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永亮 《金秋科苑》2008,(11):114-114
三元复合驱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三次采油新方法。它是由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配而成的三元复合驱油体系,既有较高的粘度,又能与原油形成超低界面张力,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南六区东部三元复合驱内水驱采出井含聚浓度较高现状的阐述,结合对水驱井实施封堵后的效果分析,针对三元复合驱采出井的特点,证明了封堵工作对于三元复合驱开采的重要性。随着南六区东部三元复合驱的不断开采,三元液对水驱油层的渗透污染日益严重,迫切地需要我们总结经验、及时跟踪、并且适时采取治理措施,确保三元驱开采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弱碱三元复合驱驱油效果,在北二西试验站进行了点滴配注的三元复合驱试验,重点跟踪北二西弱碱三元配注站各个环节的粘度和浓度情况,逐项分析评价试验站弱碱三元配注工艺各个环节的适应性,对试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地面工艺的改造建议,并总结了弱碱三元复合驱的技术界限,参数。  相似文献   

4.
前言胜利油田1992年开展了孤东小井距三元复合驱先导试验,并取得成功。对于大规模的三元复合驱试验,孤岛西区三元复合驱先导试验尚属首次,该试验区含油面积0.61km2,地质储量199x104t,注入井6口。现场复合驱油体系配方为:1.2%Na2CO3+0.2%BES+0.1%PS+0.15%3530S。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8):I0006-I0007
一名工人在大厌油田一采油企业检查过滤罐作为我国目前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大庆油田开发50余年至今仍保持年产4000万吨原油的高产稳产局面,科技创新是支撑大庆油田长盛不衰的持久动力。目前,油田主力区块采收率突破50%,比国内外同类油田高出10至15个百分点。在水驱基础上,聚合物驱和三元复合驱技术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被称为“三次采油技术”。目前,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技术开发效益不断提高,三元复合驱技术攻关有序推进,配套工艺趋于成熟?2012年,油田三次采油产量上升到1360多万吨,连续11年超过1000万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大庆油田某1区块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及某2区块二类油层弱碱三元复合驱试验区作为典型区块进行对比。结合区块生产情况,依据实际已经发生的投资成本状况,预测全过程投资成本情况。若聚驱与弱碱三元驱相同地质储量对比,从吨油成本上看,三元驱成本明显高于聚合物驱。从经济效益上看,聚驱投入产出比高于三元驱。三元驱比聚驱多提高采收率2.5%以上,经济效益好于聚驱。  相似文献   

7.
三元复合驱注入过程中,受组成成分性质的影响,出现剪切降解率高、腐蚀结垢等现象,影响了注入效果。通过优化配注器设计结构,优选加工材质和表面处理工艺,提高了三元复合驱注入效果。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对二类油层注聚有关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通过时注聚试验区、工业生产区、方案研究区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取得了一些认识.在对北一区三元复合驱试验区精细油藏描述,精细地质建模,数值模拟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二类油层开采对象控制程度、数值模拟预测提高采收率、经济效益等方面深入的研究,量化了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合理注采井距,同时对井网利用问题、布井方式问题进行对比评价和可行性分析,初步建立起一套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较合理的操作体系,为萨中地区今后三元复合驱的井网布署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分析了三次采油的基本工作原理,主要的采油类型,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CO2驱等将是三次采油发展的主要技术,并分析三次采油相关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三次采油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系统地描述了喇嘛甸油田北东块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试验区的油层性质,分析了初期生产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特征,并针对问题开展了综合调整的研究工作,适时进行动态方案的调整,完善井组注采关系,减少平面及层间差异,总结出改善试验区初期效果的有效途径,为三元复合驱大规模推广的初期阶段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1.
弱碱体系三元驱抽油机井防垢技术是在研究该体系三元驱抽油机井防垢泵进行的,通过对其防垢技术研究,明确了弱碱体系三元驱抽油机井结垢的成因,以便在弱碱体系三元驱抽油机井进一步进行采取防垢措施,解决了由于因结垢影响该体系三元驱抽油机井的正常生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超稠油注蒸汽驱油中,拥有驱动力、重力、毛管力这三种力,毛管力可以忽略,重力和蒸汽驱动力控制着蒸汽驱动原油的能力和蒸汽超覆的程度。驱泄复合开发即是利用这两种力共同作用下,将原油从地层中驱泄至生产井中采出。本文从驱泄复合受力和原油运动速度研究入手,通过分析推导出蒸汽腔前缘形态方程,可得到蒸汽腔前缘形态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地层垂直渗透率和水平渗透率之比、原油粘度、注汽速度、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并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得到不同时间蒸汽前缘运移到不同位置的蒸汽腔发育形态,温场分布和剩余油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3.
乔明 《今日科苑》2010,(12):43-43
针对辽河油田部分老区块水驱后地层中仍有大量原油未被采出的情况,采用聚合物驱油,辅以表面活性剂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增大波及体积并提高洗油效率,利用二元复合驱工艺技术,可以使水驱后的老区块达到良好的降水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从石油开采实践来看,我国油田以陆相沉积类型为主,品质不均匀,且蜡、芳烃的含量较高,原油黏度过大,注水开采难。当前,国内主要借助碱、表面活性剂协同作用而构建低浓度复合驱体系,以提高趋油效率。但在应用中,因普遍面临的成本高、处理难度大等问题,复合驱技术在国内发展受限。本文主要阐述化学复合驱技术的原理、应用现状,并分析其发展和应用趋势。  相似文献   

15.
针对聚驱和三元复合驱等多种驱油技术的推广应用后,普通核桃壳过滤器在处理油田污水尤其是合聚污水时,暴露出的过滤器罐顶污油排不出去、反冲洗憋压、跑料及出水水质不合格等问题,采用低压稳流反冲洗技术,将滤罐改造成低压稳流反冲洗滤罐,改善了水质,提高了水质合格率,达到节能降耗目的。  相似文献   

16.
马汉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1):55+206-55,206
由于三元复合驱大部分井已出现结垢现象,为缓解油井热洗时清蜡与结垢之间的矛盾,三元油井从2009年3月开始取消热洗,选取部分抽油机井进行长期跟踪,主要对三元油井免热洗后的各项参数及功图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为三元油井热洗周期的合理确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借助AFS200自动流体驱替系统,通过室内实验模拟油藏开发过程中地层压力的变化,明确了地层压力下降、原油脱气过程中的驱油机制以及地层原油部分脱气后对水驱油的影响机制,分析了原油不同脱气程度下弹性驱、溶解气驱及水驱对驱油效率的贡献,获得了原油不同脱气程度下驱油效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泡点压力下进行水驱,最终驱油效率最高;随着地层压力下降,地层原油脱气,压力下降幅度越大,脱气程度越严重,弹性溶解气驱油效率越高,后续水驱的驱油效率越低,最终驱油效率越低。提出了对溶解气油比较高的油藏应保持地层压力高于饱和压力进行开采的观点。研究结果对于高溶解气油比油藏的注水时机确定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菲菲 《内江科技》2012,(8):128-129
高含水老油田依靠聚合物驱技术提高采收率的幅度约为6%~10%,聚驱后仍有50%~60%左右的原油滞留地下,具有进一步挖潜的物质基础。本文选取孤岛中一区Ng3北部为试验区,研究了聚驱后物性变化、剩余油分布特点。设计了预交联体+二元驱油体系,在聚驱后油藏既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驱油效率,又能起到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矿场试验数据表明,聚合物驱后二元复合驱油体系能够显著降水增油,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十一五"期间,萨南油田水处理新技术试验攻关及新工艺推广应用情况,从适应水质、建设投资、运行成本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提出适应不同水质条件的污水处理工艺。"十二五"期间,高浓度聚合物驱及三元复合驱将逐渐推广,油田采出水处理难度将进一步加大,结合室内研究及现场小试结果,提出了下一步的攻关思路。  相似文献   

20.
田红燕  涂漫  林海斌 《内江科技》2011,32(12):25+27-25,27
生物技术特别是微生物采油技术是继热力驱、化学驱、聚合物驱等传统方法之后,利用微生物的有益活动及代谢产物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在即将枯竭的油井开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一项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本文详细介绍微生物采油方法的作用机理,研究现状,以及提出未来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