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所特有的编织艺术样式之一,承载着土家族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土家织棉所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致使其发展面临诸多的困境:土家织锦的文化内涵不为大众熟知、纹样单一化和同质化、传承人老龄化等。构建适宜的文化生态环境、积极实现传统纹样的创新与发展、传统织锦与工业化的有机融合、保护与培训土家织锦传承人等措施能有效传承土家织棉工艺。  相似文献   

2.
土家织锦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主要是对土家织锦这一特定对象作出审美经验的解释,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土家织锦的审美特征,即通过对土家织锦发生学的研究,批土家织锦的自然审美意识;通过对土家织锦的技艺、形式、风格的分析,总结土家织锦的形式美学风格;通过对土家族族源的梳理揭示出土家织锦纹样符号隐喻中的深层次审美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精神生活的寄托和民族认同的象征,在当今快速变迁的社会进程中,其生存面临着特殊的挑战和困境。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了土家织锦发展的因素,论证了走文化产业化之路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毗连的武陵山地区,我国共有2个土家族自治州、24个土家族自治县。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族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通用汉语。土家族的传统工艺有织绣、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西兰"是"被面","卡普"即"花","西兰卡普"就是土家族的花铺盖。西兰卡普构图大方,  相似文献   

5.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传统的手工织锦,是土家族女性进行自然、社会、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织锦活动包含了丰富的审美教育内容,也富有民族审美取向、道德风尚等文化教育内涵。其传承多以家庭教育为单位,由女性长辈口传身授。其审美教育活动有利于求真、求善、求美,以及社会和谐、理想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6.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最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土家织锦。“西兰”指“被面”,“卡普”则是“花”,合起来就是“带花的被面”。西兰卡普是土家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民族工艺美术种类,也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哦!因为土家族自古没有文字,图案便成为土家文化的重要载体。这种图案采  相似文献   

7.
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阐释了土家织锦在当代发生的文化变迁的表现,认为土家族织锦文化变迁,首先是原材料的改变,其次引起织锦功能的转变,再次引起精神文化的嬗变,最终导致人们社会价值观念的解构和重组从中可以看出,土家织锦在当代的变迁是个渐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审美内涵的探讨,揭示土家族服饰所体现的秉承古代先民巴人遗风,形成的崇尚自然、豪放、大方独特的审美意识。以期达到焕发民族服饰质朴的艺术魅力和启发现代民族风格服饰创新。保护文化多样性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重视,通过对土家织锦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分析,呼吁对民族地区不可再生的独特文化资源发掘和保护。  相似文献   

9.
从"毛古斯"的服饰上我们可以探询到土家服饰文化的内涵,它成了土家族古老文化的代表.土家织锦工艺的发展使得"毛古斯"的服饰从土家人的生活中脱离出来,作为一种服饰文化它被保留在了土家族的历史中,在土家族广袤的土地上,它的服饰不论怎样发展、怎样融合,古老的"毛古斯"服饰都会象勤劳善良的土家人一样,将是土家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新星,一直会散发出耀眼而奇异的光芒!  相似文献   

10.
布迪厄提出的"文化资本"以三种基本形式存在:身体化形态、客观形态和制度形态。石柱县是重庆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千百年来土家族人民创造了璀璨的民族文化。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前石柱土家族文化资本面临着危机。要通过家庭教育(体验传承)和学校教育(系统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传承和弘扬石柱土家族文化;积极开展民族文化研究、保护和开发工作,打造土家文化品牌,加大推介和宣传力度;建立长期有效的文化支持制度,实施政府规划引导、民众保护传承、企业投资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论侗锦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锦是侗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有着多重的社会功能和现实价值。然而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现代化浪潮在观念与物质层面的双重推进,侗族人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急剧的变迁。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侗锦技艺的传承出现了"断层"危机。加强侗族文化资源的宣传,加大对侗锦技艺的研究力度,培训侗锦技艺传承人员,使民族艺术保护与民俗旅游协调发展,是处理好这个问题的重要措施,同时也关系到侗族的历史文化与未来。  相似文献   

12.
鄂西土家族地区历史上较长时期内没有正规的学校教育。明清时期,随着中央王朝的实力增强,土司制度得以完善,鄂西土家族地区的学校教育才空前发展起来,并促进了土家族地区的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山歌教育与土家族群经验的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山歌立足于厚重的族群文化传统之中,担负着促进个体与群体经验发育的责任。个性鲜明的土家文化使土家山歌具有了与现代学校教育迥异的特质与趣味:教育价值选择的生命化取向、教育实践环节的生活化取向、教育手段设计的人性化取向。这三种取向从不同的层面指向了教育的主体性,指向“经验”的生长与互动。它所产生的显著的教育效能,使我们妊然以“经验”为核心审视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教育传承立法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在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就有必要通过教育传承立法来提供制度保障。而土家族非物质文化教育传承立法至少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传承人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原则;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相结合原则;教育传承内容的可选择性与濒危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优先教育传承相结合原则;原真性与可解读性相结合原则。
Abstract:
In order to give a full play to education in inheriting intangible culture of Tujia people,it is necessary to provide a system guarantee through legislation of inheritance through education.Legislation of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e of Tujia people in education should adhere to the following basic principles: 1) combining education for inheritors and school education with social education;2) integrating specialty education into general education;3) combining content selection with giving priority to inheritance of endangered Tujia intangible culture through education;and 4) combining authenticity with interpretability.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摆手舞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研究土家族文化的重要切入点,应该得到传承和弘扬。然而,当代土家族摆手舞创作过程中存在着对土家族文化了解不充分、舞蹈语言概念提炼不准确、创作思维缺乏等问题。通过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发现,只有深入生活,充分了解和挖掘土家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提取动作的核心要素,遵循摆手舞的美学特征,才能创作出独具特色和活力的民族舞蹈,从而推动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明代的乌江流域,土家等少数民族人口占主体地位,各民族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语言,生产力水平低,加上交通条件差,远离中原及江浙等经济文化发达地区,是全国典型的落后地区。但乌江流域的公办教育事业,却在明代起步并得到了较快发展,从而使土家族地区迈开了追赶中原地区的步伐,为乌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乌江航道开发,为密切乌江流域土家族群众与外界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二是明代中央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从制度上保障了教育在乌江流域的推广;三是贵州建省和开科乡试,使乌江流域教育发展得到提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