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壳运动”教学设计陈嘉陵一、设计思想1.教材分析“地壳运动”范围包括地壳的变化和地质作用,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地质构造三大部分,它是全章的重点教材之一。本节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地质作用的概念和内力、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矿产资源及其特点李旭强\西北师大附中一、地质条件复杂,矿种齐全,储量丰富我国地域辽阔,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又位于环太平洋活动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活动带的交汇点。在这种条件下,地壳运动剧烈,断裂活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3.
探讨地壳构造运动,不管采用何种依据,选择什么途径,最终的结论都应与地质构造现象相符。因为地质构造现象是地壳运动最直接的结果,也是人们可直接观察到的地质体,更重要的它是检验各种地质构造运动理论的标准。所以地质构造现象及其分析应该是探讨地质构造运动的有效途径。本文用地质力学的观点就毕节德沟背斜的构造作以下简要的分析。旨在阐释德沟地块在其形变的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应力状况及周围地块的运动状况;同时用以丰富地质学教学的乡土内容。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复杂,地壳板块运动频繁,因此利用GNSS测量技术有效监测板块运动对大陆动力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本文以长乐-南澳断裂带为对象,用GNSS测量技术,对福建东南沿海地区水平运动进行研究,对断裂带所在地壳运动做出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我国测绘人员通过1997年至2005年精确的卫星GPS观测,首次得出了南极大陆板块的最新动向。观测表明,在水平方向上,南极半岛(中国南极长城站所在地区)以平均每年18.50毫米的速度向南美洲大陆运动。南极洲与南美洲中间只隔着970公里的德雷克海峡,如此下去,5200多万年后,南美人就可以直接登上南极大陆了。地处东南极的中山站地区在水平方向呈现向西南运动的趋势,东南极年均运动量为8.70毫米。从地壳运动的幅度看,西南极大于东南极,南极半岛又大于南极其他地区。研究人员认为,这与南极的地质构造是一致的。东南极是比较稳定的前寒武纪地质,西南…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代地壳运动研究项目的重大成果证明中国大陆每年向东运动八毫米国家攀登项目——“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测量出,中国东部地壳存在有向东偏南的水平运动,速率为每年8mm。这证实了中国大陆确有在印度板块作用影响下向东运动的推断。“现代地壳运动和地...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进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8.
地壳运动原因新学说的基本内容 地壳运动,是造山运动、火山爆发、地震等主要自然现象的基本原因。地壳运动特别是火山和地震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目前占统治地位的理论或学说包括地理课本上的内容都是:地球是由板块移动,造成地球岩浆喷发和地壳断裂或隆起;而地核和地幔的运动主要是受自  相似文献   

9.
正一、考点扫描(表1)表1地壳运动与地质灾害的高频考点与命题视角高频考点命题视角地壳运动地壳物质循环与岩石选取新颖的图表、岩石的形成、景观图为背景考查物质循环过程中的地质作用及岩石成因的判读分析  相似文献   

10.
虽然人类的种种活动,诸如进行地下核试验或修建水库及大坝,也引起过一些小地震,然而引起所有的大地震和许多小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质变化过程中应力逐渐积聚造成岩石断裂。 地球表面由一系列板块组成,最强烈的地震往往发生在板块的边缘,因为那里的板块相互错动。岩石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岩石毗连地区受到板块运动推力或拉力的作用,应  相似文献   

11.
在以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地质作用和能量来自太阳的外力地质作用影响下,人类处的环境中会发生一系列地质现象。有的地质现象危及了人类的正常活动,带来了灾害,这就是自然地质灾害。由于我国处于受太平洋板块冲撞及与印度洋板块碰撞的特殊位置上,致使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新构造运动频繁。这样的地质背景必然导致我国是一个自然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种类多,分布广,影响深重。每年给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达几十亿元。  相似文献   

12.
大地构造是指整个地壳或岩石圈的地质构造,大地构造说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地壳构造的发生、发展、分布规律和构造运动等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外关于地壳运动,地壳构造的种种论断,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不同时期的质学各个领域的研究水平和总的发展趋势。随着地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地质资料的大量积厚,有关大地构造的新学说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13.
地质学中的周期现象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质学领域,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存在着普遍的周期现象。一、地球演化和地质作用在时间上的周期性在地球的长期演化发展过程中,相同的地质作用往往在不同的地质时代周期性出现。但是,这种周期现象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螺旋式地向前发展。1.地壳演化过程的周期性地壳演化过程中,总是周期性地出现较长时间的缓慢演化发展和较短时间的激烈演化时期的交替。在较短的地壳激烈演化期,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地槽褶皱隆起,地台抬升,露出水面。地槽区岩石遭受强烈的水平挤压作用,形成变形十分复杂的格坡。断裂活动、岩浆活…  相似文献   

14.
地质认识实习是学生首次以地质工作者的身份进入地质科学的启蒙实习。通过实习,应使学生开阔眼界,体验地质工作特点,培养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对地质工作的事业心,树立严谨的科学作风。其效果的好坏,甚至可影响到学生的一生。 地质认识实习的目的,在各院校的实习大纲和实习指导书中都有明确的规定。若单从业务的角度考虑,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形象地理解地质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即现实主义原理,树立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初步建立地质思维的思维方式,为后继课程的学  相似文献   

15.
针对"新工科"建设需求,对"地震勘探原理"课程实践内容进行更新,设计了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综合实验。以解决实际地质工程问题为导向,设计了合成地震记录制作、垂直剖面解释、水平切片解释和地质构造图绘制等4个实验模块,同时在实验拓展环节引入机器学习前沿技术,指导学生进行计算机断层自动识别。实践表明,综合实验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成因是地震学科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目前有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等.比较流行的是大家普遍认同的板块构造学说。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也是火山、地震较为集中的地带。板块学说是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等学说的综合与延伸.它虽不能解决地壳运动的所有问题.却为地震成因的理论研究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启事     
考察目的:依本学科《教学大纲》及《国情教育大纲》之规定.特进行此考察活动.目的是:1、加深对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内、外力作用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初步掌握在野外观察地层、地质构造的方法;通过观察加深对褶曲、背斜、向斜、断层、沙洲、阶地等地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一、考点点击 1.考点解读(表1) 2.高频考点 (1)地质作用与地貌:地质地貌示意图(剖面图、景观图)的判读;地表形态的成因分析;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2)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大气受热过程的地理效应;风向判断与绘制;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和简易天气图的判读;气压带、风带及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分布、特点、成因及其判断;气候要素(气温、降水等)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特征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常把印度洋板块和印度板块混二为一,连一些复习资料也不例外。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都是洋壳外,其余各大板块都包括洋壳和陆壳两部分。大板块又可以划分出若干中小板块。中小板块的运动和位移取决于大板块的运动方向,如印度洋板块就可以划分出印度板块、阿拉伯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等中小板块。从教材“六大板块示意图”可以看出,印度洋板块大部分位  相似文献   

20.
一、考点点击 1.考点解读(表1) 2.高频考点 (1)地质作用与地貌:地质地貌示意图(剖面图、景观图)的判读;地表形态的成因分析;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2)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大气受热过程的地理效应;风向判断与绘制;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和简易天气图的判读;气压带、风带及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分布、特点、成因及其判断;气候要素(气温、降水等)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特征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