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生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课程类型——学生课程.学生课程不同于正式的课程或讲授的课程,有其独特的内涵.当前中小学的学校教育中,学生课程处于异化状态,使学生的发展受到影响.在学校课程建设中,要通过健全学校课程制度、增强师生的课程意识、提升课堂教学品质以及完善课程学习结果评价等途径,使学生课程回归其应然的状态,实现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学生的课程决策权力作为一种重要的学生权力,正在受到多方面的关注,主要包括参与国家和地方课程决策的权力、参与校本课程决策的权力、参与学校课程整合中的课程决策的权力。课程决策的性质、学生参与课程决策的独特作用、国外学生参与课程决策的经验表明,学生应该享有一定的课程决策权力。要从课程政策、课程观念、课程资源三个方面对学生的课程决策权力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3.
学生的课程决策权力作为一种重要的学生权力,正在受到多方面的关注,主要包括参与国家和地方课程决策的权力、参与校本课程决策的权力、参与学校课程整合中的课程决策的权力。课程决策的性质、学生参与课程决策的独特作用、国外学生参与课程决策的经验表明,学生应该享有一定的课程决策权力。要从课程政策、课程观念、课程资源三个方面对学生的课程决策权力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4.
学生的课程创生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和帮助下,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积极参与校本课程或班本课程的决策、开发与评价以及学校课程的实施,并进行批判与反思,以达到对课程资源、课程内容、课程意义及课程目标等的创造与生成。学生的课程创生具有主体独特性、空间局限性、过程参与性等特征。学生进行课程创生有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校课程发展、推动课程改革进程等。为促使学生“能创生”“敢创生”和“善创生”,使学生的课程创生真正落地,教师要提供课程创生的环境和条件,学生要提升课程创生意识和能力,具备课程创生责任,掌握课程创生方法。  相似文献   

5.
一、为谁开发:追求"学生获得"校本课程开发的产品并不是别的什么课程,恰恰应该是"学生的课程",是追求学生获得的校本课程,应当源于学生、通过学校,为了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校本课程",实质上就是"学本课程"。这种课程,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依归,关注学生学习利益的实现。因此,走向学本课程,应是未来校本课程开发的趋势。学本课程,放弃一切功利主义追求,基于学生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6.
期待的课程源于学生对课程的期待,具体表现为学生对优秀教师、有趣学科内容、良好环境以及对自我实现的期待。由于教学实践中学生对课程的期待往往被教育者忽略,学生期待的课程随之得不到有效实施,进而导致课程学习与学生实际相脱离。还原学生期待的课程是学生作为课程参与主体的应有之义,唯此,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程的内生性来源",成为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7.
乡村学生的课程适应性是影响乡村学生学业质量的重要因素,关系到乡村学校的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了解乡村学生的课程适应性现状,发现乡村学生课程适应性困境,是全面把握、整体提升乡村学生课程适应性的必由之路。通过对东中西部6个省份的5409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乡村学生课程适应性总体现实样态表现为:乡村学生课程适应性呈现出一般水平,发展趋势良好,内部差异明显,课程指导适应性平均得分相对较高,课程学习适应性平均得分相对较低。乡村学生课程适应性的困境主要有:中西部地区的学生课程适应性相对落后,初中年级的学生课程适应性呈现低水平,父母高学历不能促进学生课程适应性提升,家庭教育参与对课程适应性的正向影响有限。解决当前乡村学生课程适应性的现实困境,需要理性看待课程适应的渐进演变,避免课程改革的二元对立,摆脱研究惯习的桎梏。  相似文献   

8.
学生是课程实施及其研究中的一个弱势群体。为改善课程实施的成效,有必要把学生纳入课程实施及其研究中。学生参与课程实施有利于促进课程变革走向成功;学生参与课程实施及其研究具有三种形式,即学生作为数据来源、学生作为积极反应者、学生作为共同研究者。在新的课程实施及其研究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学生是学校课程决策的重要主体之一,有效的学校课程决策不能忽视学生的参与。学生参与学校课程决策有其一定的合理依据和可行性。学生在学校课程决策内容上的参与度差异决定了学生参与学校课程决策方式的差异。在实践中需根据学生的能力状况以及课程决策内容的难易度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参与方式,要注意唤醒学生参与的意识,提高学生参与的能力,设立一定的学生参与媒介,明确学生参与的权限范围,明确学生参与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许洁英 《教育研究》2005,26(8):32-35,57
国家课程有以下目的:确保学生学习的权利,明确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时应达到的标准,提高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连续性和连贯性,为公众了解学校教育提供依据。地方课程有以下目的:促进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弥补国家课程的空缺,加强教育和地方的联系,调动地方参与课程改革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校本课程有以下目的:确保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应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辅。  相似文献   

11.
活动课程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活动为主,通过学生亲自"做",以达到学生亲身经历活动过程和参与实践操作,发展实际工作能力,获得直接体验和感悟,促进新知识、新思想、新感情产生的课程形态。活动课程有分科活动课程和综合活动课程两大类。非学科性、综合性不是活动课程的基本属性。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都是学校课程结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2.
学生课程参与: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生课程参与是指学生通过介入课程决策、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重构课程等活动从而表达课程权力的一种意识和行为.随着课程理论研究范式的转向、学生课程权力意识的觉醒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课程参与问题渐受关注.学生课程参与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课程的创生;有利于课程变革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13.
教育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学生与课程两者的角色如何定位影响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地和转化,也牵涉着课程自身的内生。我们以品德课程教学现场为阐述背景,揭示实然性现状:学生——课程客体;明示应然性变革:学生——课程主体;昭示必然性诉求:学生——课程本体。在呈现学生与课程"遇见"的关系样态中,阐明"学生在课程中央"的主旨表达。  相似文献   

14.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技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这两种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全新的课程形态,是为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而重建新课程结构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教育研究中对学生的课程理解关注较少,且关注点集中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课程体验。学生课程理解还涉及学生在学习、体验课程之前对于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认知这一课程理解影响着学生对于课程的整体性认识,影响着学生课程学习的态度与动机。实践中教师课程理解的狭隘以及对学生课程理解的关注不足导致学生的课程理解薄弱,进而造成学生的学习效能低下。今后应提升教师对学生课程理解的关注程度,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对课程的有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16.
一、生涯活动课程的重要性 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学生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学生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  相似文献   

17.
I B课程和AP课程是很优秀的国际课程,被全球教育界认可为具有较高学业水准的教育项目,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国际学生考取国外大学的最理想选择。它们的课程理念先进,强化学生学习领域的拓展,崇尚实践和创新;它们的课程体系完备,基础课程、拓展课程、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发展的真实需要。述评这两种课程,研究学习这两种课程,对于思考完善当今国内的高中课程改革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雍照章 《成才之路》2010,(33):29-30
职业教育进行项目课程改革,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项目课程思想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程目标要适合学生发展需求,课程结构要从学生的角度设计,课程标准要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能力,课程实施要让学生"唱主角",课程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性。  相似文献   

19.
论学生参与课程实施及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学生是课程实施及其研究中的一个弱势群体。为改善课程实施的成效,丰富我们对课程实施的认识,我们有必要把学生纳入课程实施及其研究之中。学生具有参与课程实施的能力;学生参与课程实施有利于促进课程变革走向成功;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研究也具有方法论上的优势。从理论上说,学生参与课程实施及其研究具有四种形式,即学生作为数据来源、学生作为积极反应者、学生作为共同研究者和学生作为研究者。我国的新课程实施及其研究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学生的课程意识是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和课程创生以及认知课程价值的自觉性和敏感性程度,包括主体意识、创生意识、价值意识和资源意识等几个内在的构成要素。要实现学生课程意识向课程行为的转化,学校和教师必须切实赋予学生适当的课程权力,创新课程与教学的管理制度,构建“学习化”的课程资源系统,强化学生的课程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