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枫树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经典意象,这一意象经常和诗人的悲苦情绪联系在一起,如羁旅、相思、离别等等。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发现,所有这些情感都与回归相连,都源于苗族的口传神话传说——《苗族古歌》。《苗族古歌》所确立的枫树意象影响了苗文化,影响了楚文化,影响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2.
《仰阿莎》是流传在贵州黔东南地区一部苗族古歌,21世纪初被改编为电视文学剧本,从苗族地区的民间传唱成为流向全国的文学剧本。改编者将祖先传承的具有独特民族语言与文化的口传文学通过文学的手段进行改编、重组,不仅对本民族的生命意识进行热情的颂扬,同时通过对很多苗族文化“碎片”进行重新整合,重建自己的群族意识,并在现代社会构建起自己的族群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3.
苗族古歌被誉为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和“经典”。现今,古歌因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亮点而受人喜爱,也给古歌文化主体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但旅游开发对苗族古歌的保护和发展究竟是利或是弊很值得人们思考。  相似文献   

4.
西江苗寨旅游业在政府主导下蓬勃发展的同时对西江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对古歌的影响最为明显.追踪西江苗族古歌的变迁历史,剖析西江古歌在旅游开发中的变迁走向,有助于探究挽救苗族古歌的思路,为西江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及西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依据贵州苗族古歌当前的两种生存形态,借鉴非物质文化传的承路径和经验,提出苗族古歌传承的原生态、专业、文本、教育、媒体等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6.
苗族古歌是苗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一种综合的文化形式,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存在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苗族古歌的当代生存形态进行多个层面的观照,从中反映其在当今时代的变迁状况。  相似文献   

7.
《苗族理辞》是以民族古歌形式表达的民间规约,是苗族地域文化发展的产物和表征。《苗族理辞》以史诗的庄严风格、宏大规模等艺术特性呈现了苗族民间规约的文化内涵。《苗族理辞》在苗族社会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既是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又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控制功能,人们根据"古理古法"维持一个有序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地考察贵州西江苗族,对比亚鲁王的故事传说,指出苗族(贵州苗族、广西苗族、湘西苗族)的来源与迁徙,从亚鲁王的传说、苗族的语言、贾理、古歌等来梳理一条比较清晰苗族迁徙路线。  相似文献   

9.
苗族古歌作为苗族各种历史文化的生动体现,我们探究苗族古歌也就是在探讨苗族的各项文化,苗族古歌作为历代苗族文化和生活的百科全书,其内涵无疑是丰富多彩的。然而,我们知道苗族历史上是没有自己的独立文字的,它是在历代苗族人的口耳相传中流传下来。本文具体探讨:在这种把人作为主要传播载体的模式下,苗族古歌独特而又秩序化的传承方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贵州松桃苗族地区很多父母外出务工,不仅让这些地区的儿童缺少正常的家庭教育,同时也使得祖辈监护和学校教育对儿童道德教育的影响也逐渐削弱。影视、网络等媒体的深入,外出务工年轻人回村后生活方式、价值观的改变等又影响着儿童的精神生活和价值观的形成。为了让苗族地区的儿童获得其成长所需的道德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就要充分利用其生长的环境和孕育于其中的民族文化传统。以松桃苗族地区的苗族古歌为例,探寻古歌以及以此为依托的习俗作为一种文化力量对儿童道德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从江县有一个神秘的苗族聚落,叫"岜沙"(当地音读"bia sε")。当地人说,"岜沙"是苗语音译,意思是"草木繁多的地方",但是,在黔东南苗语中并没有"bia"这个发音。从意思判断,"岜沙"应该源自苗语"bi sai"。"bi"指"山坡","sai"意"荫茂",按修饰语后置于中心词的苗语语序翻译,就是"草木茂盛的山坡"。至于"bi sai"为什么会变成"bia sai",这主要是因为苗族在传播稻作文化的过程中曾与古越族结成苗越族群的缘故。"bia"是古越语,"sai"是苗语,两者结合起来才形成"bia sai"这个苗越混合语。笔者认为,"bia sai"是苗越两族共同传播稻作文化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2.
稻作文化在贵州——从“纳雍”说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纳雍"的"纳"是苗语"na"的音译汉字,本义为"稻";"雍"是古越语"yong"的音译汉字,本义为"河"。以"纳雍"为切入点进行考察,我们可以获得一张由多条苗语音译河流和古越语音译河流联络而成的地图,它明确地标示着稻作文化在中国西南地区以及中南半岛的传播途径。笔者相信,在研究上述地区两三千年以前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播方面,这张图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徽州刺绣,是古徽州的一项传统民间工艺,现已失传。徽商家庭十分重视对女子刺绣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徽绣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反映古徽州风土人情的特色。对于徽绣特色的研究史料记载很少,主要通过对现存徽绣遗物进行研究,并引起世人对徽绣工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湘绣产地被习惯性认定长沙,但湘绣艺术的独立与艺术手法的独创源自岳州人,湘绣艺术溯源蕴含强烈的洞庭文化,湘绣艺术的发展与商业化起于岳州,地理文化脉络与考古昭示湘绣的岳州源起,湘绣的原材料自古取材于洞庭湖区,其起源地应为岳州。  相似文献   

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凰县苗族银饰具有深层次的艺术价值,传承性和工艺性是它的核心内质.由于文化上的固有差异,苗族银饰制造有传内不传外的传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发展.凤凰苗族银饰随旅游业而兴盛,亦因市场经济冲击而面临挑战,其传承现状和保护力度俱不容乐观.需要国家从政策层面加强对传承人的扶持,地方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传承人自身也务必转变观念,认同银饰技艺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相似文献   

16.
“以那”不是彝语音译,而是苗语“na”的变音,本义为“稻”。它作为语言化石,记录了稻作文化西渐的足迹,传递着“夜郎”古国最原始的档案信息。  相似文献   

17.
苗族医药作为一种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由于长期地被边缘化而仅以"地方性医药知识"的载体形式存活于苗族乡土社会中,并在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场域中不断地得到其"持有者"的创造性建构与辩护.但随着现代农村医疗体系建制及其在医疗功能上西医对"苗族医药"的强制性替代,使得苗族"地方性医药知识"在乡土社会中面临着传承、保护困难的双重困境.  相似文献   

18.
皖北民间刺绣与中原刺绣一脉相承,兼具粤绣的浓丽,蜀绣的精细,京绣的恢弘,苏绣的妩媚。工法规整,色彩浓艳,质地坚牢,流传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研究皖北民间刺绣艺术,无论是对于当时社会的自然经济和风土人情或是当今对非遗艺术品创新性保护和创意性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文章从以下几个角度对皖北民间的刺绣的重要分支―――界首民间刺绣作一全景的综述:界首刺绣溯源,刺绣的艺术特征,其文化内涵,最后对现时代背景下对民间刺绣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