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1 毫秒
1.
在小说发展史上,人们往往以"唐传奇"称谓唐人小说.实际上,传奇小说的创作兴盛于唐,而"传奇"小说概念命名始于南宋,这是小说史上值得思考的一个学术问题.本文以传奇小说的衍变作为考察对象,阐述了传奇小说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唐人杂传体--宋人丽情小说--南宋末期传奇命名及其衍变,传奇小说的概念命名、文体题材特征逐渐明确,其文体类型也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通过对文学源流和时代背景的考证来商榷鲁迅先生提出的唐人“始有意为小说”之观念,认为其存在叙述上的逻辑混乱。同时作者认为唐人小说观念并未独立自觉,依然处于传统思维方式指导下并为其束缚。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提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之论,后世因循此论,几为定论。然而唐人的小说观念就著述主体而言实际上并未自觉,这从著述主体上来说是如此,从唐代的传奇接受者而言亦是如此。也就是说唐人“始有意为小说”之论至少不能如我们现在笼统的理解,应该从文本客体自觉和著述主体的无意识与接受主体的制约两个方面去理解,才是符合唐人小说观念的实际。  相似文献   

4.
唐人小说观新探--对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现象还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先生得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之论,后世因循此论,几为定论。然而唐人的小说观念就著述主体而言实际上并未自觉,这从著述主体上来说是如此,从唐代的传奇接受者而言亦是如此。也就是说唐人“始有意为小说”之论至少不能如现在笼而统之的理解,应该从文本客体自觉和著述主体的无意识与接受主体的制约两个方面去理解,才符合唐人小说观念的实际。  相似文献   

5.
繁荣的唐代经济为文人创作以经济为素材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本文主要以<太平广记>中的唐五代小说为文本,通过对唐人小说中士商、工商、农商关系的分析,展现文人对四民的认识--新"四民"思想,即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排序发生了巨大变化,商人社会地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小说"一词有着古与今的错综,名与实的纠葛.通过考察明代小说著录,我们可以考察古今"小说"观念的不同,理解古代"小说"观念的复杂内涵.  相似文献   

7.
汉代的"小说"观念与文学意义上的"小说"观念相差甚远,两者不能等同,但它们又并非毫无关联.在汉代"小说"观念中蕴含的一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中国后世文学意义上的小说创作的方向和形态.  相似文献   

8.
金庸小说第三版修改已经完成,学者们各有其说.汤哲声认为,金庸小说既然已经定型成为经典,就不应再随意改动.卢敦基认为,金庸修改小说是他个人权利之内的事,再次修改金庸小说,给作品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韩云波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体现了他从"流行经典"走向"历史经典"的努力.马睿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并未对武侠文体做出新贡献,这只是一场通俗文学、大众传媒和世俗化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冯梦龙在《古今小说》中曾说过:"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唐人小说,作意好奇,深受文人的爱好;而宋代小说,通俗易懂,普通群众非常欢迎。冯梦龙通过唐宋两代小说的不同特点及其所吸引的不同读者群的分析,明确地指出了小说创作要依靠和凭借多数人能够接受的道理.小说创作要适俗,其它的文学样式同样如此.柳永词之所以能"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它的"适俗"。  相似文献   

10.
由"穷极文士情态"出发,程晋芳等人认为吴敬梓"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从唐人小说和《儒林外史》二者都细致、客观地描摹文人形象,并以文人生活和情趣为表现内容,进而使文本都体现出诗意性特征等三方面的因素来考察,程晋芳等人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认为《儒林外史》是模仿唐人小说而作则又言过其实。这种偏颇主要是由程晋芳本人及当时的小说观念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义"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一方面,多有作品对其讴歌。在唐代小说作品中也不乏对"义"这种思想和行为进行表彰和肯定。本文通过对唐人小说进行分析和归纳,从伦理角度将唐人小说中体现的"义"分为爱情之义、友情之义和萍水之义。本文试分析这三种"义"在唐人小说中的不同体现和其各自具有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其人其文,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是一个"异秉".第一是他生世、性格的"异秉",和"水"的关系密切;第二是他小说观念的"异秉","小说是回忆";第三是他把语言推到极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他的"高邮故事"集中体现了他小说的"异秉",寄托其"与众不同"的美学情感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3.
胡人形象是唐人小说人物类型之一。唐人小说具有传奇美学特征,胡人形象虽然在唐人小说中并不占重要篇幅,但同样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通过对胡人形象的外貌特征、身世背景、方术技能的考察,认为胡人形象具有奇幻色彩,与唐人小说的传奇美学正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唐小说中的公案小说涉及法律问题的为数众多。本文选取了诉讼观念这个具有现代意义的问题进行论析,对唐代小说中的诉讼描写进行了归纳分析,探讨了唐人的诉讼观念。  相似文献   

15.
《霍小玉传》是唐传奇名篇.明·胡应麟云:“唐人小说纪闺阁事,绰有情致.此篇尤为唐人最精采动人之传奇,故传颂弗衰.”(《少室山房笔丛》)长期以来,文学研究界一直认为这篇是虚构衍化的小说之作.但笔者经过考证,确认此篇作品是唐代的纪实性文学作品,其人物事迹具有生活的真实性.试求证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在船山诗学研究中,很多学者认为唐人的"意境"说、王船山的"情景"诗论、王国维的"境界"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而实际上,三者在理论渊源上有着根本的差异。唐人的"意境"说是以佛学观念为文化语境,王船山的"情景"诗论以易学为理论基础,王国维的"境界"说则是西方美学观念影响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唐人"有意为小说",关注和反映现实人生。唐人笔下的仙境和神仙意象是唐代特殊社会现实的曲折反映。唐人小说中的"神仙窟"的艳遇故事多是唐代文人狎妓冶游和交游女冠的时代风貌的曲折写照。  相似文献   

18.
陇右唐人小说是唐人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陇右唐人作家的创作心理决定了其小说的特色,作家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奢奇好异、尊儒、梦幻、隐逸等心理特征反映了特定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9.
"灰姑娘"结构是奥斯丁所偏爱的叙事模式,她借这一模式表达了作为女性的作者本人,其个体生命中的"匮乏感"和对于男权中心社会主流观念的质疑与批判.<劝导>作为奥斯丁的最后一部小说,同样展示出这一主导意向.这一意向充分体现了一般女性作家将社会转型文化理念蕴涵于小说叙事结构的展开中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20.
"稗官为史之支流"是明清时期有较大影响的一种小说观念 .这种观念不同程度地表现在当时的小说创作和小说评论等方面 .其成因主要可归结为"史学意识"的影响和统治阶级对小说的态度.它深刻表明了我国古代文(特别是小说)与史的不解之缘 ,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代小说及其理论发展状况的实际.总体上看,"史之支流"小说观念的影响有正负两面并呈前消后长的态势."史之支流"小说观念有其历史的合理性.透过这一观念,可以加深认识我国传统小说及其理论的民族特色,并有助于深入理解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