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洁 《新闻传播》2012,(4):216-219
以中共中央党刊《求是》和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中央党刊《行动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内容分析法比较分析两者对于党员形象的呈现,结果显示《行动报》党员形象在平民化上明显高于《求是》,而《求是》党员形象在模范化典型化上明显高于《行动报》。结论为:新媒体时代下,恢复党员身上的平民色彩,展现他们身上常人都有的追求、困惑、抱怨,也许更来得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2.
郭帆 《东南传播》2012,(9):60-62
本文以2011年《陕西工人报》的报道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媒介中的农民工形象作了解读。研究发现,媒介在报道农民工时,主题集中、立场鲜明、消息来源多样,而且报道呈现出一定的时节性。然而,在农民工的形象建构中,媒介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将农民工塑造为十足的"沐恩者",没有为农民工提供话语空间,报道立场不够客观。  相似文献   

3.
三十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自从成为焦点后,世界都比以往更加关注中国。笔者相信媒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是以印尼《罗盘报》(Kompas)作为个案讨论外国媒体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罗盘报》作为一个印尼最权威的报纸,它到底以什么样的声音来报道中国及塑造中国特定的国家形象。本研究针对印尼《罗盘报》自2013-2014年以来有关中国报道文章进行内容分析,希望通过这份论文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孙娜 《新闻传播》2012,(3):235-236
文章采用定量与定性、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2011年《新闻联播》有关美国的新闻播报文本进行内容分析,试图揭示《新闻联播》常态报道下呈现的美国形象。  相似文献   

5.
王倩 《新闻世界》2014,(11):106-107
美国资本主义"天堂"里的生活情景给中国民众带来了遐想,并成为一些人的追求。然而,这对于一位新闻从业素养极高的新闻工作者——杨刚来说,不过是表面现象。四年的旅美生活,杨刚对于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与思考,并做了详细的报道,终编辑成集《美国札记》出版。本文试从《美国札记》入手,重点分析杨刚美国通讯中的"美国形象"。  相似文献   

6.
黄金报型也就是业内通常说的“瘦报”,最初起源于美国。《今日美国》是美国最瘦的报纸,宽度只有31厘米多。美国发行量最大的《纽约时报》,自1976年9月7日起,将坚持了63年的8栏改为6栏。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的一些报纸也先后采用了“瘦报”的形式。在内地,《北京青年报》、《新闻晚报》、《华夏时报》等,也都先后采用了这种国际报业流行款式。  相似文献   

7.
赵新法 《青年记者》2006,(17):12-13
黄金报型也就是业内通常说的“瘦报”,最初起源于美国。《今日美国》是美国最瘦的报纸,宽度只有31厘米多。美国发行量最大的《纽约时报》,自1976年9月7日起,将坚持了63年的8栏改为6栏。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的一些报纸也先后采用了“瘦报”的形式。在内地,《北京青年报》.《新闻晚报》.《华夏时报》等,也都先后采用了这种国际报业流行款式。  相似文献   

8.
看客 《青年记者》2004,(6):40-40
近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发布公告,决定不再刊登形象广告,此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被认为是树立党报良好社会形象的一大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2010年美国《时代》周刊为例,分析美国媒体通过涉华报道所形塑的中国国家形象。《时代》使用了一个新造的词语frenemy-ship(亦敌亦友),对目前的中美关系进行概括。一方面,面对中国经济崛起的事实,美国媒体表现出充分肯定的态度和合作的意图;另一方面,从美国自身利益考虑,也充分表现出对中国的警惕和批判。  相似文献   

10.
《氓》与《美狄亚》是中西方文学史上较早描写弃妇形象的作品。它们细致地刻画了妇女在婚姻家庭中不自由、不平等的地位的现象,谴责了夫权统治对女性的凌辱,塑造了善良忠贞、刚毅反抗的妇女形象。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植根的土壤不同,造成中西方弃妇形象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与菲律宾的交往不断增加,南海争端也愈演愈烈。2016年7月南海仲裁案让中菲关系进入了紧绷的至高点,但菲律宾新任总统杜特尔特却一反阿基诺三世亲美的作风,反而向中国伸出橄榄枝。一时间,人们开始议论中菲关系是否转暖。笔者认为,分析菲律宾主流媒体涉华报道能够获悉菲律宾主流社会对中国的看法,从而推断中菲关系走势。因此,本文选择菲律宾最受欢迎的主流报刊《菲律宾每日问讯者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杜特尔特上台后该报网站上的涉华报道。本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具体分析《菲律宾每日问讯者报》的涉华报道,第三部分综合分析报道并得出结论——指出《菲律宾每日问讯者报》塑造了怎样的中国形象,并预测中菲关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信息环境中,媒体培养并影响着受众对他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和态度。媒体对新闻素材的目的性选择和解码方式对国家形象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本文以德国主流媒体之一《南德意志报》为研究对象,对该报2016年以中国经济为主题的报道进行内容和话语分析,在此基础上勾勒该报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形象。  相似文献   

13.
新好莱坞电影一直是作者电影的代表,导演们利用影片揭露和抨击美国社会的各种问题,从而进入对现行秩序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过程,而电影《出租汽车司机》更是其中翘楚。本文将论点建立在叙事学理论框架下,从电影艺术创作中的蒙太奇、象征物、色调和镜头运动等四个方面深入分析电影中的美国形象和潜藏在浮华下的危机。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精英女性总是特别引人注目,因为她们的形象与社会赋予的身份预期不符,本文试图以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为例,通过分析其在《时代》周刊封面上的形象转变,探讨精英女性的媒介形象。  相似文献   

15.
秀荣 《报刊之友》2002,(1):64-64
《传媒》2002年第1期“发行广角”栏目中刊发了华商报社张军民的章《华商报:以形象促发行》,探索了《华商报》自1995年1月创刊,至1998年7月30日发行已逾40万份的制胜之道。中分七点进行论述:一是以华商形象促发行:二是以员工形象促发行;三是以优质高效促发行;四是以管理形象促发行:  相似文献   

16.
毕琳 《东南传播》2016,(8):141-143
社会新闻中呈现的女性形象较为丰富,因此能较为充分地反映社会问题。本文以《申报》社会新闻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抽样调查和文本分析,总结出《申报》塑造了怎样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研究《申报》社会新闻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媒介呈现的女性形象,并进一步探究媒介塑造出此种女性形象的深层原因和影响,从而论证大众传媒在两性平衡中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蒋苏  曾艳梅 《新闻世界》2013,(7):254-255
【摘要】长期以来,媒介对农民工形象的塑造存在着模式化、脸谱化、刻板印象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农民工媒介形象的相关报道在引导公众对农民工形象认知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1983年-2011年《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为例进行分析,对农民工媒介形象进行考察,并对农民工媒介形象的重塑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形象学是比较文学理论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以形象学为依托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对本国形象的理解与阐释。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自传性小说《情人》正是可以被形象学细致阐述的典范。它承载了杜拉斯在西方社会集体想象的影响下对中国人乌托邦式的想象与刻画,也展现了一位女性对异国爱情意味深长的追溯与怀念。  相似文献   

19.
好的版式形象,向来是版面编辑追求的目标。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媒体环境的变化,富有个性与亲和力的版面,又成为报纸争夺读者的“先遣大使”,直接影响着报纸的吸引力。如何设计出富有个性与亲和力的版式形象?今年元月,我参与了《山西农民报》的全新改版过程。  相似文献   

20.
据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国际交流中心中国项目主任章于炎博士介绍,在当今美国报界,以媒介融合为指向的"全媒体报道"已经比较普及。无论是《今日美国报》、《芝加哥论坛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之类的大报社,还是影响力较小的中小报社,都在近两年普及了"全媒体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