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越忙越要写     
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以来,我們随县县委的写作小組,貫彻湖北省委关于工作、学习、写作三結合的指示精神,从“做”中学“写”,从“写”中又推动“学”和“做”,真是获益不浅。这两年的工作和写作,和我們过去的情况对比一下,基本上可以說是“双丰收”了。一九五七年冬季,我們县委的写作小組开始建立,定名为“群文”。当时小組的成員只是县委书記处的书記。到了一九五九年,写作小組扩大了,全体县委委員都参加了写作小組。現在,全县各战綫的办公室和各公社党委,在县委的带动下,也都紛紛成立起了写  相似文献   

2.
“海鷗种子遍地撒”是一篇小特写,登載在体育报一百五十九期(1959年12月21日出刊)的第二版上。这篇文章被体育报社評为地方記者来稿中的好稿之一。这对于我們是一个很大的鼓励。我們都是新手,最近才开始学作新聞記者,要談写作經驗,很难說出什么东西来。在这里仅把我們的采写經过,向大家作个介紹。  相似文献   

3.
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在5月上旬召开了全省新聞工作会議。这个会議总結了全省大跃进以来新聞工作的經驗,研究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也讨論了进一步貫彻执行全党办报方針等問題。参加会議的,有报紙的总編輯、广播电台台长、中央各报駐省記者及四个基层通訊组的負責人,共125人。会上,省委书記馮紀新同志接見了到会的同志,并做了重要讲話。最后由省委委員、黑龙江日报总編輯白汝瑗同志作了总結发言。  相似文献   

4.
“新聞業务”編輯室的同志讓我們写一篇文章介绍一下“10年前的今天”的采写經驗,我們觉得采写这篇新聞实在談不上什么經驗,更谈不上介紹,打算不写,于是編輯同志叫我們把采写經过写一下。任何一篇新聞都有采写經过,这总不能說写不出来。只好在这里占上一些篇幅,把我們采写这条新聞前前后后的经过叙述一下。先說这个主題是怎么想起来的。这个主题早在几个月以前就有了,当时是在“上海严寒”报道的啟發下想出来的。今年2月间,新华社上海分社和中国新聞社都發了上海严寒的消息,我們非常高兴能讀到这么漂亮的新聞。特別感到写得好的是:上海分社發的新聞中引用詩人臧克家在1948年以“生命的零度”为题写的詩句:“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中国新聞社的新聞中引用1948年上海大公报的新聞:“前  相似文献   

5.
学艺札记     
不做“新聞官”一位新聞工作的前辈說:“做新聞工作,从总編辑到編辑、記者到练习生,都应該不断地写文章。”他说:“記者是一辈子的职业。記者工作永远离不开采訪和写作。記者不論担任了什么行政职务,組长、部主任也好,編委、总編輯也好,对报紙說来,他都是本报記者,都应該不断地写东西。”他說:“記者不动笔,就像是战士不拿枪,这无論如何是說不过去的。”他說:“有人說:編輯不写东西,何以說服作者?  相似文献   

6.
駐莫斯科記者李楠同志写的“莫斯科的初春”(载4月17日新华社新聞稿),是一条运用自己的語言艺术来写的具有鮮明而細膩的風格的新聞。它給我們描繪出莫斯科的早春景色,苏联人民的城市生活。它的感染力是这样强烈,使我們在字里行間,感受到一种欢乐和幸福。这条新聞没有什么提綱式的导語,也没有什么金字塔式的結構。它像一篇散文,但誰也不否認它是一条新聞。記者没有違反新聞的規律来写这条新闻,倒是非常灵活而熟練地掌握这个规律,因此写出这条驟看超  相似文献   

7.
在改进新聞写作当中有过这样一个問題,就是从各方面来的評論說,現在的新聞写得不生动,原因之一是記者使用了新聞語言。与这种和类似这种評論不无关系,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新聞語言在一些人們的心目中便成为不体面的东西了。我认为这实在是一个誤解。不必諱言,在新聞写作和使用新聞語言中是存在严重缺点的,需要努力纠正。但是应該說清楚,新聞語言是一回事,使用新聞語言中产生的缺点又是一回事,不应該把二者混为一談,不应該把一切不是派在新聞語言的头上,用尘土掩盖  相似文献   

8.
新闻必须完全真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聞必須真实,对这一点,我們新聞工作者是誰都承认的。但是在实践中,有时候还做得不是那样令人满意。例如在一部分通訊員和个別記者的来稿中,特別是写人物的通訊、特写中,就仍然可以发現情节上失实和分寸上夸大的現象。而有的同志竟认为这是可以允許的。这就向我們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新聞真实性的标准是什么?能不能在事实的基础上对細节有某些“合理的想像”?怎样理解在通訊、特写中运用文艺技巧和文学語言?新聞报道中的典型能不能比实际事物写得更高,更理想? 下面就这些問題談談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新聞事实必須真实准确,是人民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則之一;保証新聞中不發生任何錯誤,也是每一个新聞采編人員最起碼的責任。但是,从目前工業新聞中經常大量出現的夸大失实錯誤的情况看来,人民新聞工作的这些基本原則,并沒有在我們所有的工業新聞中認真遵守。誠然,像有些同志所說,記者中虛構新聞事实的現象,現在看来是沒有了。但是,也絕不能否認,由于某些采編人員缺乏高度的政治責任心,工作作風上存在着馬馬虎虎粗枝  相似文献   

10.
記者相     
在我們的电影和话剧里,常常看到新聞記者的形象。例如在“俄罗斯問題”这部电影里,我們看到了史密斯。他为了寫出他親眼所看到的事实,坚持真理,牺牲了自己的职業和幻想中的家庭幸福。这样一个新聞記者的形象,給我們新聞記者的教育是很大的。剧本“前綫”里的“克里空”給予观众的印象是深刻的,不用我多說。这个新聞記者的形象,对于我們当然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夏衍同志給《新聞业务》編委会写的一封信,值得引起我們編輯同志的注意。在我們的报紙上,錯用成語,用詞不当,写別字錯字,这种情形确是为数不少。如果每天加以登記,积年累月,次数是相当惊人的。也許有些人会說,这算不得什么大問題,难免的,誰又能担保一张报紙沒有一点小錯誤呢?于是錯誤在眼前一掠而过,不大在乎。但是讀者  相似文献   

12.
“石流”写作小組,是一九五七年开始建立的。开初的时候,它是省委农业办公室的一个写作小組,后来,和湖北日报农业部的写作小組“初联”合并了,人数开始建立的时候只有几个人,現在已經发展到三十多人。这个写作小組的成員,都是这两个单位的骨干。組长是省委农业办公室的一位負責同志,副組长是湖北日报的秘书长,另外小組設立了两个秘书,也分别由两方各指定一人担任。这个写作小組成立三年来,已經给“七一”杂志、湖北日报、“理論战綫”杂志、长江日报等报刊写了一百五十多篇文章,其中大部分发表在湖北日报上。“石流”写作小组活动的特点,主要是針对农业战綫上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情况,以及实际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不是庇护     
农业部部长助理左叶辱骂新聞記者的事件引起了全国新聞界理所当然的愤慨。作为一个新闻战线上的从业員,我是非常希望目前在我們国家里新聞工作者所碰到的一些困难狀况能有所改变,尽管这种困难并不是普遍存在,而且和新聞工作者在采訪活动中所取得的一些便利条件来比較的話,也終究不是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14.
我推荐同志們讀讀新华社莫斯科分社記者李楠同志写的通讯:“五枚勛章代表的功績和荣誉”(見10月26日“今日新聞”)。这是在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报道期間莫斯科分社發回的通訊中经較好的一篇。它以比較短的篇幅給我們清楚地介绍了过去四十年苏联共青团員在党的領导下所經历的英勇、豪边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4月10日,延安日报集会庆祝报紙創刊十周年。参加大会的有延安日报的全体工作人員和延安市各机关的負責同志、特約記者、通訊員共一百多人。中共延安地委书記处书記韓一平同志也出席了大会,并讲了話。  相似文献   

16.
一九五八年是我們广播电台同志工作上、思想上双丰收的一年。我們是怎样得到这个双丰收的呢?用一句話来說就是:深入到实际中去! 一九五八年年初,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形势逼人。这种形势使我們深深地感到,如果再不深入实际,我們的广播宣传就一定会落后于实际。省委当时也一再要我們下去,并且作了关于在各地建立广播記者站的决定。这样,我們下定了决心,对全台編輯記者和播音員提出了一个“一、二、三、八”的要求。这就是說,一年之內,播音員下乡下厂的时間不得少于一个月,編輯不得少于两个月,編委不得少于三个月,記者不得少于八个月。这个要求是能够完成的。据去年八月底統計,每个播音員平均已下乡三十一天,編輯部平均每人下乡达四十天,文艺部平均每人下乡二十天,記者平均每人下乡下厂八十一天。編委下去得較少,平均每人下乡四十一天。  相似文献   

17.
我国正在进行着的社会主义建設,要求新聞記者运用簡短有力的新聞形式,报道各种工作經驗,以便把一些先进生产者、工作者和先进單位的创造,变成全民的財富,推动我们的建設事業前进。我們每天从新华社的电訊中,从各个报紙的版面上,都可以看到記者从各个建設战线上發出的报道先进經驗的新聞通訊。报道先进經驗,这几乎是我国每一个新聞記者必备的本領。但是,学会进行这項报道却并不是容易的。我們曾有很多报道先进經驗的新聞通訊,写得枯燥冗長,堆滿了技术名詞,內行不爱看,外行看不懂。这就容易减少人們接受这些先进經驗的兴趣,降低了推广这些先进經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毛澤东同志一貫坚持“沒有調查,就沒有发言权”的思想。对待調查研究的态度如何,是我們能否做好新聞工作的关键問题。对于新聞工作者,从事調查研究,不但是工作上的需要,也是他的职业所要求的。新聞記者就是从事調查研究工作的人;記者应該天天作調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新聞記者是一个光荣的称号。记者的劳动有别于任何其他的职業,有它自己的特殊的社会使命。記者的作品反映着时代脉搏的跳动。我們新聞記者应該看重这职業。但也不是所有的新聞記者都是这样。据說有些人作上几年記者后便有些厭倦这称号了。理由是記者是年青人的职業,現在,年紀也大了些,不好意思再去抛头露面了。也有人說得更露骨一些:从前在一起工作的人都作了处長、作了×長了,我还在作記者!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在我們的同业中,对于如何改进經济新聞的写作。展开了很热烈的討論。这个討論,不仅已經对經济新聞的改进产生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有了不少效果,而且对于我們整个新聞写作的改进,以及怎样来更好地发揮新聞这个特殊武器的作用,也給了我們許多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