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材选用取向与不同的教材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实践中,对教师如何选用教材一般存在三种观点:“教教材”、“用教材教”、“不用教材教”。这三种不同观点反映了课程实施过程中三种不同的取向,即“忠实取向”、“调适取向”和“创生取向”。教师对待教材的不同态度实际上也折射了他们不同的教材观。作为新旧两种不同的教材观,“材料式”教材观和“圣经式”教材观在诸多方面都显示出迥然不同的特点。但新的课程改革为教材观的转变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生存的土壤,“材料式”教材观将成为教师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静电学三个概念的教学分析与探讨江苏省兴化中学范明教师在引入“电势差”、“电势”、“电势能”这三个概念时的方法各不相同,归纳起来有两个原因:一是沿袭老教材的处理方法;二是对这三个概念的教学认识不同.本文从新旧教材对比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一、新旧教材结...  相似文献   

3.
陈雨  梁宇 《广西教育》2022,(22):53-56
本文立足小学数学教材“一标多本”、各版本教材各有独特之处的现实,以及“式与方程”教学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的独特地位,对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和北师大版教材“式与方程”中的例题,从编排结构、选材背景、呈现方式三个不同的角度展开比较研究,以此丰富教师对“式与方程”教学内容的认识,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截止到2004年8月,全国中小学尚有相当一批学校正在使用《大纲》下的教材,即使是使用《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标准》)下的新教材的课堂教学,如何实现真正意义的“用教材”教,业已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学的难点问题。其中的难点主要在于:新旧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和编排的基本方式不同,对教学过程的本质的认识不同,对数学学习的认识不同,对数学教学目标的追求不同。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使用传统意义下的教材要想尽可能达到《标准》的要求,必须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教师必须广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跳出”原有的教材呈现方式和编排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再组合、再创造。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材把除法含义放在第三册里集中认识,把乘除法简单应用题放在同一册里教学,使学生对乘除法含义及其关系的认识,提早完整化,这是义务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之一。试教实践证明,这样安排是可行的,教学效果也是好的。一、全面认识除法含义1.由于乘法在实际应用中,两个因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有所不同,作为乘法逆运算的除法运算,实际意义也就分两种情况。这就是教师们平时说的“等分除法”租“包含除法”。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除法应用的这两种实际意义,只能通过日常生活中,分东西的事例来说明和认识,也就是分法不同,含义不同。2…  相似文献   

6.
“用教材教”已成为新课改背景下广大语文教师的基本理念,并进而成为其课堂实践重要的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然而,实践发现,不少语文教师在使用“用教材教”这一标准进行评价时还存在着认识不清、把握不准的情况。明确“用教材教”的评价要点,是衡量语文教师对该问题认识深度的标尺,也是促  相似文献   

7.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功能的定位,对教师的教学实践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教材功能的转变也要求教师在认识上形成新的教材功能观。教师对新教材要有新的认识,在处理教师与教材的关系上,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人教版、苏教版教材为例,对不同版本小学数学教材“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分析两个版本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编写细节、习题设计三个方面的异同点,为使用不同版本教材的教师提出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改理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问题仍是个值得再思考的老问题。“教师——教材——学生”、“学生——教材——教师”以及“教材——教师——学生”,尽管只是前后主项的移动,事实上是构建起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折射出教育思想的演变,反映出教师对教学的真正理解程度。  相似文献   

10.
教学视角是多角度的,是变化着的;从不同角度来观察、认识教学中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能形成一个动态的立体的教学视角系统。 1.教师→教材/学生。用点拨教学的观点来看,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的认识,视角是变化的。这个“变化”具体表现为:①在点拨教学之前,教师既独立地研究教材,又独立地研究学生,同时,又把教材和学生融为一体加以研究。②在点拨教学过程中,教师认识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学生认识教材”的认识过程与认识结果。这句话的意思,展开来说就是:加着重号的“认识”是教师的“认识”;教师“认识”什么呢?主要是“认识”学生学了什么,怎么学的及学的效果如何。当然,学生的“学”,是  相似文献   

11.
仲崇柱 《青年教师》2005,(12):51-52
新课程的教材观强调教材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化中介”,是师生对话的“话题”,为此,实施新课程必须让教师从教材中走出来,从一个新的角度和高度去看待和处理教材。同时随着人们对教材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的空间越来越大。教师处理教材的策略水平,不仅是教师基本素质、教学水平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成为教师能否适应新课改、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直接反映。笔认为.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处理应做到“五化”: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强调领会教学大纲、驾驭教材较多,因此教师钻研教材多、研究教法多,而研究学生思维活动较少,因而选择适合学生认识过程的教法也少。实践证明,忽视了“学”,“教”就失去了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方法与技能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学得方法和技巧的主要“通道”。现代教育思想对教材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教材首先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教师教学的“教本”。变“主教”为“主学”,这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始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一、教师备课必须“博采”只有“博采”,才可以开阔教师的眼界,使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具有立体感,避免片面性、表面化;只有“博采”,才可以对诸家评说相互比较,去粗取精;只有“博采”,才能启迪教师的思维,激发起创新意识。“博采”有个前提———以教师自我钻研为起点。即确保教师对教材有一个内化的过程,先使教材(客体)与教师(主体)之间整合、交融,产生真情实感、真知灼见。二、教师备课必须“约取”提倡在备课中“博采”,但并不是说越“博”备课质量就越高。我们必须对搜集到的备课资料来一番“约取”。“约取”的过程也是一…  相似文献   

15.
现在,对教学内容的确定主要依据各种版本的数学教材。这些教材各具特色,精心打造,为广大教师选择教材、重组教材、用好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下面以“角的认识”这一单元内容为载体,依据苏教版、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三种教材,通过对三种版本的编排体系进行对比分析,谈谈如何以单元内容为结构单位解读教材。“角的认识”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教材划分为“初步认识角”和“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两个部分。对比这三种教材的编排,在“角的初步认识”部分大同小异。都采取从实物图或主题图中抽象出角的图形,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再通过做角…  相似文献   

16.
课改7年,专家们倡导的教材观早已深入人心,对“用教材教”几乎每一位教师都能说上一些。然而,一些教师对“用教材教”的认识还是模糊不清的,在理解和实践“用教材教”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有失偏颇的行为。因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认真思考。结合音乐课堂教学,笔者提出音乐教师正确使用教材的三层境界。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材的建设与研究一直是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教材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而焦点就是“课文”。不管依什么体例、按什么思想编教材,都得把“课文”的选取与排定看作是重点工作;对“课文”的不同认识和不同处理能基本反映出不同教材的不同特点。因此,“课文”既是教材的焦点,也往往是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争论的焦点。 既然“课文”是一个“焦点”,那就很有必要认真研究,比如“课文”是什么的问题就还不甚清楚。也怪,越是普通问题,人们似乎越感到似是而非。我是普通教师,无甚高见,只从点滴教学体会和近年应人教社之约从事语文教材编写的粗浅认识出发,谈一点我个人对语文“课文”的看法。全文分三部分:(上)讲讲“课文”概念,来回答“课文是什么”的问题;(中)讲讲“课文”的地位,来回答“课文在教材中充当什么角色”的问题;(下)讲讲“课文”的处理,来回答“教师怎样正确而又充分地发挥课文的教学功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教材的理解和使用也在发生一些变化。而专家学者们所倡导的把教材看作“范例”、“拐杖”、“支点”等呼声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使用。不同的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使用存在一定的差距。[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教材是“金科玉律”,是“范本”,是“载体”,是“例子”,是“材料”……不同的角度,受不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影响,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就全然不同。对教材的使用则更有天壤之别,传统做法是“教”教材,现代课程论主张“用”教材。教师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呢?一、变“复习铺垫”为“创设情境”现行教材(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为例)在新课教学前,大多安排了复习铺垫这一环节,其内容一般是与本课新知密切相关的旧知,其作用是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旧知,形成思维定向,使学生顺利理解新授内容,并以此缩短新授时间,保证“练习时间”…  相似文献   

20.
《数学教学》2010,(6):9-10,13
不同版本的教材,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采用了不同形式的定义一“单位圆定义法”与“终边定义法”,引起了教材专家、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也导致了学术的争鸣.作为一线教师,笔者就课堂操作的层面,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也为问题的争论提供另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