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实验装置:2 实验步骤:2.1 铜与浓HNO3的反应及NO2的性质①按图示连接好装置,通过漏斗向大试管中加入约10ml浓HNO3,插入铜丝,使之与浓HNO3接触反应产生NO2,同时关闭三通活塞,使产生的NO2暂不进入玻璃Z管"1"或"2",生成的NO2气体可将HNO3沿导管压入漏斗中,从而使之与Cu丝脱离接触,此时反应自动停止.  相似文献   

2.
1 实验原理 1.1 浓HNO3 能将C氧化,生成 CO2、NO2 气体 C+4HNO3(浓)=4NO2↑+CO2↑+2H2O 1.2 NO2溶于水生成稀HNO3,酸性条件下不能形成CaCO3的白色沉淀.  相似文献   

3.
1 问题的提出铜与稀硝酸反应如下 :3Cu + 8HNO3 (稀 )   3Cu (NO3 ) 2 +2NO↑ +H2 O实验现象应该为生成无色的气体 ,但往往观察到的是气体遇到空气后变为红棕色。同时产生的气体排放到空气中 ,污染环境 ,需改进。2 操作步骤及现象          图 12 1 按图 1所示连接好仪器。2 2 取下b端胶塞将铜丝一端插入胶塞内约0 5cm处。另一端绕着玻璃棒盘成螺旋状。2 3 把U形管略向b端倾斜 ,从b端加入稀硝酸至满 ,将带有铜丝和玻璃棒的胶塞塞紧b端管口 (不能混入空气 )。反应开始由慢到快 ,液面溶液颜色逐渐变为浅蓝色。随着…  相似文献   

4.
林美娥 《考试周刊》2014,(59):135+155-135
本文根据苏教版专题4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的教学内容,对NO、NO2性质和稀HNO3与Cu反应、浓HNO3与Cu反应的实验教学过程进行了改进与整合,对实验中所得的Cu(NO3)2溶液颜色的不同进行了解释,并对该部分的教学内容通过以实验为主线进行整合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5.
一、实验目的1.使学生掌握一氧化氮的制取和收集方法。2.使学生理解NO、NO2、HNO3的物理、化学性质。3.以创新实验激发学生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实验创新1.利用压强原理用特殊装置制备纯净的NO气体。  相似文献   

6.
一、实验目的 1.使学生掌握一氧化氮的制取和收集方法。2.使学生理解NO、NO2、HNO3的物理、化学性质。3.以创新实验激发学生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一、NO2、NO、O2混合气体溶于水的计算1.NO2+H2O型根据3NO2+H2O=2HNO3+NO,剩余气体为NO,且V(NO)=1/3V(NO2). 2.NO2+NO+H2O型根据3NO2+H2O=2HNO3+NO,剩余气体只能为NO,且  相似文献   

8.
1 问题的提出 铜与稀硝酸反应如下: 3Cu+8HNO3(稀)==3Cu(NO3)2+2NO↑+H2O 实验现象应该为生成无色的气体,但往往观察到的是气体遇到空气后变为红棕色.同时产生的气体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环境,需改进.  相似文献   

9.
1.1浓HNO3能将C氧化,生成CO2、NO2气体  相似文献   

10.
NO、NO2的性质实验和Cu与HNO3的反应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将教材中Cu与HNO3的实验采用微型实验器材操作,实现了隔绝O2条件下制备NO并可同时验证其有关的化学性质。采用微型实验装置后,实验现象更直观、明显,且安全可靠、符合环保理念,并且非常适合学生实验和课堂演示。  相似文献   

11.
一、设计动机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第二册第16页。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我认为有不够合理之处,由于在作为反应器的试管中存有空气,Cu与稀HNO3反应生成的NO会立即被氧气氧化为NO2,难以迅速而准确地观察到五色的NO气体,也难以及时地停止反应。在各类化学教学杂志上已刊登了不少该实验的改进方案,比如有人应用不等长的U形管(下图所示)来进行此实验,该方案虽然克服了这两个难点,但在中学教学实践中。一个演示实验往往需要在多个班级连续进行。因此,它就显出有以下不足之处:(1)稀HNO3的用量较大。  相似文献   

12.
在中专及高中课本中,都有Cu与浓、稀HNO3反应的演示实验,这些反应简单易行,但不能控制,实验中生成的气体毒性较大,污染环境,影响师生健康。为此我在教学中以可控和减少污染为目的,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现介绍如下:一、实验装置二、实验药品浓HNO3、稀HNO3、Cu片、NaOH溶液。三、实验操作方法1推动试管A中钢丝绳(钢丝绳可以通过塞子上下移动),使Cu片浸入浓HNO3中,此时试管A中产生红棕色NO2气体,同时,溶液变为蓝色。2当试管A中的红棕色气体充满后,把钢丝绳提升,使Cu片脱离浓HNO3,试管A中的气体通过导管进入试…  相似文献   

13.
问题的提出稀 HNO3能与Cu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无色的NO气体,而NO气体很不稳定,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为红棕色的NO2气体。课本设计的试管实验不能很好地观察到无色NO气体的生成,而且造成氮的氧化物的随意排放。如何验证NO的生成及其氧化过程,同时尽量避免环境污染呢?  相似文献   

14.
NO是一种古老的分子,早在1772年普列斯特里用8mol·L-1HNO3和Cu反应首次制得无色气体NO:8HNO3+3Cu=3Cu(NO3)2+2NO↑+4H20NO暴露于空气中会转变为NO2.此后人们用还原剂还原硝酸、硝酸盐及亚硝酸盐溶液都制得了NO.  相似文献   

15.
人教社必修教材高中化学第一册 (1990年 10月第 1版 )实验 6— 5铜和稀硝酸反应 3Cu+ 8HNO3(稀 )=3Cu(NO3)2+ 2NO↑ (无色 )+ 4H2O,验证了稀硝酸的强氧化性,但事实上往往不容易观察到无色的一氧化氮气体,而只能在试管口看到有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生成,造成了环境污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研制出了“铜和硝酸反应演示器”,应用于教学后,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化学的兴趣,教学效果显著,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实验装置: (见下图 ) 二、装置制作:先用粘合剂氯仿将 U型管和 2mm厚的有机玻璃板粘结起来,使 U…  相似文献   

16.
2 实验步骤:2.1 铜与浓HNO3 的反应及NO2 的性质①按图示连接好装置,通过漏斗向大试管中加入约10ml浓HNO3 ,插入铜丝,使之与浓HNO3接触反应产生NO2,同时关闭三通活塞,使产生的NO2 暂不进入玻璃Z管“1”或“2”,生成的NO2 气体可将HNO3沿导管压入漏斗中,从而使之与Cu丝脱离接触,此时反应自动停止。  相似文献   

17.
正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实验是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中的一个重要演示实验。但根据课本中的实验操作,存在以下缺点:(1)由于采用排水法,因此无法收集到NO2气体。(2)反应结束后,装置里的多余的气体无法处理,一旦取下橡皮塞,会导致NO2气体外溢造成环境污染。(3)铜片浸在浓硝酸中不能控制反应的速率,而且产生的气体量较大,浪费药品,不能实现实验的绿色化。所以,我们通过多次的实验与探究,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的绿色化设计。  相似文献   

18.
在高中化学教材第一册《实验八硝酸的性质》中安排有稀硝酸与铜作用的实验,要求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铜与稀硝酸(1:2)反应的实验,收集气体并检验无色的NO能够被氧化成红棕色的NO2。但是学生在完成实验时,看到烧瓶中有红棕色气体,而收集到试管中的气体当打开拇指时却没有看到气体颜色的变化,学生非常疑惑。笔者没有正面回答这一问题,而是和学生共同研究制定了一个实验方案,  相似文献   

19.
倪慧 《数理化解题研究》2005,(2):64-64,F003
例1 38.4mgCu与一定量的浓HNO3反应,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共收集到22.4mL(以标准状况计)气体.求消耗HNO3的物质的量,并分析气体的组成.(不考虑NO2转化为N2O4)  相似文献   

20.
铜与稀硝酸反应制取NO实验的研究性学习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的提出:众所周知,铜与稀硝酸发生如下反应:3Cu 8HNO3稀=2NO↑ 3CuNO32 4H2O。从理论上讲,实验现象应为生成无色气体,在试管口遇到空气后变为红棕色。但现行教材中该实验直接在试管中进行,用塑料袋封住试管口,实验的真实现象却是实验操作中气体往往在液面上就变色(这是NO迅速跟封在试管中的氧气结合生成了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2NO O2=2NO2)。实验现象与理论反应无法吻合,给实验结论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这一实验进行必要的创新研究与改进。要想清楚地观察到无色的NO气体的生成及无色变为红棕色的过程,关键是在产生NO气体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