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农业土壤碳储量和碳固定是全球变化及碳循环研究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水稻土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水稻土有机碳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作用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以安徽省为例,采用的基本资料是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各类型土壤剖面有机质含量、厚度、容重数据取自<安徽土壤>、<安徽土种>,其中部分土壤容重数据采用的是平均值.估算安徽省水稻土表层有机碳库的储量为0.0918Pg,其中耕层为0.0527Pg,犁底层有机碳库为0.0391Pg.总碳密度为4.167kg/m2,耕层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为2.655kg/m2,犁底层平均碳密度为1.757kg/m2.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对于全球碳循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加剧全球气候变化.本文收集了1980年以来我国不同利用类型土壤碳库和碳密度的研究资料,并对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对土壤碳库和碳循环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具体包括森林转变为耕地、草地转变为耕地、森林转变为草地、农田转变为森林、农田转变为草地、湿地开垦为农田、草地转变为林地所引起的碳库类型转换的增汇机理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旨在对科学地利用和保护有限的土壤资源,减缓土壤中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土壤碳储存,提高土壤质量,对退化土地的生态恢复及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土壤中碳的可利用性对土壤中微生物呼吸的限制作用.结果表明,表土和根层土中的可利用性碳显著限制微生物呼吸作用.在所有的培养土壤中,起始时微生物呼吸速率较高,随之急剧下降,这可能是由于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性质的变化所致.土壤中有机质低于 1 0 %时,可以明显影响碳的可利用指数 ;大于 1 0 %以后就几乎没有影响了.微生物生物量碳与碳的可利用指数也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影响土壤碳固定潜力的因子是全球变化中碳循环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分析了影响土壤有机碳分布的自然因素.结果表明:气候和植被控制着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省域分布,降水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地形和母质影响土壤亚类间有机碳的差异.土壤总氮与土壤有机碳呈极显著相关,平原区土壤粘粒含量与表层土壤有机碳固定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5.
人类活动干扰了湿地生态系统正常的碳循环过程,尤其是湿地的垦殖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显著,对此的研究也已成为近年来研究土壤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的热点问题。文章综述了湿地垦殖对土壤温度、水分、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及其垦殖后的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呼吸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对其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展望了湿地垦殖后土壤碳呼吸的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以后研究垦殖对湿地土壤碳呼吸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集湖泊自然湿地及其周边围垦农田的代表性土壤剖面样品,测定了总有机碳含量,讨论了天然淡水湿地围垦成农田后的土壤有机碳的变化。结果表明,湿地表层(0~15 cm)土壤有机碳含量范围为15.35~25.63g/kg;而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则为6.77~23.42g/kg。湿地开垦为农田后,土壤表层和全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降低,围垦到30-40年后,有机碳的损失趋于稳定,年均损失在1.04-1.06%之间。开垦为旱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显著低于开垦为稻田,一年两季水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均高于一年一季稻。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湖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生态恢复的重要举措,土壤有机碳是评价湿地生态功能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菜子湖区不同退耕年限(2、5、8、10、20a)和退耕后不同植被群落(苔草、芦苇和酸模)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揭示退耕还湖后退耕年限和植被类型对湿地土壤有机碳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退耕年限的增加,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增加,但土壤有机碳密度随退耕年限增加呈"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总体比油菜地高出61.5%~82.3%;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剖面(0~55 cm)有机碳含量表现为:芦苇(8.90g/kg)苔草(8.84g/kg)酸模(5.84g/kg),芦苇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变化幅度小于苔草和酸模;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剖面(0~55 cm)有机碳密度呈现出芦苇(7.92 kg/m2)苔草(7.42 kg/m2)酸模(5.01 kg/m2)。结果分析表明退耕还湖后菜子湖湿地植被恢复和理化性质变化促进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密度变化,而苔草、芦苇和酸模土壤剖面土壤有机碳恢复不一致,芦苇对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提升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型手捡、Tullgren干漏斗和Baermann湿漏斗法对川芎种植基地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试验所采集土壤动物平均密度为3.13×104只/m2,其中,川芎样地土壤动物平均密度为1.35×104只/m2,11个类群;菜地土壤动物平均密度为4.91×104只/m2,15个类群.同功能种团分析表明,菜地的杂食性和腐食性土壤动物密度显著高于川芎地(P<0.05),植食性和捕食性显著低于川芎样地(P<0.05).菜地的DG和C指数高于川芎样地,而J和H'指数低于川芎样地.表明川芎种植对土壤动物群落分布与多样性特征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增加农田土壤碳汇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农田固碳措施的研究文献,从中总结出可以增加农田土壤碳汇效应的人为措施,并在分析各种措施的基础上,评价了实施这些措施对增加农田土壤碳汇效应的作用,最后提出了今后需要加强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土壤呼吸是全球碳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土壤呼吸主要受到温度、湿度、有机碳等环境因素的作用,并且随着人类影响的增强,人为因素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本文讨论了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采用野外控制试验和静态箱法,研究极端干旱事件对若尔盖高原泥炭地净生态系统二氧化碳交换(net ecosystem CO2 exchange, NEE)、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 Re)和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的影响及其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极端干旱显著降低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生态系统的NEE、Re和GPP(P<0.05),导致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减弱,而温度(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SWC)是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碳收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在对照处理(CK)和极端干旱处理(D)中,NEE、Re和GPP与空气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极端干旱减弱NEE、Re和GPP对空气温度变化的敏感性。表层土壤温度与NEE、Re和GPP的相关性高于深层土壤温度与NEE、Re和GPP的相关性。分析5 cm土壤温度与NEE和Re的相关关系。极端干旱减弱NEE对5 cm土壤温度的敏感性,增强Re对5 cm土壤温度的敏感性。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生态系统NEE、Re和GPP与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P<0.05),而极端干旱对土壤全碳、全氮和有机碳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 > 0.05)。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土壤水分对土壤反射率的影响机理,并为其他土壤参数遥感监测提供理论支持,以吉林省德惠市黑土野外、室内高光谱反射率为研究对象,运用光谱分析方法与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土壤水分光谱特征,建立土壤水分光谱模型,得出以下结论:土壤光谱反射率在400-2500 nm范围内主要有5个吸收谷,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土壤光谱吸收谷的面积增大;而秸秆光谱反射率在土壤前2个吸收谷附近没有明显的吸收特征;未翻耕土壤由于秸秆残茬的影响,第二吸收谷左右两部分面积比例增大,这一特征可用于判别土壤是否翻种;土壤表层0-5cm含水量与反射光谱数据的相关性强于5-10cm;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光谱反射率之间是指数或线性关系;土壤含水量高光谱模型稳定性较好、精度较高,可以用于土壤含水量的速测。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2.5%溴氰菊酯乳油在大白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对大白菜和土壤喷施相应药剂后进行取样。样品经石油醚或石油彬丙酮(V/V1:1)提取,液液分配净化,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溴氰菊酯在白菜中的平均回收率在104.09%-112.28%之间,变异系数为2.66%-4.35%;在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在103.67%-108.80%之间,变异系数为1.66%-3.45%,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达到了《农药残留试验准则》的规定。消解动态试验和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溴氰菊酯在白菜和土壤中的消解较快,在白菜和土壤中的丰衰期分别为6.7d和6.4d。当溴氰菊酯分别在高剂量和低剂量下施药三次和四次后。药后21d收获白菜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均低于最低检出浓度(LOD)。  相似文献   

14.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CH4产生的最重要土壤性质。土壤CH4氧化能力与包括活性碳、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内的土壤理化性质之间都不存在显著相关性。非水稻生长期较高的水分含量能促进水稻生长季节CH4的产生、氧化和排放。在影响稻田CH4排放大尺度空间变异性的主要因素中,土壤水分历史可能比土壤性质更为重要。结果表明,非水稻生长期土壤水分对水稻生长期CH4产生、氧化和排放具有极其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选择性分离放线菌的土壤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效率,解决土壤中杂菌对放线菌分离的污染问题.采用涂布平板法研究了土壤分散和预处理对放线菌的作用,结果表明采集的土样在28℃下风干10d后,用1%胆酸钠、Na+离子交换树脂和PEG作为化学分散剂制备土壤悬液(10-1),在40℃下,加6%酵母膏+0.05%SDS(5mmol/L磷酸缓冲液)用韦林氏搅拌器和振荡机振荡1h,平板分离放线菌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以黄家二岔流域为例,分析该区的景观格局,选取斑块大小、斑块破碎度、等高连通度、顺坡连通度和斑块相对位置指数5个指标对景观格局进行量化,再结合地形,将该流域分为阴坡和阳坡分别计算它们的景观格局,并分析它们与土壤侵蚀的关系.最后得到,黄家二岔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和人工草地,其中阳坡以人工草地为主,其斑块较完整,等高连通度大,斑块排列顺序也利于保持水土;而阴坡以耕地为主,斑块完整,顺坡连通度大,斑块排列顺序不利于水土保持.因此阳坡景观格局利于保持水土,而阴坡景观格局利于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17.
天水市三县区果园土壤氮、钙营养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当地果实缺钙造成的果实苦痘病、水心病、贮藏溃败等生理病害,调查了天水市三县区苹果园土壤营养状况,结果表明:天水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约在1%左右,属于贫瘠土壤,但土壤中速效氮的含量在20|40cm和40~60cm土层中有累积现象,与山东棕壤相比,天水地区的交换性钙略低,而总钙量比其高46.9%,可能果农在土壤管理方面长期过量施用化学氮肥使石灰性土壤表层交换性钙含量逐渐降低,因此合理施肥,加强土壤管理对促进天水地区果业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手捡法和干湿漏斗法对柳杉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试验所采集到的土壤动物平均密度为1.89×104只/m2,共60类,分属于5门10纲25目.林窗各层土壤动物类群数高于林下,并随土层加深而递减;枯落物和10~15 cm层土壤动物密度林窗大于林下,0~5 cm和5~10 cm土层林下高于林窗,其中0~5 cm层差异显著(P<0.05).同功能种团分析表明:林窗和林下均以杂食性土壤动物为主,其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除Simpson 优势度指数(C)外,其余3个指数均以林窗高于林下,表明林窗的形成对柳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分布与多样性特征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