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彦士 《寻根》2004,(4):15-18
在中国的哲学家、思想家当中,真正出身平民的并不多,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更是凤毛麟角,而墨子就是其中一位。台湾学者王昌祉曾将孔子与墨子作过比较,他说:孔子的性格,渔和中庸,谨慎之心,循规蹈矩,少言语,多柔和的情感,比较退让消极,不喜欢冒险,更喜欢“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论语·先进》)的优游自得的生活。墨子的性格,显然和孔子不同。墨子喜欢活动,积极进取,感情激烈,意志刚强,望准目标,向前奋进,不怕苦干,不惜牺牲,甚而喜欢冒险,大胆尝试。有灵活的双手,有科学的头脑,更有雄辩的天才,吸引人的能力,做领袖的资格。这正是贵族思想家与…  相似文献   

2.
天地间有大美而无言,大理的苍山正是一座无言的,大美的山。他伟岸,他谦逊,他阔大,他宽容,他坚忍不拔,他平和深沉,他是一个民族灵魂的高度,生命的高度,梦想的高度,爱与恨的高度。他有形的海拔,却彪炳了无言的矗立。他既是大理人的山,是白族人的山,更是中国的山,世界的山。他是数万年,数十万年自然奇迹的缔造者和  相似文献   

3.
<正>我的光辉灿烂的大西洋在不停的飞行中,始终不曾将之前的时差倒过来。于是总是很早就醒来,在黑暗中陪伴窗外的黑夜。如此,睡着,又醒着,那辗转反侧的焦虑。寂静中,唯有大西洋的浪声,伴我熬过漫长的黑夜。是的,每一个清晨,都是从黑夜开始的,那寂静的长夜。窗外,那丝丝缕缕的,无声的光亮,仿佛在慢慢吞噬海上的昏暗。终于,清晨的微光,那迷  相似文献   

4.
冬天到了,特别是过了冬至以后,过年的气氛渐渐浓了,少年时过年的那些记忆,在不知不觉中苏醒过来,遥远而清晰,古朴而美好。在儿时的记忆中,不论是五谷丰登的年头,还是流年不顺的日子,不论是家境宽裕的人家,还是清贫拮据的家庭,不论是存热闹的城里,还是在高远的山乡,过年总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过年的时候,远行的游子会辗转数千里,如期归来;远嫁的闺女会在新春的头几天,按时回娘家省亲;  相似文献   

5.
在一个没有色彩纷扰的世界里,画家孙杰的钢笔画一幅幅在面前呈现,穿越黑白迭替的时空,你仿佛走至现实的另一个层面。月华无色,阳光有形,风,雨,雪,无声无息。平民百姓的四合院、大杂院,长长短短的胡同,本该是北京城最喧闹、最嘈杂、最有生活气息的地方,走进去,却静得如入空巢,如入清流,如走回遥远的梦境——透过时光的斑驳,岁月的容颜,那被昨天的风摇曳的树枝,被昨夜的月映照的墙壁,被昨日的阳光转动的影子,静静地生动着,敏感着,沉湎着。这是画家生长的城市。他曾在昔日的恭王府中度过童年、少年,于普通胡同中完成小学、中学的学业。画面上的…  相似文献   

6.
山歌儿     
<正>打锣锣,烙馍馍,鸡儿叫,狗儿咬,舅舅来,吃啥哩?吃白面,舍不得;吃黑面,羞得很;吃荞面,肚子胀;吃豆面,豆腥味;宰公鸡,叫鸣哩;宰母鸡,下蛋哩;宰鸭子,看门哩;……我们齐声唱歌,因为我们看见,对面的土路上,那个推自行车的人,向着我们的村庄走来。那是我们的舅舅。那是碎舅舅熟悉的身影。我们村庄的地形是一个狭长的扇面状,西边的入口是扇子的把儿,东边脚下依次铺开的平坦土地,是扇子的面。绵延起伏的远山,以蓝天为背景,划出一道道波纹,恰似扇子轻轻一挥,扇出一缕缕清风的波痕。  相似文献   

7.
小时候,路这头,是妈妈倚门的身影,路那头,是知识的殿堂. 每天清晨,她踩着微湿的土地,闻着草的芬芳,向学校奔去.顾不上看那娇美的小花,顾不上挽被露水打湿的裤脚.只知道,路那头,有博学的老师,有美丽的书籍;只懂得,路那头,有她真正的快乐.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可随着社会历史时期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医家的各自特点,及中医学人的不同阅历,显现出不同的特点,是源于壮硕根本的枝叶变化。历史的观察方法,要求我们用动态的眼光分析看似静止的现象,抓住源,弄清流,分析出原因,对于我们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逛邓川     
正一脚踏上邓川的土地,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平坝,上面三条河像一个"川"字,更像篆书的"水"字,婉转而来,直入洱海,加之有湖泊、湿地镶嵌其间,阳光一照,水面闪闪发亮,河流湖泊平添了高原平坝的清新与湿润。三条河中,最为突出的是从下山口逶迤而来的弥苴河,河堤古树郁郁葱葱,滇合欢遮天蔽日,景随时转,气象万千。若是在晴朗的某一天,约上三五好友,骑着自行车,沿着河堤溯流而上,脚下是车轮碾出的"沙沙"声,听着动人的鸟声,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一路上欢声笑语,那是多么惬意的事啊!平坝四周群山如抱,山顶转  相似文献   

10.
海埂之恋     
1这是一九八三年夏天的一个临近黄昏的时刻,滇池北岸的海埂,像一块油画家的调色板,人群五颜六色涂满海滩,阳光像一个刚出炉的蓬蓬松松的大蛋糕,散发出迷人的新鲜色泽和清香,海水出奇的蓝,蓝得有些失真,蓝得我现在回想起来,也有恍若隔世之感。现在的滇池不再蓝了,水面漂着一层黄绿的油脂,稠浊而腥臭,浩浩荡荡的水葫芦,像是一个  相似文献   

11.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我们可怕的航程已经终了,我们的船渡过了每一个难关,我们追求的锦标已经得到,港口就在前面,我已经听见钟声,听见了人们的欢呼,千万只眼睛在望着我们的船,它坚定,威严而且勇敢;只是,啊,心哟!心哟!心哟!啊,鲜红的血滴,就在那甲板上,我的船长躺下了,他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  相似文献   

12.
大山之恋     
1在一山相送一山迎,山连天天连山的彩云之南,连绵不绝跌宕起伏的群山、清冽冽的溪水,养育了山的儿女,使他们以山的精神铸起一种山的性格,用苍鹰般矫健的身手,用宽大结实的光脚板,用点点殷红的血渍,用岩松般强劲的生命力,昭示后人的生命……近看是山群,远望是群山。山山山,山的世袭家族、山的巨型群雕、山的河流、山的海洋,山的故乡,在中国的南方。南方的山,美在静,美在动,美在生机勃勃。山山山,从远古的荒漠跋涉而至,无声而活脱脱地挺立成千万种永恒的姿势,一种是父亲的,一  相似文献   

13.
无须计划,也不必预约,随意的出行,简单的行程,便意外收获不一样的惊喜.时值春夏之交,亲近自然,走进洱海生态廊道,捕捉最后的春色,收揽初夏之盛景,一路鸟语花香相伴,海风相随,来一个自由的环海骑行,让身心彻底放松. 赶上"五一"长假最后一天,生态廊道游人如潮.偌大的公园,游的方式很多,徒步游、骑行游、坐观光车游,各有喜好,随人自由选择,我们很自信地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骑行游,一则考验一下身体的耐力,二则主要为了方便观景.这也是很多游客热衷的环海方式.全程十二公里,终点是才村码头.扫了二维码,付了押金,骑上轻便的山地自行车,开始愉快的环海行.  相似文献   

14.
神秘深邃的点苍山,峰峦连绵,古木森森,沟谷纵横,溪流潺潺.处于点苍山西面的漾濞,自古以来,就号称山城水国.水国漾濞,那些属于水的故事,一直在温婉,在缠绵.请跟着我的脚步,神游苍山西坡漾濞境内的三个瀑布,领略那些幽谷中,水的沉静,水的清澈,水的飞扬……  相似文献   

15.
昔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对其笔下的那幅"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诗情画意,颇为神往。其笔端所流溢的那份随意,那份超脱,那份逍遥散淡的悠然,不经受几番人生风雨的冲刷和沉浮,不遭际几度坎坷曲折的艰辛和摔打,是很难咀嚼出个中的滋味来的。  相似文献   

16.
橘园流金     
"一年四季花常开,春夏秋冬果满枝"的地方,自然是人们向往的乐土。鸡足山周围方圆数百里的佛国山川,和风轻暖,朝阳温醉,姹紫嫣红,万彩流溢,花果不断四时春,比比皆是锦绣橘果园,香风满道,芳气袭人,总让人心驰神往。春天的风把原野上的花蕾轻轻拂摸,桔树枝桠间点缀着浅黄,米白的桔花,微风里暗香浮动,沁透心脾;夏日的雨点点滴滴敲打着早熟的红橙和翠茵茵的青桔。秋季的桔园啊,  相似文献   

17.
千年足音     
正一其实,我对面图山的山道上,每年春天的日子里,都会传来纷沓的脚步声,这是一群群从山那边走来的人,用传承千年的挚情,对这块土地发出的叩问。许多年过去了,我从未在意,这是我顾左右世事而淡漠了它的缘故。但是,它的客观存在,终于在眼前的一个日子里感动了我。记得数十年前,我大约六七岁的时候,由母亲领着,坐马车到了对面的山脚下,然后,徒步顺山道逶迤而上,去赶庙会。那里有许多庙宇,供着许多泥塑人物,有男有女。其中,有的面目和蔼可亲,有的恐怖狰狞。庙会热闹非常,有的烧香,有的磕头,有的吹拉弹唱,有的烧火做饭。给我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18.
徜徉东岳宫     
清晨一抹霞光慢慢从东方升起,漫步古街,浏览着清晨古城容颜,清丽雅致,优雅得如同一位端庄成熟的仕女。我不知不觉间走到了位于古城东南隅的东岳庙。东岳宫建筑群雄伟壮观,院落错落有致,大殿斗拱飞檐精雕细琢,飞檐似大鹏展翅,飞翔出一个古老的神秘故事。徜徉其间,站在流光飞彩的大殿前,思绪飞扬,当岁月透过暖暖的阳光,洒落在六角形的青砖上,古老的沧桑与图案构成的美仑,不得不让你的心沉醉,美轻轻装入心田,古老的韵味,释然的心情。  相似文献   

19.
王子清 《世界文化》2011,(11):29-30
废旧的坦克车里,飞出一朵蒲公英,枯黄…… 西亚某国边境,库尔德族难民营,这个民族曾遭到侯赛因政权的屠杀,超过十万人丧生,数万人流离失所。战争的钢铁巨轮轧过以后,有太多碾作尘泥的无辜生命,他们没有争辩的机会,来不及呼喊,甚至来不及开始生活。麦田的灰烬里,迷途的纸船被焚烧,半空中萤火点点,那是哽咽的泪,飘荡着,找不到自由的海,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相似文献   

20.
忆苏 《大理文化》2014,(3):88-89
正琢木郎,听起来极像一个靠琢木为生,有一手纯熟雕花琢木技艺的汉子的代称。这名字,带来一股原始的,远古的,苍茫的气象,让人想到遮天蔽日的林木,彪悍强壮的汉子此起彼伏的歌谣,热火朝天的劳作,伐木,制作,雕刻……由名字而来的想象,总是如此旷远而神秘。其实,琢木郎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群人的代称,她是巍山一个彝族小山村的名字。名字的由来如今已无从考证,也许是一个偶然的时间,由一个偶尔走进小村的汉人音译而来,也许就是一个本村彝人外出与汉人交流时用自己本民族语言特有的音调说出的一个美丽的音节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