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武山水帘洞石窟壁画艺术是古代丝绸之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陇右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其丰富多彩的壁画遗存体现了我国古代石窟壁画艺术的发展进程,其绘塑结合的艺术形式极具可资借鉴的艺术价值。对于它的研究,可从与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等石窟壁画艺术进行的比照性研究入手,结合水帘洞石窟壁画艺术所处的自然环境、形成的历史文化条件以及当地的民情风俗进行综合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秦州古地有众多的文化遗存 ,麦积山石窟以其历史与艺术的双向构成独具魅力。特别是麦积山石窟中的西魏造像风格承前启后 ,既注重写实、精练求美 ,更重视推陈出新的艺术表现。其塑造技法炉火纯青 ,塑像件件精彩 ,形神感人 ,艺术性之高在全国亦为罕见。值得一提的是它以历史现实中的真人真事为题材 ,对佛教艺术进行人情化、世俗化地艺术加工与美化 ,同时也映射出了其时代风尚。  相似文献   

3.
陇右地区以炳灵寺、麦积山石窟、南北石窟寺为代表的三大石窟群,约有石窟寺建筑50余处.在佛教文化东传的过程中,古代的艺匠们不断改革与创新,使陇右石窟建筑逐步形成了特有的形制风格,成为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艺术财富.由于陇右地区地质地理环境相差较大,地域文化非常丰富,因而受地理、地域文化影响,三大石窟群在窟群、审美标准及艺术形式上面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麦积山佛教石窟英语介绍文本,指附于石窟景点介绍、画册介绍和旅游宣传图册的情景性英文片段。世界遗产天水麦积山佛教石窟国际传播的核心翻译问题体现在用国外游客不熟悉的中国表述方式讲述麦积山故事。在韩礼德语篇分析视域下语场信息序列混乱、语旨域外读者意识薄弱、语式措辞正式度较高。针对翻译问题,选择借鉴印度阿旃陀佛教石窟英语语篇特征,重构麦积山佛教石窟汉语介绍文本语境并英译,以达到源语与目标语在语场、语旨及语式参数上的对应。只有创新表达方式,用外国游客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讲好麦积山故事,才能实现“让保存在文物库房中的千年文物活起来”的愿望。  相似文献   

5.
冯国瑞,教授,陇上学者,著述丰瞻,对弘扬陇上历史文化贡献极大。重要著作有四类:甘肃石窟艺术发掘有《麦积山石窟志》、《炳灵寺石窟勘察记;》金石考释有《天水出土秦器(秦公簋、秦车輨、秦公钟)汇考;》文献辑佚有刘宗郭仲产佚书《秦州记;》先贤表彰有《张介侯先生年谱》、《守雅堂稿辑佚》等,均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兹为辑考,以供地方史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6.
作为"东方雕塑陈列馆"的麦积山石窟壁画,学术界对其艺术性和史学价值研究较多,但在壁画修复方面的研究未见相关报道。在以前图像修复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针对麦积山石窟壁画构图特点和破损类型,提出了一种基于石窟壁画和塑像颜料矿物组成而制作颜料试块,并将制作的颜料试块用于壁画数字化修复。该方法较好地利用了现有的壁画研究成果,并将几种离散的壁画研究技术融合在一起,可以解决壁画修复过程中很难找到匹配样本块的瓶颈,从而实现对破损壁画的数字化修复。  相似文献   

7.
麦积山西魏石窟延续了北魏造像风格特点,有地区多民族政教合一文化因素的积淀和世俗化风格的体现,此外也与乙弗氏葬麦积崖"后期影响"的西魏皇室及出家麦积山的宫女参与相关。  相似文献   

8.
文物古迹是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于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和遗迹,是古代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本文所调研的河南省夏邑县济阳镇隋唐大运河遗址作为文化古迹,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应该受到较好的保护,然而因为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大运河遗址的保护工作不是很完善。本文通过实地考查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大运河遗址没有受到保护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够在今后的保护工作中能够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诗之为诗,正在于它给人以生的勇气。 诗论,能引人深入审美境界获取生命的真正尊严。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嬗变中,中国古代有辉煌洁瀚的诗歌,也有丰富精深的诗学理论。认识和把握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特色,对于正确理解中国古代诗论的巨大理论价值和崇高的历史地位,建构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新的文论体系,使我们获得高情感与高艺术的平衡,沉醉于诗意世界,寻回精神的家园,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明代麦积山石窟及其所属瑞应寺是秦州及周边地区很有影响的佛教圣地.明嘉靖年间以来,各种佛事活动日渐兴盛,瑞应寺也成为临济禅宗道场之一,并且在当地佛教信众和周边寺院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秦州及周边地区百姓、官员、士绅烧香敬佛、探古寻幽、游赏观光和吟诗作赋的重要场所,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史料文献.  相似文献   

11.
成县大云寺石窟部分唐、宋时期题壁、石刻文字尚存。寺内"汉永平十二年"刻字说明佛教很早就已传入今陇南市境内,"梁大同九年"刻字证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曾经在陇南境内兴盛及萧梁曾经统治陇南部分地方的史实。大云寺石窟开凿于北朝,创始于北魏的可能性最大,至隋唐时期已具有一定规模,"千佛"(遗迹)塑造于北朝至隋唐期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幢立于中唐时期。"大云寺"之名始自唐代武则天时期,石窟主要表现佛教内容,也包括儒家、道教和社会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和动态的精神产品,在衡量其原真性时,应从其基本的形态出发,找出一个作为保护依据的本生态。本文以云冈石窟为例,探寻其原真性形态,提出原真性保护策略,挖掘其所蕴含的人文价值,促进大同古城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敦煌壁画形式构成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敦煌壁画在空间结构上与建筑、雕塑的紧密结合,在平面形式结构上随石窟总体艺术布局和表现内容的不同而呈多样化的特点,体现出敦煌壁画优美的艺术形式和无穷的艺术魅力。敦煌壁画艺术是宗教艺术与中华民族艺术交融的结晶,对当代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麦积山石窟第120窟后壁被127窟打通,关于其开凿学时间学术界有两种看法,在127窟之前抑或在127窟之后。通过对120窟艺术风格及供养人题记中武兴镇、白石县设置时间及隶属关系的研究,我们认为120窟开凿在127窟之前,时间大约在497年至524年之间。  相似文献   

15.
位于丝绸之路东端的天水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西域进入中原的必经之地,丝绸之路上的石窟文化长廊由此开始向全国辐射传播。佛教石窟艺术在由西域向中原的传播过程中逐步脱离对印式造像的摹仿,与当地的秦汉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窟艺术,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艺术遗产。整理、研究、学习天水地区石窟艺术,对于发展陇右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敦煌石窟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在吐蕃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僧团内部是独立的单元而拥有自己的独立经济,它们与其他寺院一样拥有自己的依附人户、地产、斛斗和什物等财产,同时亦有自己的相关财务管理人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集整理,结合巴人在武当山地区的活动历史记载,我们对“巴渝舞”与武当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远古到春秋,早期巴人在武当山存在了二千多年,牧野之战中首现的“巴渝舞”是由居住在武当山的巴人所创编的;知兵善战、刚勇好舞的巴人及“巴渝舞”在武当山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关中唐代药师佛造像图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佛教史上,随着药师佛经典的传译,药师佛信仰在中土日渐兴盛。特别是在关中唐代佛教石窟以及长安佛教寺院里,都有许多药师佛造像,这是印度佛教不断中国化、世俗化的结果。关中唐代药师佛造像表明,药师佛不仅具有拯救幽冥众生职能,还是横化三世佛之一,这一角色的转换,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五岳等祭祀用乐是属于吉礼的用乐,因此承载着历代皇帝祭祀用乐的泰山祭祀用乐,则是礼乐的重要一部分。鼓吹乐的形式自秦汉确立以来,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及鲜明的特色贯穿于中国传统的历史脉络。对历代泰山祭祀用乐的辨析,即泰山祭祀用乐是地方官府鼓吹用乐、民间祭祀用乐及俗乐的一个大融合。揭示泰山祭祀用乐与鼓吹乐、以及民间祭祀用乐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武夷山(含建阳市)是朱熹一生中求学、成长、成就其理学体系的地方,朱子理学在这里孕育、成熟、传播、发展。在武夷山旅游大发展的背景下,朱子文化旅游的发展将对武夷山地方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通过SWOT方法对武夷山朱子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等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以武夷新区建设为契机,整合武夷山周边的朱子文化旅游资源;将朱子文化旅游进行主题开发;将武夷朱子文化与旅游商品开发结合;将武夷朱子文化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旅游业态相结合,促进武夷山朱子文化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