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达磨三传至道信,牛头禅之法融,受其心要而别一派,世称牛头禅。牛头禅自法融至慧忠传了六代,教旨尊奉《般若经》。宗鉴的《释门正统》误把南阳慧忠当作牛头六祖慧忠。  相似文献   

2.
牛头禅是具有江南般若传统的禅系,以"本来无事"、"丧己忘情"和"无情有性"为其禅法特点。皎然身处牛头禅盛行东南的时代背景之中,多与牛头禅相关人士交游,诗中也表现出"无事"、"忘情"和"无情有性"等牛头禅法。牛头禅法对皎然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他倾向于选取无情之物、清泠之景和缥缈之态的诗歌意象,进而形成其"清逸"的独特诗风,体现了禅家合动静之"中道义"的当行本色。  相似文献   

3.
华严宗四祖澄观,对称“华严疏主”。他虽曾从天台九祖湛然门下学习,一方面吸收中观、圆融之学,另一方面又批评天台的判教、性恶说、无情有性说,意欲融会禅教,使教合亡之旨,心同诸佛之心。  相似文献   

4.
佛性问题是佛教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对其内涵的不同理解,牛头禅与慧能禅在无情是否有佛性问题上存有重大的分歧。牛头宗秉持其虚空即道的理念,主张无情有佛性;而慧能禅则坚持以人为本,主张“无情无佛种”,否认无情有佛性。两者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佛教哲学对佛性问题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唐代高僧慧忠,是六祖慧能弟子中最显赫的一个,玄宗、肃宗、代宗三朝,都被拜为国师。一天,代宗带了一位名叫太白山人的,来见慧忠,说:"这山人很有知识见地。"慧忠问":他有什么特别技能吗?"代宗说:"他熟悉山水,知晓地理,判断文字,精通算术。"慧忠便测试山人,问道:"你住的山,是雄的,还是雌的呢?"山人答不出。慧忠又指着大殿的地面,问道:"这是什么地方?"山人答道:"弟子要测量一下,才能知道。"慧忠又问":你识字吗?"  相似文献   

6.
虽然,天台宗为佛语宗,牛头禅为心宗,然而同在江东的人文地理环境中,他们却发生种种关涉:如都提倡禅教并重;都主张无情有性说;都推崇傅翕思想。这种种关涉也就构成了南朝灭亡后江东佛教之特色。  相似文献   

7.
依据个人的禅观经验而创建第一个中国佛教宗派的大师是天台智者,其思想体系是从多年对<法华经>的研读和禅观中得来的智慧.智者的禅观影像是看到"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证得"旋陀罗尼",所有天台佛教哲学都奠基于此.佛教哲理为中国文化完善吸收而更新创造的关键转折人物是僧肇.本文尝试以僧肇<物不迁论>中的哲理分析智者"法华三昧"所证到的"灵山一会,俨然未散"的影像,以深入理解太虚所说的"中国佛教特质在禅".  相似文献   

8.
《沧浪诗话》中严羽依循两宋之际临济宗大慧禅的言语思维,比照禅宗本体"第一义"设定诗歌本体"第一义",序列诗歌等级。他有意识地借鉴禅宗"第一义"的非言说特征来描述诗歌"第一义"的特征,并在临济大慧禅不立文字且不离文字的语言立场下,主张将非关书、非关理与多读书、多穷理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9.
宗杲看话禅以参究公案话头为修行方便,一方面,这是对文字禅以颂古、评唱为契证之期的反叛;另一方面这是继承六祖“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的修行法门。参究话头的修行方便,非为杜绝思量,而是悟入一行三昧,疑破话头也不是知见意义上的豁然贯通。这不是会一两则因缘便以为了却大事,得断片的思想而逸禅道全体的问题,而是就性上说,见性成佛。悟后修行是其必然要求,宗杲看话禅是在对正觉默照禅批判的基础上逐渐形成,默照禅主张空心、默昭、只管打坐,是事莫问。这是牛头法融一系的继续,与宗杲所沿袭六祖般若系在禅学思想上迥然异趣。  相似文献   

10.
<正> 褒禅(bāo chán)山亦谓之华山。(点明褒禅山褒禅山也叫它华山.的别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唐朝和尚慧褒最初筑屋在它的山脚,而且终于埋葬(在)那里;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点明褒禅山名称的由来。)今因为这个缘故那以后取名它叫“褒禅山”。现在  相似文献   

11.
倪鸿的佛学思想给其诗歌创作带来明显的影响,他在对华严法界圆融无碍思想的体认中树立了超脱旷逸的人生观,并将华严的圆融无碍境界化为诗的意境;而禅宗的“不离世间觉”使倪鸿以入世为出世,他的一些禅诗既表现了“维摩诘”式的人生态度,也通过静穆的观照和跃动的生机展示其“禅”的心灵状态。  相似文献   

12.
毗昙学是佛教历史上重要的思想体系。龟兹长期处在毗昙学思想的覆盖区内,毗昙学就成为龟兹石窟的主要佛教思想基础。龟兹石窟是龟兹佛教"表法"的重要艺术形式,毗昙学的理念必然在龟兹石窟中有鲜明的体现。毗昙学应该是我们研究龟兹石窟以至龟兹佛教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框架。用毗昙学理念考察解读龟兹石窟的内容,必能进一步揭示出龟兹石窟更深的内涵,将龟兹石窟和龟兹佛教的研究推向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弘一大师在杭州出家后,住锡大量佛寺,大多集中在浙江、福建两省。早期大多居住浙江,以温州较为集中,后期14年主要住锡南闽,期间创作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弘一大师在律宗、净土宗、禅宗方面,无论是修行还是学术研究都有杰出的贡献。他重振了律宗,为佛法永驻在末法时期奠定了基础,因其杰出的贡献而被推为南山律第十一祖。弘一大师在禅宗方面也颇有修为,整理出版了禅宗的重要经典论著。他深受印光大师的影响,极力倡导净土宗,作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并身体力行,成功往生净土。除此之外,他还在艺术、文学方面为佛教的弘扬作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近现代佛教的复兴。  相似文献   

14.
明遗民屈大均,一生虽经历复杂,身份多样,但他身披禅衣不为禅,一心归儒绝非儒,终生求索堪比侠。他绝非一个信仰不坚定者,在其不坚定的表象之下始终有一颗坚定的心———豪侠之心。屈大均受墨家思想的影响极深,他是个侠者。他的最伟大处,最足以表明他的光明磊落处便是他的"善变"。同时,也正是他的"善变",使他充满争论与魅力。  相似文献   

15.
慧能是禅宗六祖,南宗的实际创始人,他发扬“止恶扬善”的戒律精神,提出无相戒、无相忏悔、无相三归依戒和自性四弘誓愿,立足于自性清净心,将戒体与戒相融为一体,把皈依三宝变成对自性的皈依,并在自性中忏悔恶业。这种将他律化为内心自律的戒律思想是佛教戒律发展史上的重大革新,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促使禅宗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派。时至今日,慧能的戒律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以及国家法律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四川乐山市夹江千佛岩唐代造像的尾部千佛山中,有一处造于明代成化年间的优秀石刻——金像寺,它是乐山明代造像的代表作,不仅从佛像组合排列,雕刻技艺继承了唐宋时期的优秀传统,而且还体现了一些新的进展,并融和了禅宗和密宗两种造像特色为一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十一面观音石窟气势宏伟,造像石窟完整精细“色彩装饰华丽”,反映了明代乐山造像最高水平。研究金像寺石刻对了解乐山佛教造像,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都是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7.
从佛教中国化的轨迹中展现其内涵演变对“意境”说的影响,而这一进程推动下的禅宗,更是从思维形式中实践了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宗教意识形态对人类的审美活动的影响以及推动,从中揭示了佛家之“妙悟”如何抛离宗教的神秘气息,而所倡之境进入美学领域。  相似文献   

18.
“不立文字”是禅宗的标志性的思想 ,但是人们常常将“不立文字”误解为“不要语言文字”和“不要逻辑思维” ,实际上 ,“不立文字”的真正含义乃是不执著于佛教经论 ,其实质则是对待佛教经论的一种般若空观。“不立文字”思想在印度佛经中早就有了 ,禅宗只是强化了它并将其立为本宗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而已。不过 ,“不立文字”这个词乃是“中国造”的 ,直到晚唐才在禅籍中出现 ,也就是说 ,此前虽有“不立文字”的思想 ,但却还不曾有“不立文字”这个词。只有通过考察“不立文字”的源起、含义和实质 ,才能对禅宗的“不立文字”思想作出正本清源的厘正。  相似文献   

19.
"茶话"是佛教丛林创造的专有名词,是禅师们丛林禅修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禅林茶事活动的茶话,从形式上为禅师提供了参禅悟道的契机和平台,通过茶饮与禅悟的互动以达至"禅茶一味"之思想精神的和静怡真。世俗文人的参与,更使其成为一种赏心怡情的雅事并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茶文化史中一个独具特色而又自成体系的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