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现代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梅光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五四时期,“学衡派”是公开反对新文化运动,主张维护传统极有声势的文化保守主义群体。其中主将梅光迪锋芒最露,影响尤大,世称“梅光之迪”。长期以来,人们对梅光迪及“学衡派”缺乏深入的研究,多予以简单化的否定。近几年,台湾的有关方面研究在大陆较为流行,但他们的观点又不免有拔高之嫌。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梅光迪,进而加深对“学衡派”乃至整个现代文化保守派的认识,本文旨在对梅光迪一生、尤其是五四前后的思想活动,进行一番切实的考察。  相似文献   

2.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启蒙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成果很多且研究很深入.但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语言文化,却鲜有人从历史的角度论及.事实上语言文化上的革新,对文化的传播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其本身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白话文运动"以及"注音字母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推动中国语言文化发展所作出的重大努力.正是这两个方面的发展,使汉语走上了"言文一致"的道路,使我国注音字母逐步走向规范化、系统化,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扩大了影响,壮大了声势,并造就了我国教育与文化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     
<正>梅光迪作为与新文化运动交融、交流、交锋的典型代表,本身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意义。近年来,随着一批学者的不懈努力、相关资料得以发掘问世,其思想的全面性研究也在不断推进,本期四篇文章试图从多角度审视梅光迪及其思想包涵的多重价值。梅杰《梅光迪四题——兼论梅光迪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新史料开启的未来》,体现了他对梅光迪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的充分思考,特别是首次公开了部分梅光迪相关的原始资料;他对梅光迪相关研究著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副刊的发生发展自始与文化运动密切相关."五四"时期,为了进行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导致了人们对副刊性质和作用的新的认识,从而带来了副刊的变革.从"五四"时期湖南<大公报>副刊的嬗变,我们可以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它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时也可以了解它对"五四"新思想、新文化的宣传,从一个侧面窥视"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湖南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5.
《宜宾学院学报》2019,(11):56-66
由于近代社会环境以及文学发展的实况,梅光迪的文艺思想常被归入文化保守主义。诚然,梅光迪确是以倡导传统文化为核心展开学术实践的,但其学术实践的核心是传统文化如何实现现代转化。纵观梅光迪参与新文化运动相关论争的关键节点与典型事件,结合其学术思想的构成要素,可见他无论是与胡适论战强调传统文化价值,还是参与创办《学衡》杂志建立传统资源发声的舆论阵地,都体现了他以传统文化现代转化为核心的文艺思想。这种文艺思想体现了梅光迪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切认同,对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相关理论的借鉴和对中西融合的方法探索。  相似文献   

6.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梁漱溟对新文化运动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行了与众不同的评价,对民主与科学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中西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富有新意的阐述。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梁漱溟的"五四"新文化观的产生、发展、变化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19,(11):28-33
梅光迪对于20世纪中国思想史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关于他的研究一直未能形成规模。梅光迪相关的著作、思想、研究情况及新史料的呈现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其诸多层面的研究,特别是"梅光迪的家世"首次公开了梅光迪的世系和家族情况,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梅光迪及其思想构成提供了原始素材。这些文献、资料不仅为梅光迪研究注入了新的素材,也为以梅光迪研究为重点的学衡派研究提供了诸多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对长达五、六年之久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进行科学的分期,是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首先碰到和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文化大革命前,在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史的研究中曾涉及到这个问题,并初步开展了一些讨论,但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分期问题的讨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意见:一是三分法,即把“五四”新文化运动划分为一九一五年——一九一七年;一九一七年——  相似文献   

9.
新文化运动潮起以后,对于性伦理性道德的关注一直是五四启蒙阵营文化批判的一个重要维度,五四文学的现代性追求中始终伴随着对于现代"性"的构建.但在性伦理问题上,理论倡导与文学表现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冯沅君、庐隐、郁达夫和丁玲等在性伦理上的暧昧态度正映现了五四伦理革命的艰难.  相似文献   

10.
<正>发生在90年前的那场波澜壮阔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文明意识、思维方式乃至行为习惯,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方面具有反帝反封建反专制的正当性,一方面又把培养现代公民作  相似文献   

11.
学衡派理论虽然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但它所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文化规律的阐述,使它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内容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作家的文化视野和社会视野更加广阔,散文成了一种最方便、直接的文体形式。再加上"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思想自由、创作自由的良好风气,散文的创作走向更大的繁荣。本文主要分析中国现代散文的创作特色,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 3 0年代 ,陈独秀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代人 ,在学术与思想的关系上 ,大致经历了一个由分裂到相对统一的过程。从陈独秀发表的《孔子与中国》一文看 ,其晚年思想发展的大趋势是向“五四”新文化基本理念回归 ,并有所提升与发展变化。他在学术与思想的内在关系上 ,虽不像“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那样对立、分裂 ,却仍未达到事实上的一致  相似文献   

14.
因为五四时期与《新青年》展开东西文化论争,《东方杂志》遂长期以来被认作是保守力量的代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对手。而事实上,1920年改版后的《东方杂志》不仅不再是新文化运动的反对者,反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扎实推进者、建设者和宣传新文化的重要阵地。从辨析新文化的内容与性质、探讨新文化的发展路径、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实施、保持对新文化运动正确的心态等四个方面可看出《东方杂志》对于五四新文化建设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郭云 《许昌学院学报》2008,27(1):109-110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与科学,但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对"五四"精神向来就有不同的阐释和评价.胡适喜欢用"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来形容"五四";殷海光则用"启蒙运动"一词来表达"五四";中国共产党人更强调的是"五四"的革命性.这些不同的阐释反映了时代的特点,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现在,我们也应该从新时代的现代化建设出发去理解"五四",接过"五四"的大旗,用理性和科学充实我们的头脑,创建中国型的民主.  相似文献   

16.
历史的际遇,林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坚守文言阵地,也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巧妙设计,启蒙先驱的林纾与倡导白话的"五四"先驱们爆发了激烈论争。两者之间的较量背后是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文化价值选择。林纾秉持中国传统文化之本,代表了沟通、调和中西文化的努力,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西方文化根本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现代新文化,这也正是林译小说与"五四"新文化的根本分野所在。  相似文献   

17.
民主和科学作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个口号,并不是五四精神的全部内涵。五四精神绝不是"普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并不意味着要取代五四运动中的民主和科学精神,反而是要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任何关于吹捧资本主义制度、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质疑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观点,都是极其错误的。新时代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全身心投入到"四个伟大"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可以分为3个阶段。“五四”运动之前,他主要是对其进行观察,极少表态。“五四”运动期间,他对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行动表示支持,对新文化运动表现出同情的态度。“五四”运动之后,他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新文化运动持怀疑的态度。这种变化,是他对新文化运动的缺点的认识逐渐清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来源:经济观察网五四运动中,胡适、闻一多都是身在其中的人物,在是否坚持"五四精神"、是否坚持新文化运动一些基本理念上曾与国民党严重冲突。在这种观念冲突中,国民党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胡、闻二人的观点及最  相似文献   

20.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30年代,陈独秀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代人,在学术与思想的关系上,大致经历了一个由分裂相相对统一的过程,从陈独秀发表的《孔子与中国》一文看,其晚年思想发展的大趋势是向“五四”新文化基本理念回归,并有所提升与发展变化,他在学术与思想的内在关系上,虽不像“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那样对立,分裂,却仍未达到事实上的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