现出如下轨迹:由早期的批判静态时间的进化意识,到中期的关注主体存在的中间意识,再到后期的实践古今融通的历史意识。以"时间意识"的角度切入有助于扩充鲁迅主体思想内涵的广度和深度,也能将鲁迅的文学想象放置于"现代性"这一背景中来观照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坛的十八年中,始终处于各种文学事件的中心位置,他的文学生命和中国现代文学历史深刻地融合在了一起。鲁迅之所以能够如此深刻地进入历史,最为关键的原因在于他时刻坚守自己的独立性。具体到历史状况来说,鲁迅从来不会对任何一种新兴理论表现出盲目的顺从,而总是表现出时抗的立场。这种对抗使鲁迅不能成为历史的先驱者,却让他坚守了自我的主体性,从而深刻地进入了历史。  相似文献   

3.
在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中,体验的时间结构是纯粹自我的功能方式,是绝对的主体性。在这种意义上的时间意识的背景中,真正的个体性问题得以凸现,但又以原被动性的方式被时间的综合所融化。对胡塞尔来说是有意义的无意识,在意识开端的几微之处,仍然体现了主体性的时间的被动综合。反思使得自我具有真实的即实项性的存在,而这正是建立在时间意识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上半叶,庞德和鲁迅作为不同历史环境中的两个重要翻译家在其翻译过程中都曾因为引进原语文本的语法结构特征而创造出不通顺的翻译。这种不通顺的翻译极大地体现了译者对原语文化的包容和接受,实现了译者的文化主张,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彰显了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中产的智识阶级分子”“生产者”和“过客”三个层面切入讨论鲁迅的杂文创作和主体意识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鲁迅的知识分子式的主体意识在其杂文写作中的呈现为对知识分子的批判。知识分子意识对于鲁迅而言,不是身份意识,而是主体意识,他在变动的历史场景中坚持自我,又不断地丰富自我。而且,也正是因为鲁迅以主体意识对待知识分子意识,所以在鲁迅的杂文写作可以看到鲁迅主体意识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小说世界是一个线性时间缺位的世界。轮回时间意识是鲁迅小说最具活力,也是最富想象力的一种时间形式。它通过个体事物、人或单个事件、场景等在时间中反复出现,演绎着一出轮回的悲剧。鲁迅在竭力反抗着历史的"重复"与"循环"的同时,也在自觉抵制内心深处潜藏的轮回意识,最终从时间轮回的怪圈里突围,真诚地昭示中国新生的希望。  相似文献   

7.
鲁迅把一种全知全能式的第三人称叙述方式转变成了有限制的第三人称叙事。这可以说是一种叙事视角的内在变化,这种变化使得其第三人称叙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叙事意义。特别是其《故事新编》里的第三人称叙事,赋予了小说人物独特的历史穿透性,映射出鲁迅强烈的现实主义情怀和主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之际,新兴士群体形成,其形成标志是文士主体性的生成。在文士主体性研究的视域下,宋玉作品开创了中国文人时间意识的特定内涵——时间焦虑。文士的时间焦虑指文士对年华流逝而功业难成的人生困境的焦虑,它源于文士所感受到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是由文士高扬的主体性与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建设之间的矛盾所引发的,主要表现为季节意识。宋玉消解焦虑的方式是探索和追求"守高"的文人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主体性的生成不是从无开始,而是从有开始;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不是无开始,也是从有开始。准确地说,是从有待生成的起点开始,历史的延续是大学生主体性不断生成的前提。20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五件大事,分别对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主体性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历史影响,大学生主体意识表现出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死亡意识的出现与中国传统文化、近代历史、鲁迅的国民性研究、西方文化思潮的引入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小说死亡意识不仅表现了中国文化直面死亡的勇气,也使中国生命结构的组合出现了某种转折,是现代中国重建新的生命观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鲁迅以浙东地区为背景而创作的小说,成为20世纪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吴越民俗文化为鲁迅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无数具体生动的素材和大量的人物、事件原型。鲁迅在吴越民俗文化中心生活了二十余年,吸吮了吴越民俗的养料。在他的小说中展现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吴越风俗民情画,表现出对浙东故土深深的眷恋及对故土人民深深的爱。可以说没有吴越民俗文化这股清泉,就浇灌不出鲁迅这棵文坛的参天大树。  相似文献   

12.
平淡与深切--周氏兄弟散文风格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作人纯散文是一种温情的流露,而鲁迅纯散文是一种热情的倾吐。周作人只求淡淡表示,喜欢折情就理、折情就“知”、折情就事,从情致意味的层面来看,他的纯散文呈现出平淡的风格。而鲁迅崇深入挖掘,重情尚理、移情入“境”、以情驭事,其纯散文呈现出深切的风格。两者均领导了一代文风。  相似文献   

13.
李敖嘲骂鲁迅写的都是“烂文章”,这既不文明,也违背事实。鲁迅毕生思索中华民族历史与未来的命运,他在观察与分析问题时,都衡量它是有益抑或损害广大民众的生存状态。李敖许多对鲁迅莫须有的指责显示了他在这方面的无知和自我炫耀。希望他回想自己青年时代曾经表现出来的正义感和英勇的气概,痛下决心改变这些不良的作风。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萧军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萧军在为人和为文上是深受鲁迅影响的。他一生追随鲁迅并在鲁迅的提携下成长为杰出的革命文学家;他不仅对鲁迅独立的精神人格深为钦仰,且在人生的一路独行中秉承鲁迅人格之独立精神并将鲁迅的侠义质素发扬光大;同时萧军还在文本实践中与鲁迅精神中的流浪气质遥相呼应,并在杂文创作中继承鲁迅杂文现实主义的文风。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精神、思想和人格对胡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鲁迅文学和精神传人的胡风,从鲁迅逝世到1949年共和国的成立,几乎每年都要写文章纪念鲁迅,并且还特意标明是为了纪念鲁迅而写,每一次谈论的问题和重点也有差异。"鲁迅纪念"是现代思想文化和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胡风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他阐述鲁迅精神的同时,也在建构自己的思想文论,维护鲁迅所开创的新文学传统,批判客观主义、形式主义以及宗派倾向。他在复杂的文学斗争中张扬鲁迅精神。  相似文献   

16.
鲁迅作品的权力话语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作品既是文学话语范本, 又是权力话语经典。鲁迅在特定历史人文环境中生成的权力话语, 以强烈的政治敏感性、批判性与前瞻性, 涵盖着深广的时代特征与政治文化内容, 显示出作者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鲁迅的权力话语丰富多彩而独具魅力, 是他反抗被描写开拓出的一条最能描写自己的路。鲁迅的新思想、新创造, 都在催生新的权力话语中被记录下来, 成为一种能够发挥权力话语的精神文本。  相似文献   

17.
鲁迅思想、鲁迅精神,当然包括鲁迅作品,早已越出了地域界限、民族界限,传到四面八方、深入到各族人民心里;鲁迅已成为世界人民的鲁迅.因此本文将从"鲁迅与蒙古族当代文学"这一角度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巴人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理论家,巴人在人格和为文上是深受鲁迅影响的。他一生追随鲁迅并在鲁迅研究上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他不仅严格捍卫鲁迅杂文的历史地位和倡导“鲁迅风”杂文,且在自己的创作中秉承鲁迅杂文文体多样性、对时事反应迅捷、寸铁封喉和言辞朴直庄谐的传统特质;同时继承和完善了鲁迅的乡土世界,其小说不仅力承批判暴露质素,并且提炼出两种新兴的劳动人民形象,并在创作中加强了乡土小说对绚丽环境描写的吸收和承用。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对人性的剖析,特别是对中国人“为人”能力的剖析。在鲁迅的《祝福》中,人的生存状态各异,但都处于非人状态:祥林嫂生不如死,鲁四爷生而非人,“我”生而“无心”,其他众人生而茫然。从这几个形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这样的“立人”观:中国人“非人”,所以需要“利刃”,只有“立人”,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20.
留学日本的生活经历,划定了鲁迅一生的生命坐标,正是这段生活经历,开拓了他的人生视野,改变了他的人生追求,使他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人。留日期间,鲁迅经由多种方式了解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确立了以"国民性"改造、人的解放、创建理想人性为宗旨的"立人"思想,从此他以精神界之战士的姿态,在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中,弘扬了他的这一具有崇高境界的现代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